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0384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包括与电梯相连的通道平台,所述通道平台的长度与电梯间的长度相同,宽度大于电梯与建筑之间的缝隙,所述通道平台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U型扶手,其后端通过旋转结构与电梯间内的地板固定相连,使其可以水平或垂直翻转,当其翻转至水平位置时,所述通道平台前端将搭设在建筑上,使通道平台完全覆盖电梯与建筑之间的缝隙,当其翻转至垂直位置时,所述通道平台将完全翻转至电梯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通道平台两侧的U型扶手可以较为方便且省力的将通道平台旋转,使通道平台将电梯与楼层结构之间的10公分间隙填充平整,保证人员通过的安全性,方便材料运输,有效提高电梯使用效率和材料运输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
本技术涉及建筑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建筑建造过程中,电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载人载货工具。传统的人货电梯与建筑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不利于施工安全以及物料的搬运,现有的方法是时常在电梯间内备一块钢板,使用时人工将钢板铺设在人货电梯与楼层之间的间隙上,使用完毕后人工搬回电梯间内,这种操作方式在使用时十分不便,需用人工搬动钢板,且钢板无固定连接点,有掉落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可保证人员通过的安全性,方便材料运输,有效提高电梯使用效率和材料运输效率。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包括与电梯相连的通道平台,所述通道平台的长度与电梯间的长度相同,宽度大于电梯与建筑之间的缝隙,所述通道平台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U型扶手,其后端通过旋转结构与电梯间内的地板固定相连,使其可以水平或垂直翻转,当其翻转至水平位置时,所述通道平台前端将搭设在建筑上,使通道平台完全覆盖电梯与建筑之间的缝隙,当其翻转至垂直位置时,所述通道平台将完全翻转至电梯间内。在本技术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中,所述旋转结构包括固定在电梯上的轴承以及固定在所述通道平台上并安装在所述轴承中的转轴。在本技术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中,所述旋转结构包括分别固定在电梯和通道平台上的两折式合页。在本技术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中,所述旋转结构包括L形连接件和圆柱形滚筒,所述连接件一端固定在电梯上,另一端设于所述滚筒中,所述连接件与滚筒间隙配合,所述滚筒焊接在所述通道平台上。在本技术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中,所述旋转结构包括与所述通道平台后端固定相连的旋转杆、与所述旋转杆固定相连并同轴转动的驱动齿轮以及与所述驱动齿轮相啮合的驱动电机。在本技术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中,所述驱动电机为采用三相电源供电的三相电机,所述三相电机与三相电源之间设置有正反转控制电路以及电机开关控制电路。在本技术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中,所述正反转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所述电机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十继电器、第十一继电器和第十二继电器;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电源线通过导线依次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第十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以及三相电机的第一电源线电性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电源线通过导线依次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以及第十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电性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电源线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第十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以及所述三相电机的第二电源线电性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电源线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以及第十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电性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电源线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第十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以及所述三相电机的第一电源线电性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电源线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以及第十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电性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电源线通过导线依次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第十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以及所述三相电机的第二电源线电性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电源线通过导线依次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以及第十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电性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电源线通过导线依次与第十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以及所述三相电机的第三电源线电性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电源线通过导线与第十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电性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十继电器、第十一继电器和第十二继电器均采用单刀开关继电器。本技术提供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通过通道平台两侧的U型扶手可以较为方便且省力的将通道平台旋转,使通道平台将电梯与楼层结构之间的10公分间隙填充平整,保证人员通过的安全性,方便材料运输,有效提高电梯使用效率和材料运输效率。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旋转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包括与电梯2相连的通道平台1,通道平台1的长度与电梯间的长度相同,宽度大于电梯与建筑之间的缝隙。通道平台1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U型扶手3,其后端通过旋转结构4与电梯间内的地板固定相连,使其可以水平或垂直翻转,当通道平台1翻转至水平位置时,通道平台1前端将搭设在建筑上,使通道平台1完全覆盖电梯2与建筑之间的缝隙,当通道平台1翻转至垂直位置时,通道平台1将完全翻转至电梯间内,使电梯可以正常的关闭电梯门。通过通道平台两侧的U型扶手可以较为方便且省力的将通道平台旋转,使通道平台将电梯与楼层结构之间的10公分间隙填充平整,保证人员通过的安全性,方便材料运输,有效提高电梯使用效率和材料运输效率。进一步的,旋转结构4包括L形连接件41和圆柱形滚筒42,连接件41一端固定在电梯2上,另一端设于滚筒42中,连接件41与滚筒42间隙配合,滚筒42焊接在通道平台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旋转结构4也可以设置为包括固定在电梯2上的轴承以及固定在通道平台1上并安装在轴承中的转轴;或者旋转结构4可以采用分别固定在电梯2和通道平台1上的两折式合页。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旋转结构4包括与通道平台1后端固定相连的旋转杆43、与旋转杆43固定相连并同轴转动的驱动齿轮44以及与驱动齿轮44相啮合的驱动电机45。驱动电机45通过齿轮与驱动齿轮44相连,如图3所示,驱动电机45为采用三相电源供电的三相电机,三相电机电源线L4、L5、L6与三相电源电源线L1、L2、L3之间设置有正反转控制电路M以及电机开关控制电路N。正反转控制电路M包括第一继电器J1和第二继电器J2,电机开关控制电路N包括第十继电器J10、第十一继电器J11和第十二继电器J12;三相电源的第一电源线L1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一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NO1、第十继电器J10的常开触点NO3以及电机电源线L4电性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一电源线L1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一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NO1以及第十继电器J10的常闭触点NC3电性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一电源线L1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二继电器J2的常闭触点NC2、第十一继电器J11的常开触点NO4以及电机电源线L5电性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一电源线L1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二继电器J2的常闭触点NC2以及第十一继电器J11的常闭触点NC4电性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二电源线L2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一继电器J1的常闭触点NC1、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电梯相连的通道平台,所述通道平台的长度与电梯间的长度相同,宽度大于电梯与建筑之间的缝隙,所述通道平台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U型扶手,其后端通过旋转结构与电梯间内的地板固定相连,使其可以水平或垂直翻转,当其翻转至水平位置时,所述通道平台前端将搭设在建筑上,使通道平台完全覆盖电梯与建筑之间的缝隙,当其翻转至垂直位置时,所述通道平台将完全翻转至电梯间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电梯相连的通道平台,所述通道平台的长度与电梯间的长度相同,宽度大于电梯与建筑之间的缝隙,所述通道平台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U型扶手,其后端通过旋转结构与电梯间内的地板固定相连,使其可以水平或垂直翻转,当其翻转至水平位置时,所述通道平台前端将搭设在建筑上,使通道平台完全覆盖电梯与建筑之间的缝隙,当其翻转至垂直位置时,所述通道平台将完全翻转至电梯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结构包括固定在电梯上的轴承以及固定在所述通道平台上并安装在所述轴承中的转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结构包括分别固定在电梯和通道平台上的两折式合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结构包括L形连接件和圆柱形滚筒,所述连接件一端固定在电梯上,另一端设于所述滚筒中,所述连接件与滚筒间隙配合,所述滚筒焊接在所述通道平台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结构包括与所述通道平台后端固定相连的旋转杆、与所述旋转杆固定相连并同轴转动的驱动齿轮以及与所述驱动齿轮相啮合的驱动电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捷式电梯连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为采用三相电源供电的三相电机,所述三相电机与三相电源之间设置有正反转控制电路以及电机开关控制电路。


7.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张能焕丘发添贺明华潘坚伟张晨晖蓝海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