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韧性混凝土及钢结构建筑楼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8215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韧性混凝土及钢结构建筑楼板,高韧性混凝土的复合增韧剂中,由于三元乙丙橡胶分子链主链不含双键,仅少量侧基含双键,一方面通过加入苯乙烯接枝形成长链大分子,增韧效果好,另一方面通过与海藻多糖结合,配合尿素反应形成高分子网状结构,在保证硬度的前提下,增韧效果进一步提高;复合增韧剂与生石灰、高炉矿渣配合,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防潮耐久性,从而提高混凝土及钢结构楼板的韧性、强度以及使用寿命;在楼板的边沿设置有连接块和连接孔,在连接板上设置有齿轮齿条结构驱动的连接杆,可在楼板安装施工时,通过齿轮齿条驱动连接杆插装于连接孔内,从而方便相邻楼板的快速拼装连接,提高楼板的安装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韧性混凝土及钢结构建筑楼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材料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韧性混凝土及钢结构建筑楼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政策,各省地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混凝土及钢结构建筑楼板是众多装配式建筑中的一种。但是,现有的混凝土由于韧性较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混凝土楼板开裂,影响混凝土楼板的使用寿命;同时现有的混凝土及钢结构建筑楼板组装时,相邻楼板之间一般通过螺栓连接或混凝土浇筑连接,其连接施工过程复杂,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韧性混凝土及钢结构建筑楼板,能提高混凝土楼板的韧性和使用寿命,能通过连接板对相邻楼板进行快速组装连接,其施工方便,效率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韧性混凝土,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水泥50-60份、生石灰5-10份、高炉矿渣6-12份、重晶石粉5-10、聚丙烯纤维1-2份、玻璃纤维2-4份、玄武岩纤维4-8份、硅灰石粉2-4份、氯化钙0.4-0.8份、复合增韧剂4-10份、水60-80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高韧性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为:在搅拌机中先加入预处理后的高炉矿渣、重晶石粉,搅拌30-60s,再加入水泥、生石灰、聚丙烯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硅灰石粉干拌30-60s,然后再加水、氯化钙、复合增韧剂搅拌均匀,得高韧性水泥混凝土。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水泥为铝酸盐水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铝酸盐水泥比表面积380m2/kg,70μm方孔筛筛余不超过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复合增韧剂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三元乙丙橡胶溶解在甲苯中,再加入苯乙烯、海藻多糖、尿素,升温搅拌,加入过氧化二异丙苯继续搅拌,氮气保护下,升温搅拌,去除甲苯得到复合增韧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复合增韧剂的制备工艺中,加入苯乙烯、海藻多糖、尿素后,升温至70-80℃搅拌5-15min。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复合增韧剂的制备工艺中,氮气保护下,升温至105-115℃搅拌10-20min。通过上述的高韧性混凝土制备钢结构建筑楼板,所述楼板包括板体和连接板,所述板体的边沿的侧面内固装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内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板内水平设置有若干与连接块一一对应的安装通孔,所述连接板的顶面设置有与安装通孔连通的旋钮槽,所述安装通孔内部两侧分别安装有齿面向内的一号齿条和二号齿条,所述一号齿条的外端连接有位于安装通孔一端的一号连接杆,所述二号齿条的外端连接有位于安装通孔另一端的二号连接杆,所述一号齿条与二号齿条均与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齿轮通过转轴活动插接于连接板内,所述转轴的顶端位于旋钮槽的内部,且所述转轴的顶端固装有旋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板体由高韧性混凝土和钢筋网混凝形成,所述钢筋网由若干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交错搭接形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之间通过扎丝扎接固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若干所述连接块分别与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的端头焊接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旋钮的底面对称设置有一组限位插板,所述旋钮槽的底面设置有与限位插板对应的限位插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齿轮为直齿圆柱形齿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旋钮槽的顶面通过螺纹安装有密封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号连接杆和二号连接杆均为L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高韧性混凝土的复合增韧剂中,由于三元乙丙橡胶分子链主链不含双键,仅少量侧基含双键,一方面通过加入苯乙烯接枝形成长链大分子,增韧效果好,另一方面通过与海藻多糖结合,配合尿素反应形成高分子网状结构,在保证硬度的前提下,增韧效果进一步提高;复合增韧剂与生石灰、高炉矿渣配合,生产的轻质混凝土的强度、防潮耐久性都能达到国家标准,从而提高混凝土及钢结构楼板的韧性、强度以及使用寿命;在楼板的边沿设置有连接块和连接孔,在连接板上设置有齿轮齿条结构驱动的连接杆,可在楼板安装施工时,通过齿轮齿条驱动连接杆插装于连接孔内,从而方便相邻楼板的快速拼装连接,提高楼板的安装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楼板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楼板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连接板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连接板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板体;2、连接板;3、连接块;4、连接孔;5、安装通孔;6、旋钮槽;7、旋钮;8、高韧性混凝土;9、钢筋网;10、横向钢筋;11、纵向钢筋;12、一号齿条;13、一号连接杆;14、二号齿条;15、二号连接杆;16、限位插槽;17、转轴;18、齿轮;19、限位插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一种高韧性混凝土,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水泥55份、生石灰8份、高炉矿渣12份、重晶石粉5、聚丙烯纤维2份、玻璃纤维4份、玄武岩纤维8份、硅灰石粉2份、氯化钙0.5份、复合增韧剂8份、水80份。高韧性混凝土制备时:在搅拌机中先加入预处理后的高炉矿渣、重晶石粉,搅拌30-60s,再加入水泥、生石灰、聚丙烯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硅灰石粉干拌30-60s,然后再加水、氯化钙、复合增韧剂搅拌均匀,得高韧性水泥混凝土。所述水泥为铝酸盐水泥。所述铝酸盐水泥比表面积380m2/kg,70μm方孔筛筛余不超过5%。复合增韧剂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三元乙丙橡胶溶解在甲苯中,再加入苯乙烯、海藻多糖、尿素,升温搅拌,加入过氧化二异丙苯继续搅拌,氮气保护下,升温搅拌,去除甲苯得到复合增韧剂。复合增韧剂的制备工艺中,加入苯乙烯、海藻多糖、尿素后,升温至70-80℃搅拌5-15min。氮气保护下,升温至105-115°C搅拌10-20min。将制得的高韧性混凝土配合钢结构制成如图1-5所示的楼板,所述楼板包括板体1和连接板2,所述板体1的边沿的侧面内固装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连接块3,所述连接块3内设置有连接孔4,所述连接板2内水平设置有若干与连接块3一一对应的安装通孔5,所述连接板2的顶面设置有与安装通孔5连通的旋钮槽6,所述安装通孔5内部两侧分别安装有齿面向内的一号齿条12和二号齿条14,所述一号齿条12的外端连接有位于安装通孔5一端的一号连接杆13,所述二号齿条14的外端连接有位于安装通孔5另一端的二号连接杆15,所述一号齿条12与二号齿条14均与齿轮18传动连接,所述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韧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水泥50-60份、生石灰5-10份、高炉矿渣6-12份、重晶石粉5-10、聚丙烯纤维1-2份、玻璃纤维2-4份、玄武岩纤维4-8份、硅灰石粉2-4份、氯化钙0.4-0.8份、复合增韧剂4-10份、水60-80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韧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水泥50-60份、生石灰5-10份、高炉矿渣6-12份、重晶石粉5-10、聚丙烯纤维1-2份、玻璃纤维2-4份、玄武岩纤维4-8份、硅灰石粉2-4份、氯化钙0.4-0.8份、复合增韧剂4-10份、水60-8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韧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为:在搅拌机中先加入预处理后的高炉矿渣、重晶石粉,搅拌30-60s,再加入水泥、生石灰、聚丙烯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硅灰石粉干拌30-60s,然后再加水、氯化钙、复合增韧剂搅拌均匀,得高韧性水泥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韧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为铝酸盐水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韧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铝酸盐水泥比表面积380m2/kg,70μm方孔筛筛余不超过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韧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复合增韧剂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三元乙丙橡胶溶解在甲苯中,再加入苯乙烯、海藻多糖、尿素,升温搅拌,加入过氧化二异丙苯继续搅拌,氮气保护下,升温搅拌,去除甲苯得到复合增韧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韧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复合增韧剂的制备工艺中,加入苯乙烯、海藻多糖、尿素后,升温至70-80℃搅拌5-15min。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韧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复合增韧剂的制备工艺中,氮气保护下,升温至105-115℃搅拌10-20min。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高韧性混凝土的钢结构建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辉郭晓钧余建杰罗靓张慧华谢洪阳严格吕锋冯超张米燕翟嘉欣朱建平杨佳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航空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