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米多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纳米多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逐步由浅层向超深层、由浅滩海向深水、由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由中高渗整装向低渗透低品位、由传统化石能源向特殊地下资源拓展。恶劣的井下工况环境对井下工具性能提出更高要求。高温、高压、高含腐条件下,钻头、井下动力钻具、防喷器等工具受到严重的泥浆固相冲蚀和运动冲击摩擦,使用寿命将大大缩短。一些井下工具(如封隔器、密封圈等)含有橡胶、塑料等材料,这些材料在井下“三高”环境下易受到腐蚀而发生变形、溶胀,降低了整个工具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此外,目前常用的无线MWD信号传输方式(泥浆脉冲、电磁波、声波)存在信号易被干扰、传播距离有限等缺陷,不适合深井、超深井钻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一提供了一种纳米多层膜,其特征在于,从基材表面上依次设有金属过渡层、金属碳化物过渡层、金属碳氮化物过渡层和功能层。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过渡层的材质包括选自Cr、Ti和W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个具体实施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纳米多层膜,其特征在于,从基材表面上依次设有金属过渡层、金属碳化物过渡层、金属碳氮化物过渡层和功能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多层膜,其特征在于,从基材表面上依次设有金属过渡层、金属碳化物过渡层、金属碳氮化物过渡层和功能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多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过渡层的材质包括选自Cr、Ti和W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金属碳化物过渡层的材质包括选自CrC、TiC和WC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金属碳氮化物过渡层的材质包括选自CrCN、TiCN和WCN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功能层为交替的氮化硼层和石墨烯层;
优选地,所述基材的材质为钢、铁、钛合金,和硬质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多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过渡层、所述金属碳化物过渡层和所述金属碳氮化物过渡层的层厚独立地为80nm至150nm;
优选地,所述功能层的总厚度为500nm至5000nm;
优选地,所述功能层的调制周期小于15nm。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纳米多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硼层和所述石墨烯层的总层数为100至500层,且所述氮化硼层和所述石墨烯层的层数相同;
优选地,所述氮化硼层的厚度与所述石墨烯层的厚度形成的调制比≤1且≥0.25;
优选地,所述氮化硼层的厚度与所述石墨烯层的厚度形成的调制比≤4且≥1。
5.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纳米多层膜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清洗基材;2)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金属过渡层材料在所述基材上制备金属过渡层,得到第1产物;3)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金属碳化物过渡层材料在第1产物上制备金属碳化物过渡层,得到第2产物;4)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金属碳氮化物过渡层材料在第2产物上制备金属碳氮化物过渡层,得到第3产物;5)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的方式在第3产物上制备功能层,得到覆有所述纳米多层膜的基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将所述基材放入炉中,炉内压强为0.1至1.5Pa,用Ar离子束轰击所述基材,其中,Ar气流量为100至350sccm,离子源为0.5至1Kw,磁控频率为1至12Kw,负偏压为35至200V,时间为40至60min;
优选地,在步骤2)中,炉内压强为0.1至0.6Pa,Ar气流量为100至200sccm,离子源为0.5至1Kw,磁控频率为1至12Kw,靶功率为1至15Kw,负偏压为35至200V,时间为5至40min;
优选地,在步骤3)中,炉内压强0.1至0.6Pa,Ar气流量为100至200sccm,CH4或C2H2气流量10至100sccm,离子源为0.5至1Kw,磁控频率1至12Kw,靶功率为1至15Kw,负偏压为35至200V,时间为5至40min;
优选地,在步骤4)中,炉内压强0.3至1Pa,Ar气流量为80至200sccm,CH4或C2H2气流量为20至60sccm,N2气流量为5至40sccm,离子源为0.5至1Kw,磁控频率5至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黎东,谷磊,张映红,庞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