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050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包括混凝池,混凝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注载体池,注载体池与混凝池相连,注载体池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絮凝池,絮凝池通过第一导流筒与注载体池相连,第一导流筒的进水口设置在上端且注载体池相通,第一导流筒的出水口设置在下端且与絮凝池的底部相通,絮凝池内设置有第三搅拌机;沉淀池,沉淀池通过整流管与絮凝池相连,整流管用于使絮凝池的水均匀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底部设置有集泥斗,沉淀池上部设置有集水槽;出水管,出水管与集水槽的末端相连。本方案可以提高提高絮凝池和沉淀池的物化反应效果,能够适应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污水,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的涉及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技术介绍
高密度澄清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物化处理部分,作用是去除污水中浊度、总磷和SS,常规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包括依次连接的混凝池、絮凝池和沉淀池,依次对污水进行物化反应。然而常规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存在的问题一个混凝池的出水直接由上部流入絮凝池,导致污水堆积在絮凝池上方,使得搅拌叶与污水的接触面积不足,反应效果不佳,并且生成的絮体容易被上方排入的水流打散;另一个是絮凝池的出水直接排入沉淀池,布水不均,容易产生积泥,现有的解决方法是设导流墙,但是导流墙的结构复杂;上述两点问题导致传统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对于污水的物化反应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技术提出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能够提高污水的物化反应效果并且结构简单。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包括:混凝池,所述混凝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注载体池,所述注载体池与混凝池相连,所述注载体池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絮凝池,所述絮凝池通过第一导流筒与注载体池相连,所述第一导流筒的第一进水口设置在上端且注载体池相通,所述第一导流筒的第一出水口设置在下端且与絮凝池的底部相通,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有第三搅拌机;沉淀池,所述沉淀池通过整流管与絮凝池相连,所述整流管用于使絮凝池的水均匀进入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有集泥斗,所述沉淀池上部设置有集水槽;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通过出水槽与集水槽的末端相连。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挟砂助沉澄清池,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在混凝池和絮凝池之间增设单独加砂的注载体池,将混凝剂投入和砂粒投入步骤分开;在注载体池和絮凝池之间设置第一导流筒,通过第一导流筒引导水流均匀的从絮凝池的底部进入,能够增加与絮凝池的搅拌接触,有利于絮体的生成,并且水流从底部进入没有向下的冲击力,减少了絮凝池中的絮体被水流打散的可能性,提高絮凝池的反应效果。在絮凝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整流管,使得水流均匀流入沉淀池,减少积泥的产生,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果,并且结构简单。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有第二导流筒,所述第二导流筒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靠近第一导流筒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导流筒的顶部为开口以用于出水,所述第三搅拌机位于第二导流筒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泥斗为尖端朝下的圆锥形结构,所述集泥斗内设置有刮泥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水槽的下方设置有若干斜管以用于引导水流进入集水槽并强化沉淀效果,所述斜管位于集泥斗的上方。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水槽包括一主槽和若干与主槽相通且均匀分布的分槽,所述分槽皆垂直于主槽设置且对称分部在主槽的两侧,所述主槽的末端与出水管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槽的内底部高于主槽的内底部。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挟砂助沉澄清池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挟砂助沉澄清池的侧剖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考图1,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包括:依次连接的混凝池100、注载体池200、絮凝池400和沉淀池600。混凝池100上连接有进水管120,混凝池的作用是添加混凝剂,混凝剂可以同污水中的磷反应形成沉淀物从而在沉淀池600中去除,混凝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通过快速机械搅拌使之充分反应。注载体池200与混凝池100相连,注载体池200用于投入砂粒,砂粒和混凝剂分开投入可以增强各自的反应效果。注载体池200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210使之充分反应;砂粒的主要作用如下:砂粒较高比表面积可作为絮体形成的种子,砂粒和聚合物提高了颗粒的捕捉,从而形成大和稳定的絮体,与传统工艺相比,使用砂粒形成的絮体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高的稳定性。这些絮体具有更高的沉淀速度从而允许更高的上升流速,较高的上升流速使设备体积和占地面积更小,可以减少成本。高浓度的砂粒极大的改善了原水的水质,且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沉淀池排除的污泥中的砂粒可以被分离后重新投入注载体池200,以供循环使用,对于通常由于低温水或泥浆水而导致的絮凝困难,砂粒可以显著的增大反应面积而得到良好的处理效果。絮凝池400通过第一导流筒300与注载体池200相连,参考图2,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进水口310设置在上端且注载体池200的出水口相通,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出水口320设置在下端且与絮凝池400的底部侧边相通,第一导流筒300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实现液体流态的变化,改变流向,引导水流均匀的从絮凝池的底部进入,能够增加与絮凝池的搅拌接触,有利于絮体的生成,并且水流从底部进入没有向下的冲击力,减少了絮凝池中的絮体被水流打散的可能性。絮凝池400内设置有第二导流筒420,第二导流筒420的底部侧边设置有第二进水口421,第二进水口421朝向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出水口320,第二导流筒420的顶部为开口以用于出水,絮凝池400内设置有第三搅拌机410,第三搅拌机410位于第二导流筒420内,液体从第一导流筒300流出后从第二导流筒420的底部进入,在第二导流筒420内收到充分的搅拌,提高絮凝池的反应效果。絮凝池中添加PAM絮凝剂,絮凝阶段的作用是为了形成大的絮凝体。絮凝是一个物理机械过程,该过程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和物理搅拌作用而增强絮凝体的生长。阴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投加可以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n混凝池(100),所述混凝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n注载体池(200),所述注载体池(200)与混凝池(100)相连,所述注载体池(200)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210);/n絮凝池(400),所述絮凝池(400)通过第一导流筒(300)与注载体池(200)相连,所述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进水口(310)设置在上端且注载体池(200)相通,所述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出水口(320)设置在下端且与絮凝池(400)的底部相通,所述絮凝池(400)内设置有第三搅拌机(410);/n沉淀池(600),所述沉淀池(600)通过整流管(500)与絮凝池(400)相连,所述整流管(500)用于使絮凝池(400)的水均匀进入沉淀池(600),所述沉淀池(600)底部设置有集泥斗(610),所述沉淀池上部设置有集水槽(620);/n出水管(700),所述出水管(700)与集水槽(620)的末端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池(100),所述混凝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
注载体池(200),所述注载体池(200)与混凝池(100)相连,所述注载体池(200)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210);
絮凝池(400),所述絮凝池(400)通过第一导流筒(300)与注载体池(200)相连,所述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进水口(310)设置在上端且注载体池(200)相通,所述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出水口(320)设置在下端且与絮凝池(400)的底部相通,所述絮凝池(400)内设置有第三搅拌机(410);
沉淀池(600),所述沉淀池(600)通过整流管(500)与絮凝池(400)相连,所述整流管(500)用于使絮凝池(400)的水均匀进入沉淀池(600),所述沉淀池(600)底部设置有集泥斗(610),所述沉淀池上部设置有集水槽(620);
出水管(700),所述出水管(700)与集水槽(620)的末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400)内设置有第二导流筒(420),所述第二导流筒(4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境韩红波巢真柴晓利彭琼牟悦侯丹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三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