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8183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包括生活污水排水管、隔油隔渣槽、厌氧反应器、缓冲罐、水力生态净化槽和出水槽,所述生活污水排水管的输出端与隔油隔渣槽连通,所述隔油隔渣槽通过PVC管与厌氧反应器连通,所述厌氧反应器通过PVC管与缓冲罐连通,所述缓冲罐经水力生态净化槽与出水槽连通。通过无曝气系统,节能环保,出水水质好,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模块化设计,建设周期短,建设费用低,运行成本低,只有A/O工艺运行成本的1/4,管理维护简单,远程运行维护,无人值守,生物菌种无需培养、驯化,无污泥外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农村污水处理站及乡镇镇污水处理村厂水力生态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人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主要包括粪便和洗涤生活污水等。城市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为150L~400L,其量与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及少量的重金属等。目前大部分城市都设有生活污水处理点对这些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至外界,以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生活污水处理厂,经过充氧、搅拌、发酵、沉淀等过程,将生活污水变成干净、无污染的水,保护了河道和城市水源,保护了环境。然而,生活污水,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是高氮磷,低COD,这种污水特点是C/N比极低,不利于脱氮除磷。如果氮磷去除不彻底,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所述水力生态槽是一种适用于C/N比较低的污水处理技术,所述生态槽中填料介质有效吸附污染物,利用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原理进行脱氮,该脱氮过程不用外加碳源,对总氮脱除具有积极的贡献,相比一般ANO工艺,脱氮效率提高20~30%。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包括生活污水排水管、隔油隔渣槽、厌氧反应器、缓冲罐、水力生态净化槽和出水槽,所述生活污水排水管的输出端与隔油隔渣槽连通,所述隔油隔渣槽通过PVC管与厌氧反应器连通,所述厌氧反应器通过PVC管与缓冲罐连通,所述缓冲罐经水力生态净化槽与出水槽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的内部基质自上而下分六层,第一层为快渗层,为中粗砂,粒径0.5-0.25mm,厚度15cm,第二层为初级吸附层,为泥沙按照10:1复配而成的混合基质,厚度20cm;第三层为高级吸附层,采用石英砂、钢渣、矿渣按照体积30:10:60复配而成,厚度45cm;第四层为呼吸层,为粒径10-20mm的陶粒和砾石按照10:90体积比复配而成,厚度45cm;第五层为慢渗层,为土壤、细沙混合而成,厚度15cm;第六层为排水层,为废砖、粗砾石混合基质,厚度30cm。进一步地,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内部设置呼吸管,安装于呼吸层,呼吸管上开孔。进一步地,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采用开孔管自上而下布水,开孔布水管,孔径10mm,与水平面呈45°和30°,交错布置,间歇进水过程中,污水在基质中渗透进出,在渗透层产生正压和负压,空气不断交替进出填料,提高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给微生物创造合适的氧环境,水力生态净化槽表面种植菖蒲、美人蕉、水葱和千屈菜吸收氮的植物。进一步地,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中的六层基质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为脱氮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场所,同时其截留和吸附的污染物也为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供了物质来源,而当基质吸附氨氮后,微生物可以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从而恢复基质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实现基质的生物再生。进一步地,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中的六层基质采用序批式进水方式,基质处于干湿交替状态,污水在基质中渗透进出,从而在渗透层产生正压(进水时)和负压(出水时),空气通过通气管持续不断的进出基质,使得基质形成一个呼吸状态,从而给微生物供氧,为厌氧、兼氧、好氧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增加微生物的种类,有利于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的进行。进一步地,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中的六层基质中发生着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达到脱氮的目的,基质渗透速率为0.03-0.05cm/s,结合干湿交替比例,控制床层中的好氧和兼氧环境持续时间,从而控制硝化和反硝化时间,污水在兼氧环境下大量存亚硝酸根离子,只有少量硝酸根离子,反应控制在短程硝化阶段,结合厌氧氨氧化反应,使得脱氮效率增加,生态槽的厌氧氨氧化对氮的脱除量高达3-6g/(m2·d),对总氮脱除的贡献比例为20-30%。进一步地,所述隔油隔渣槽包括格栅池、格栅、隔油池和隔油池出水管,所述格栅设置在格栅池和隔油池之间,所述隔油池出水管的出水口设置在隔油池的底部,距离底部500mm。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反应器包括一级厌氧反应区、一级厌氧反应区进水管、一级厌氧反应区出水管、一级厌氧反应区出气口,二级厌氧反应区和二级厌氧反应区出气口,所述一级厌氧反应区和二级厌氧反应区容积比为2:1,所述一级厌氧反应区的一级厌氧反应区进水管向水面以下深入500mm,所述一级厌氧反应区出水管距离罐底500mm,并与二级厌氧反应区连通,所述二级厌氧反应区的出水口紧贴罐底。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罐包括缓冲反应区、缓冲反应区出气口、液位感应器、继电器、第二缓冲区出气口、第二缓冲区和抽水泵,缓冲反应区与第二缓冲区连通,所述缓冲反应区出气口设置在缓冲反应区的上方,所述抽水泵设置在第二缓冲区的底部,所述液位感应器设置在第二缓冲区内,所述液位感应器经继电器与抽水泵连通。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无曝气系统,节能环保,出水水质好,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模块化设计,建设周期短,建设费用低,运行成本低,只有A/O工艺运行成本的1/4,管理维护简单,远程运行维护,无人值守,生物菌种无需培养、驯化,无污泥外运。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隔油隔渣槽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厌氧反应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缓冲罐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工艺流程图。图中标号:1-生活污水排水管;2-隔油隔渣槽;2.1-格栅池;2.2-格栅;2.3-隔油池;2.4-隔油池出水管;3-厌氧反应器;3.1-一级厌氧反应区进水管;3.2-一级厌氧反应区;3.3-一级厌氧反应区出气口;3.4-一级厌氧反应区出水管;3.5-二级厌氧反应区出气口;3.6-二级厌氧反应区;4-缓冲罐;4.1-缓冲反应区;4.2-缓冲反应区出气口;4.3-液位感应器;4.4-继电器;4.5-第二缓冲区出气口;4.6-第二缓冲区;4.7-抽水泵;5-水力生态净化槽;6-出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这些方面。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包括生活污水排水管1、隔油隔渣槽2、厌氧反应器3、缓冲罐4、水力生态净化槽5和出水槽6,所述生活污水排水管1的输出端与隔油隔渣槽2连通,所述隔油隔渣槽2通过PVC管与厌氧反应器3连通,所述厌氧反应器3通过PVC管与缓冲罐4连通,所述缓冲罐4经水力生态净化槽5与出水槽6连通。如图5所示,污水首先经过格栅池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活污水排水管(1)、隔油隔渣槽(2)、厌氧反应器(3)、缓冲罐(4)、水力生态净化槽(5)和出水槽(6),所述生活污水排水管(1)的输出端与隔油隔渣槽(2)连通,所述隔油隔渣槽(2)通过PVC管与厌氧反应器(3)连通,所述厌氧反应器(3)通过PVC管与缓冲罐(4)连通,所述缓冲罐(4)经水力生态净化槽(5)与出水槽(6)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活污水排水管(1)、隔油隔渣槽(2)、厌氧反应器(3)、缓冲罐(4)、水力生态净化槽(5)和出水槽(6),所述生活污水排水管(1)的输出端与隔油隔渣槽(2)连通,所述隔油隔渣槽(2)通过PVC管与厌氧反应器(3)连通,所述厌氧反应器(3)通过PVC管与缓冲罐(4)连通,所述缓冲罐(4)经水力生态净化槽(5)与出水槽(6)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5)的内部基质自上而下分六层,第一层为快渗层,为中粗砂,粒径0.5-0.25mm,厚度15cm,第二层为初级吸附层,为泥沙按照10:1复配而成的混合基质,厚度20cm;第三层为高级吸附层,采用石英砂、钢渣、矿渣按照体积30:10:60复配而成,厚度45cm;第四层为呼吸层,为粒径10-20mm的陶粒和砾石按照10:90体积比复配而成,厚度45cm;第五层为慢渗层,为土壤、细沙混合而成,厚度15cm;第六层为排水层,为废砖、粗砾石混合基质,厚度30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5)内部设置呼吸管,安装于呼吸层,呼吸管上开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5)采用开孔管自上而下布水,开孔布水管,孔径10mm,与水平面呈45°和30°,交错布置。间歇进水过程中,污水在基质中渗透进出,在渗透层产生正压和负压,空气不断交替进出填料,提高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给微生物创造合适的氧环境,水力生态净化槽(5)表面种植菖蒲、美人蕉、水葱和千屈菜吸收氮的植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5)中的六层基质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为脱氮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场所,同时其截留和吸附的污染物也为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供了物质来源,而当基质吸附氨氮后,微生物可以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从而恢复基质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实现基质的生物再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力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生态净化槽(5)中的六层基质采用序批式进水方式,基质处于干湿交替状态,污水在基质中渗透进出,从而在渗透层产生正压进水和负压出水时,通气管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木金刘敦强兰弋发陈海肖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金妙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