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副车架的前横梁总成、副车架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汽车
,具体地,涉及一种副车架的前横梁总成、副车架和车辆。
技术介绍
副车架的前横梁,位于车体前保险杠后方的第一根横梁,横梁不仅用来保证车架的扭转刚度和承受纵向载荷,而且还可以支撑汽车上的主要部件。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前横梁可以将任何形式的偏置和正面碰撞产生的能量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到两个支架上,使能量最大限度均匀地被支架所吸收,并将碰撞力均匀地传递至车身其他部位。而当汽车在市区道路发生的低速追尾等碰撞时,前保险杠防撞横梁对保护翼子板、散热器、发动机罩和灯具等部件起着一定作用。为了保证前横梁的强度和刚度,提高前横梁的防撞性能,现有的前横梁一般采用金属且质量较重,较重的金属会带来成本高的不足,同时也影响了整车的重量,不利于车辆的节能减排。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副车架的前横梁总成,该副车架的前横梁总成能够兼顾强度和轻量化要求。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副车架,该副车架能够兼顾强度和轻量化要求。本公开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车架的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总成包括一体成型且形成为管状的前横梁本体(1)和用于与车身和所述副车架中的纵梁连接的连接支架(2),所述前横梁本体(1)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连接支架(2),所述连接支架(2)包括由板件折弯成U形的主支架,所述主支架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2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中间连接板(23),所述第一连接板(21)能够连接车身,所述第二连接板(22)能够连接所述副车架中的纵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的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总成包括一体成型且形成为管状的前横梁本体(1)和用于与车身和所述副车架中的纵梁连接的连接支架(2),所述前横梁本体(1)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连接支架(2),所述连接支架(2)包括由板件折弯成U形的主支架,所述主支架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2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中间连接板(23),所述第一连接板(21)能够连接车身,所述第二连接板(22)能够连接所述副车架中的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连接套筒(3)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中并穿设于所述前横梁本体(1),紧固件穿过所述U形主支架、所述连接套筒(3)和所述前横梁本体(1)而将车身、所述前横梁本体(1)与所述副车架的纵梁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的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设置有第一通孔(211)、所述前横梁本体(1)上同轴设置有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所述第二连接板(22)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211)同轴的第四通孔(221),所述连接套筒(3)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1)并在所述第三通孔(12)的内侧抵接于所述前横梁本体(1),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朝向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侧面,以能够通过所述紧固件从所述第一通孔(211)穿入所述连接套筒(3)并从所述第四通孔(221)穿出的方式而将车身、所述前横梁本体(1)与所述副车架的纵梁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板(21)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五通孔(212),所述第一通孔(211)靠近于所述中间连接板(23)设置,所述第五通孔(212)远离所述中间连接板(23)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的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与所述中间连接板(23)相交的侧边部分弯折以形成翻边(24),所述翻边(24)朝向靠近所述中间连接板(23)的方向延伸到至少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丽丽,高昌和,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