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混凝土配方及其制备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253821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可再生混凝土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包含如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硅酸盐水泥100‑150份、粉煤灰15‑35份、河砂100‑200份、减水剂4‑8份、减缩剂5‑15份、粗骨料200‑400份、细骨料100‑200份、聚酯纤维5‑10份、钢纤维5‑15份、稻草灰5‑15份、水50‑80份;所述粗骨料和细骨料均由废弃混凝土经粉碎研磨后制得,且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18‑22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为5‑10mm。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可再生混凝土的配方和制备的工艺进行调整,使得制备的混凝土的强度能够达到C60以上,且不会出现开裂的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再生混凝土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
,尤其涉及可再生混凝土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建筑物及建筑工程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城市的改造,造成城市中大量废弃建筑物形成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的处理不仅需要大面积的堆场,而且还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建筑科学的发展,有效利用建筑垃圾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现有技术中,将废弃建筑物混凝土形成的建筑垃圾通过碎化后形成再生混凝土进行循环利用,不仅处理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而且也节省了建筑材料。但在利用废弃混凝土作为再生混凝土的骨料时,其界面孔隙要多于天然骨料的界面孔隙,且再生混凝土的吸水率比较高,这会使得骨料与水泥结合不紧密,使得用废弃混凝土作骨料的再生混凝土容易出现开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可再生混凝土配方及其制备方法,提高了可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同时减少其出现开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可再生混凝土,包含如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硅酸盐水泥100-150份、粉煤灰15-35份、河砂100-200份、减水剂4-8份、减缩剂5-15份、粗骨料200-400份、细骨料100-200份、聚酯纤维5-10份、钢纤维5-15份、稻草灰5-15份、水50-80份;所述粗骨料和细骨料均由废弃混凝土经粉碎研磨后制得,且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18-22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为5-10mm。优选地,所述减水剂为聚羧酸减水剂。优选地,所述减缩剂包含如下重量份计的原料:水玻璃10-20份、氧化烯烃化合物15-20份、梳形聚合物1-5份、聚乙二醇5-15份。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可再生混凝土制备的方法步骤如下:S1:将粗骨料和细骨料在300-500r/min条件下搅拌混合40-80s;S2:向S1混合后的物料中加入一半量的水,并继续搅拌40-80s;S3:向S2混合后的物料中加入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河砂,并继续搅拌20-40s;S4:向S3混合后的物料中加入减水剂、减缩剂、聚酯纤维、钢纤维、稻草灰和一半量的水,并继续恒速搅拌100-150s,制得可再生混凝土。优选地,所述S2中还加入了1-10份的稀硫酸。优选地,物料搅拌用装置包括具有一容纳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上端连通有进料口,所述壳体下端连通有排料组件,所述壳体的内腔中还包括水平分布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的一端均插接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的另一端均贯穿所述壳体的内壁并与位于所述壳体外侧的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匀贯穿的壳体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上均均匀分布有若干搅拌桨。优选地,所述排料组件包括垂直设置的调节管,所述调节管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容纳空间连通,所述调节管内螺纹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管的一侧还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与所述调节管的内腔连通。优选地,所述调节杆顶部的弧度与所述壳体底部的弧度相配,且所述调节杆的顶部可沿调节管位移至调节管与出料管的连接部以下。优选地,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中部开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安装有加热棒。优选地,所述搅拌桨内还固定安装有加热片,控制所述加热片和加热棒的驱动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1)本申请通过对废弃混凝土进行粉碎和研磨后,控制添加的粗骨料的粒径在18-22mm左右,细骨料的粒径在5-10mm左右,同时还在其中加入了粉煤灰、聚酯纤维、钢纤维和稻草灰,制得的可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高,且不会出现开裂的问题。(2)本申请的混凝土中还加入了减缩剂,能够减少混凝土的收缩,且本申请的减缩剂在水玻璃和聚乙二醇的基础上采用分子量小的氧化烯烃化合物和分子量大的梳形聚合物进行复配,借助两者的协同作用,使得本申请的减缩剂的效果更好,特别适用于以本申请中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粒径大小及配比制备的混凝土。(3)本申请在制备混凝土的方法上首先将粗骨料和细骨料进行混匀,然后再加入一半量的水对骨料进行预湿,减少再生骨料表面的非活性粉尘,有利于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然后再加入水泥,此时在骨料外围能够形成一层水灰比较小的界面过渡层,使其强度得到提高,同时水泥浆也能够填充一些孔隙和裂缝,在强度发展的后期,再生骨料预先吸收的水分能够“释放”出来,参与水泥的水化过程,起到“内养护”的作用,促进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而在这一阶段,将减水剂、减缩剂、聚酯纤维、钢纤维、稻草灰和剩余的水同时加入能够保证上述组分的充分混合,同时会存在一部分组分随着水泥进入再生骨料孔隙后裂缝内,还有一部分附着在再生骨料的表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制备的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且不会出现开裂的现象。(4)此外本申请还可以在添加水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稀酸溶液,如稀硫酸、稀硝酸、稀盐酸等,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非活性粉尘的去除,另一方面能够在在再生骨料的表面留下纹路和凹孔,方便后续水泥等组分与其的结合,从而减少开裂问题的出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物料搅拌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物料搅拌用装置的俯视剖面图。图中:1-壳体、2-进料口、3-加热腔、4-第一搅拌轴、5-出料管、6-调节管、7-调节杆、8-排料组件、9-第二搅拌轴、10-搅拌桨、11-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解说。参考图1-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物料搅拌用装置包括具有一容纳空间的壳体1,所述壳体上端连通有进料口2,所述壳体下端连通有排料组件8,所述壳体的内腔中还包括水平分布第一搅拌轴4和第二搅拌轴9,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的一端均插接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的另一端均贯穿所述壳体的内壁并与位于所述壳体外侧的电机11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匀贯穿的壳体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上均均匀分布有若干搅拌桨10。排料组件包括垂直设置的调节管6,所述调节管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容纳空间连通,所述调节管内螺纹连接有调节杆7,所述调节管的一侧还连接有出料管5,所述出料管与所述调节管的内腔连通。为了进一步避免在搅拌过程中出现死角而导致部分物料无法搅拌的现象,将壳体的下端设置为两个连接的圆弧形,且调节杆顶部的弧度与所述壳体底部的弧度相配,调节杆的顶部可沿调节管位移至调节管与出料管的连接部以下,当进行排料时,只需要将调节杆向下转动至其顶部不高于出料管与调节管的连接部即可,解决了现有的排料管中容易积聚部分物料而无法充分混合的问题。在物料搅拌混合的过程中需要对物料进行加热,现有的加热方式存在加热不均匀的现象,本申请在现有加热模式的基础上(图中未示出现有的加热装置),在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中部开有加热腔3,所述加热腔内安装有加热棒,从而使得物料在搅拌过程中的加热均匀性。为了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重量份计的原料:/n硅酸盐水泥100-150份、粉煤灰15-35份、河砂100-200份、减水剂4-8份、减缩剂5-15份、粗骨料200-400份、细骨料100-200份、聚酯纤维5-10份、钢纤维5-15份、稻草灰5-15份、水50-80份;/n所述粗骨料和细骨料均由废弃混凝土经粉碎研磨后制得,且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18-22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为5-10mm。/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硅酸盐水泥100-150份、粉煤灰15-35份、河砂100-200份、减水剂4-8份、减缩剂5-15份、粗骨料200-400份、细骨料100-200份、聚酯纤维5-10份、钢纤维5-15份、稻草灰5-15份、水50-80份;
所述粗骨料和细骨料均由废弃混凝土经粉碎研磨后制得,且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18-22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为5-1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水剂为聚羧酸减水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缩剂包含如下重量份计的原料:水玻璃10-20份、氧化烯烃化合物15-20份、梳形聚合物1-5份、聚乙二醇5-15份。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可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步骤如下:
S1:将粗骨料和细骨料在300-500r/min条件下搅拌混合40-80s;
S2:向S1混合后的物料中加入一半量的水,并继续搅拌40-80s;
S3:向S2混合后的物料中加入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河砂,并继续搅拌20-40s;
S4:向S3混合后的物料中加入减水剂、减缩剂、聚酯纤维、钢纤维、稻草灰和一半量的水,并继续恒速搅拌100-150s,制得可再生混凝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还加入了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宏贾翠英刘超李培叶婷罗军张德新陈远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鹿晶混凝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