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料粘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9717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布料粘接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柱,两个所述支撑柱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表面的底部滑动连接有下限位框,所述下限位框的顶部滑动连接有上限位框,上限位框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上限位框的顶部开设有滴胶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布料粘接技术领域。该布料粘接装置,通过在上限位框的顶部和下限位框的底部分别设置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配合螺纹块上的螺杆,再利用螺杆套和驱动杆,能够将上限位框和下限位框之间的布料进行夹紧,避免两张布料之间发生相对滑动,通过此结构对布料进行固定,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占地面积小,适合小作坊使用,便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布料粘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布料粘接
,具体为一种布料粘接装置。
技术介绍
粘接技术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具有独特功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且设备简单、工艺简便、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在布料生产领域也是具有很多的用处,将两块布料粘接起来可以增加布料的厚度,同时使该布料具有两种布料的特性,布料粘接装置是利用由喷嘴排出的粘接剂将上侧布料和下侧布料粘接起来的装置,喷嘴往布料的相对地配置的部位之间涂布粘接剂,在将两张布料合在一起,从而将布料彼此粘接起来的装置。现有的布料粘接装置,体型较大,内部元件过多占地面积较大,成本较为高昂,对于一些布料小作坊难以承受高昂的价格,因此不利于推广,且在布料粘接过后,并没有对布料的粘接处进行压紧,并静置一段时间,因此可能造成两张布料的粘接处不牢靠。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布料粘接装置,解决了目前的布料粘接装置成本较高,且粘接过后没有对布料进行压紧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布料粘接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柱,两个所述支撑柱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表面的底部滑动连接有下限位框,所述下限位框的顶部滑动连接有上限位框,所述上限位框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上限位框的顶部开设有滴胶槽,所述上限位框顶部的两侧和下限位框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一侧和第二固定块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顶端贯穿螺纹块并延伸至螺纹块的外部。优选的,所述螺杆的顶端活动连接有螺杆套,所述螺杆套的底部开设有固定槽,所述螺杆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驱动杆。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顶部开设有胶管滑槽,所述胶管滑槽的内表面与滴胶槽的内表面连通,所述胶管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滴胶管。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左侧开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滴胶管,所述第一滴胶管的顶端和第二滴胶管的顶端均连通有软管。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撑柱相对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滑动槽内表面滑动连接有压块。优选的,所述滑槽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滑槽均匀的分布在支撑柱的一侧。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布料粘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布料粘接装置,通过在两个支撑柱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滑槽内表面的底部滑动连接有下限位框,下限位框的顶部滑动连接有上限位框,上限位框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上限位框的顶部开设有滴胶槽,上限位框顶部的两侧和下限位框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的一侧和第二固定块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螺纹块,螺纹块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杆,螺杆的顶端贯穿螺纹块并延伸至螺纹块的外部,螺杆的顶端活动连接有螺杆套,螺杆套的底部开设有固定槽,螺杆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驱动杆,通过在上限位框的顶部和下限位框的底部分别设置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配合螺纹块上的螺杆,再利用螺杆套和驱动杆,能够将上限位框和下限位框之间的布料进行夹紧,避免两张布料之间发生相对滑动,通过此结构对布料进行固定,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占地面积小,适合小作坊使用,便于推广。(2)、该布料粘接装置,通过在第一固定块的顶部开设有胶管滑槽,胶管滑槽的内表面与滴胶槽的内表面连通,胶管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滴胶管,支撑柱的左侧开设有第一滑动槽,第一滑动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滴胶管,第一滴胶管的顶端和第二滴胶管的顶端均连通有软管,两个支撑柱相对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动槽,第二滑动槽内表面滑动连接有压块,通过在上限位框的顶部开设滴胶槽,利用第一滴胶管对布料的左右两侧,进行滴胶,将上限位框推至滑槽内部时,第二滴胶管能够对其余地方进行滴胶,然后利用压块对上限位框进行压紧,从而使得两张布料能够粘合的更紧密,提高粘合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支撑住的外部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上限为框的外部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螺钉的外部结构侧式图。图中:1-工作台、2-支撑柱、3-下限位框、4-上限位框、5-滴胶槽、6-第一固定块、7-第二固定块、8-螺纹块、9-螺杆、10-螺杆套、11-固定槽、12-驱动杆、13-胶管滑槽、14-第一滴胶管、15-第一滑动槽、16-第二滴胶管、-软管、18-第二滑动槽、19-压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布料粘接装置,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柱2,支撑柱2设置有四个,两个支撑柱2相对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动槽18,第一滑动槽18位于四个支撑住2相对的一侧,第二滑动槽18内表面滑动连接有压块19,压块19能够大面积的压紧上限位框4和下限位框3,从而使得胶水能够粘合的更牢固,支撑柱2的左侧开设有第一滑动槽15,第一滑动槽15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滴胶管16,第一滴胶管14的顶端和第二滴胶管16的顶端均连通有软管,软管18与外部的胶水管道连接,两个支撑柱2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滑槽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滑槽均匀的分布在支撑柱2的一侧,设置多个滑槽,能够在一个工作台1上对多块布料进行粘合和压紧,滑槽内表面的底部滑动连接有下限位框3,下限位框3的顶部滑动连接有上限位框4,上限位框4和下限位框3相对的一侧之间开设有布槽,上限位框4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上限位框4的顶部开设有滴胶槽5,第一滴胶管14和第二滴胶管16能够在滴胶槽5内滑动,上限位框4顶部的两侧和下限位框3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6和第二固定块7,第一固定块6的顶部开设有胶管滑槽13,胶管滑槽13的内表面与滴胶槽5的内表面连通,胶管滑槽1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滴胶管14,第一固定块6的一侧和第二固定块7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螺纹块8,螺纹块8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杆9,螺杆9的顶端活动连接有螺杆套10,螺杆套10的内腔的顶部与螺杆9的顶端相适配,螺杆套10的底部开设有固定槽11,螺杆套10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驱动杆12,螺杆9的顶端贯穿螺纹块8并延伸至螺纹块8的外部。工作时,首先将布料放置在上限位框4和下限位框3之间,然后按下驱动杆12,使得螺杆套10内的固定槽11与螺杆9的顶端配合,再转动驱动杆12,带动螺杆9进行转动,从而将第一固定块6和第二固定块7之间的布料进行夹紧,再将与第二滴胶管16连通的软管打开,从而使得胶水从第二滴胶管16滴出,再将上限位框4和下限位框3从滑槽内伸出,第二滴胶管16内的胶水通过滴胶槽5流入布料内,推动上限位框4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布料粘接装置,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柱(2),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柱(2)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表面的底部滑动连接有下限位框(3),所述下限位框(3)的顶部滑动连接有上限位框(4),所述上限位框(4)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上限位框(4)的顶部开设有滴胶槽(5),所述上限位框(4)顶部的两侧和下限位框(3)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6)和第二固定块(7),所述第一固定块(6)的一侧和第二固定块(7)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螺纹块(8),所述螺纹块(8)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杆(9),所述螺杆(9)的顶端贯穿螺纹块(8)并延伸至螺纹块(8)的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布料粘接装置,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柱(2),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柱(2)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表面的底部滑动连接有下限位框(3),所述下限位框(3)的顶部滑动连接有上限位框(4),所述上限位框(4)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上限位框(4)的顶部开设有滴胶槽(5),所述上限位框(4)顶部的两侧和下限位框(3)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6)和第二固定块(7),所述第一固定块(6)的一侧和第二固定块(7)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螺纹块(8),所述螺纹块(8)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杆(9),所述螺杆(9)的顶端贯穿螺纹块(8)并延伸至螺纹块(8)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布料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9)的顶端活动连接有螺杆套(10),所述螺杆套(10)的底部开设有固定槽(11),所述螺杆套(10)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驱动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平潘金肖王丕容
申请(专利权)人:新昌县木兰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