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0482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属于厌氧反应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固液传质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反应器外壳,所述反应器外壳底部连接有进水管,反应器外壳上部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进水管连通,出水管上安装有阀门,出水管与进水管之间还连接有水泵,所述进水管位于反映其外壳内的一端连接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为锥形体形状,布水器表面由多个薄片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内外循环结构和布水器结构使反应器反应效率高、出水水质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
本技术属于厌氧反应器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
技术介绍
厌氧微生物处理是目前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工艺中不可或缺的处理工段,与好氧生物处理相比,首先它不仅能耗低,同时还可以产生沼气作为能源二次利用;其次厌氧反应容积负荷高,对于处理同等量的COD厌氧反应投资更低,COD即化学需氧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人们加强了利用厌氧消化过程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相继出现了一批现代高速厌氧反应器,即“第二代厌氧反应器”,如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上升流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等。20世纪90年代后,又出现了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反应器、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等新型厌氧生物处理装置,即“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内循环是基于气提原理由沼气引起的"上升流"和"下降流"而带动形成的(不依靠泵的动力)。内循环由反应器气流驱动,内循环的强弱由进水COD决定自行调节:高进水COD浓度具有较高的沼气产量、较强的循环流和较强的进水稀释作用。其缺点有三:一、混合液回流量由进水COD浓度决定,回流量无法调节控制,若回流量太大,床内水流上升速度超过设计值,将造成顶部颗粒污泥的流失;若回流量太小,无法保证底部污泥完全处于流化状态,而影响固液传质效率。二、若进水COD太高,或有超高浓度的难降解或有毒物质的废水进入,单靠混合液回流稀释效果并不明显,微生物活性将受到较大的抑制。三、混合液回流污泥浓度高,有可能造成反应器底部污泥积压,堵塞底部配水孔,进水受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固液传质效率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外壳,所述反应器外壳底部连接有进水管,反应器外壳上部开设有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处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进水管连通,出水管上安装有阀门,出水管与进水管之间还连接有水泵。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位于反映其外壳内的一端连接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为锥形体形状,布水器表面由多个薄片组成。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器外壳内安装有集气管和沼气提升管,集气管与沼气提升管上端均沿竖直方向安装,集气管与沼气提升管下端均连接有集气罩。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器外壳内安装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内回流管,所述内回流管上端连接有位于反应器外壳上方的气液分离器,所述集气管与沼气提升管的上端均伸入气液分离器内。进一步地,所述沼气提升管下方设置有第一反应室,集气管下方设置有第二反应室。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1)外循环出水回流结构:该功能以泵作为动力,通过变频调节出水循环量,或人工调节泵两端进出水阀门,实现外循环与内循环共同控制循环水量。具体控制原理为:当进水COD浓度高时,沼气产量大,内循环增强,可降低出水循环泵频率,或减小阀门开度,从而降低外部循环水量;相反,当进水COD浓度低时,沼气产量小,内循环减弱,此时可提高出水循环泵频率,或增加阀门开度,从而提高外部循环水量。同时,当进水有毒物质较高时,可提高出水循环泵频率或增加阀门开度,增加出水循环量,出水回流比内循环对进水有毒物质的稀释作用更快捷、明显,可迅速降低有毒物质对微生物的抑制。(2)罩式布水器结构:采用罩式布水器,实现配水和水力搅动作用。其工作原理为:布水器由大量的不锈钢薄片组装而成,旋转布水均匀、无死角、极大的降低了进水孔堵塞的频率,进水畅通无阻,使废水与颗粒污泥充分接触混合,由此运行稳定性高,出水水质效果好。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建立外循环出水回流结构,使反应器可以通过泵和阀门来调节回流量,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回流量无法调节,导致回流量过大或过小严重影响固液传质效率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反应器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可有效快捷地稀释有毒物质,降低有毒物质对微生物的抑制,使出水水质效果更好。2、本技术的罩式布水器,使分配到各点的流量相同,进水管及配水孔不易堵塞,极大的降低了进水孔堵塞的频率,进水畅通无阻,满足了污泥床水力搅拌的需要,保证进水有机物与污泥迅速混合,同时防止了局部产生酸化现象,使废水与颗粒污泥充分接触混合,反应器内的污泥床不存在短流现象,启动时间短,对水质及负荷突变具有极强的抵抗能力,耐冲击能力高,稳定性强,进一步提升了出水水质效果。附图说明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图;图2是图1中布水器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气液分离器,2-出水管,3-进水管,4-集气管,5-反应器外壳,6-集气罩,7-内回流管,8-布水器,9-沼气提升管,10-第一反应室,11-第二反应室,12-水泵。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实施例1作为一个基础的实施例: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外壳5,反应器外壳5底部连接有进水管3,反应器外壳5上部开设有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出水口处连接有出水管2,出水管2与进水管3连通,出水管2上安装有阀门,出水管2与进水管3之间还连接有水泵12。本技术通过建立外循环出水回流结构,使反应器可以通过泵和阀门来调节回流量,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回流量无法调节,导致回流量过大或过小严重影响固液传质效率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反应器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可有效快捷地稀释有毒物质,降低有毒物质对微生物的抑制,使出水水质效果更好。实施例2本实施例重点阐述与上述实施例相比的改进之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3位于反映其外壳内的一端连接有布水器8,布水器8为锥形体形状,布水器8表面由多个薄片组成。本技术的罩式布水器8,使分配到各点的流量相同,进水管3及配水孔不易堵塞,极大的降低了进水孔堵塞的频率,进水畅通无阻,满足了污泥床水力搅拌的需要,保证进水有机物与污泥迅速混合,同时防止了局部产生酸化现象,使废水与颗粒污泥充分接触混合,反应器内的污泥床不存在短流现象,启动时间短,对水质及负荷突变具有极强的抵抗能力,耐冲击能力高,稳定性强,进一步提升了出水水质效果。实施例3本实施例重点阐述与上述实施例相比的改进之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反应器外壳5内安装有集气管4和沼气提升管9,集气管4与沼气提升管9上端均沿竖直方向安装,集气管4与沼气提升管9下端均连接有集气罩6。进一步地,反应器外壳5内安装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内回流管7,内回流管7上端连接有位于反应器外壳5上方的气液分离器1,集气管4与沼气提升管9的上端均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外壳(5),所述反应器外壳(5)底部连接有进水管(3),反应器外壳(5)上部开设有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处连接有出水管(2),所述出水管(2)与进水管(3)连通,出水管(2)上安装有阀门,出水管(2)与进水管(3)之间还连接有水泵(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外壳(5),所述反应器外壳(5)底部连接有进水管(3),反应器外壳(5)上部开设有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处连接有出水管(2),所述出水管(2)与进水管(3)连通,出水管(2)上安装有阀门,出水管(2)与进水管(3)之间还连接有水泵(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位于反映其外壳内的一端连接有布水器(8),所述布水器(8)为锥形体形状,布水器(8)表面由多个薄片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外壳(5)内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鸿展慧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