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聪专利>正文

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7932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包括两个下肢固定装置和两个足部固定装置,两个下肢固定装置通过横向连接杆进行外展固定,所述下肢固定装置与足部固定装置连接;所述足部固定装置在底部靠近足跟位置设置有防止患儿在床上翻动的足部支撑板,与床面平行的一端超出足部固定装置,宽度大于足部固定装置的宽度。该固定支架使用活动连接机构来连接腰腹部固定装置和下肢固定装置,用以调整两个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的外展和内旋角度,以及调整下肢固定装置与腰腹部固定装置之间的角度。所述弧形塑形托板内侧设置有缓冲层,在最大程度限制患儿行为的前提下,也提供了一定的舒适性,能更好的适应儿童髋关节术后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装置,具体为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
技术介绍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生后患儿可能出现跛行、活动障碍,可能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自1961年Salter首先报道用骨盆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来,国内外都采用术后长时间应用髋“人”字位石膏和贝氏石膏固定,拆除石膏后进行髋关节功能练习。髋“人”字位石膏和“贝氏”石膏外固定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髋关节固定时间较长,且需要更换石膏,术后髋关节功能练习较晚,关节僵硬发生率较高。随着科技及理念的进步,现已制作出相应的贝氏支具。公知的贝氏支具构造是由两个下肢塑形支具、一个可调节的横向连接杆、两个纵向滑动杆、两个万向调节轴和前面的连接系带组成。通过预手术方案来调整外展、旋转的角度达到对术后髋关节再脱位的有效预防和有利于术后髋关节的早期活动的功能锻炼。但是术后的患肢长度可能有所改变,不能及时调整已制成的支具,术后患儿不易搬运患儿且形成褥疮,给护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者因护理或搬运不当出现髋关节再脱位。现有技术中有采用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来代替贝氏石膏,但大多都是成年人使用的,很多固定装置只有一根支撑杆,依靠成年人自身的自控能力使得其在髋关节手术后不移动身体。儿童因为自身的自控能力差,尤其是幼儿,容易导致术后因为乱动而发生术后再脱位现象,所以需要适合儿童的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用以完全固定住儿童的行为,使之固定在位。如CN96201417,公布了一种能固定住患者行为的固定支架,能在腰腹部、大腿部、小腿部及足部对患者进行固定。缺点是,托板都采用的是硬塑材料以便能固定患者,但舒适度较差。成年人或许还能忍受,幼儿或因为不舒服而乱动影响术后病情。其次,儿童使用该固定支架躺在床上时,容易因为翻身等动作导致脱位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儿童的髋关节术后的固定支架,包括两个下肢固定装置和两个足部固定装置,两个下肢固定装置通过横向连接杆进行外展固定,所述下肢固定装置与所述足部固定装置连接,所述足部固定装置在底面靠近足跟位置设置有防止患儿在床上翻动的足部支撑板。优选,所述足部支撑板与床面平行的一端超出足部固定装置。优选,所述足部支撑板的宽度大于足部固定装置的宽度。所述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还包括腰腹部固定装置;所述腰腹部固定装置与下肢固定装置通过活动连接机构连接,用以调整所述两个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的外展和内旋角度,和调整所述腰腹部固定装置与所述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的角度;其中,所述外展角度两个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的夹角角度,维持在0-50°;所述内旋角度为下肢固定装置以关节纵轴为轴心向内旋转的角度,维持在0-15°。优选,所述外展角度为45°;所述内旋角度为10°。所述腰腹部固定装置包括腰腹部弧形塑形托板、腹板和至少两个腹板粘绑带。所述活动连接机构包括双轴双向齿盘固定屈伸、外展铰链和连接杆,所述双轴双向齿盘固定屈伸、外展铰链通过连接杆连接在所述腰腹部固定装置和下肢固定装置之间。所述双轴双向齿盘固定屈伸、外展铰链为两个调整不同角度的铰链。优选,所述腰腹部弧形塑形托板在臀部位置设置有缺口。所述两个下肢固定装置和两个足部固定装置均由弧形塑形托板和粘绑带构成。所述腰腹部弧形塑形托板内侧设置有缓冲层;所述两个下肢固定装置和两个足部固定装置的弧形塑形托板内侧设置有缓冲层。优选,所述缓冲层是泡沫材料。所述腰腹部固定装置、双下肢固定装置和足部固定装置的弧形塑形托板均采用弧形包裹。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活动连接机构通过双轴双向齿盘固定屈伸、外展铰链来调整两个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的外展和内旋角度,同时调整腰腹部固定装置与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的角度,使得该支架在满足外展角度需要的情况下,还能调整患儿的姿势,使之更加舒适;同时,双轴双向齿盘固定屈伸、外展铰链紧固在腰腹部固定装置和两个下肢固定装置之间,也方便移动患儿,使在搬运等情况下患儿的腰腹部和腿部保持固定姿态,避免影响术后病情;2、外展角度维持在0-50°,内旋角度维持在0-15°,能让股骨头位于髋臼内,保证其固定位置;外展角度优选45°,内旋角度优选10°最佳;3、托板内侧安装有缓冲层,使用泡沫材料,可以有效缓解弧形塑形托板对患儿造成的不舒服感,使得患儿更加舒适;4、足部支撑板的设计,使得患儿躺在床上想要翻动时,无论朝哪个方向翻动,足部支撑板12都有对应角对其施加反向支撑力,使得患儿不能轻易翻身,从而避免影响术后病情;5、弧形塑形托板均采用弧形包裹方式,并和粘绑带配合,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患儿的行动,避免术后再脱位;同时也适合各种体型的患儿;6、内、外侧连接杆和活动连接机构可以调整距离和可拆卸,方便适合各种体型的患儿,并能配合患儿的成长进行调整;7、腰腹部弧形塑形托板在臀部附近设置有缺口,方便查看患儿伤口恢复情况,同时方便透气和换尿不湿等;8、在后跟处留有孔洞,用以防止长时间固定造成压疮。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结构可以通过以下的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图1为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正视图;图2为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只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作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如图1或图2所示,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包括两个下肢固定装置和两个足部固定装置,两个下肢固定装置通过横向连接杆9进行外展固定,所述下肢固定装置与所述足部固定装置连接,所述足部固定装置在底面靠近足跟位置设置有防止患儿在床上翻动的足部支撑板12。足部支撑板12与床面平行的一端超出足部固定装置,足部支撑板12的宽度大于足部固定装置的宽度。所述两个下肢固定装置和两个足部固定装置均由弧形塑形托板和粘绑带构成;所述粘绑带一端连接在所述弧形塑形托板的一端,所述粘绑带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弧形塑形托板的另一端。足部固定装置包括足部托板14和足部粘绑带13。足部托板14采用包裹式的方式将患儿依照其脚型完全包裹,在后跟处留有孔洞,用以防止长时间固定造成压疮压坏后跟。足部固定装置在足部托板底部靠近后跟处连接有三角形或梯形的足部支撑板12,使得患儿在病床上睡觉时,足部支撑板12的一面被平放于床面。足部支撑板12与床面平行的一端超出足部托板14,宽度大于足部托板14的宽度。当其想要翻动时,无论朝哪个方向翻动,足部支撑板12都有对应角对其施加反向支撑力,使得患儿不能轻易翻身,从而防止出现再脱位现象。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还包括腰腹部固定装置;所述腰腹部固定装置与下肢固定装置通过活动连接机构4连接,用以调整所述两个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的外展和内旋角度,和调整所述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包括两个下肢固定装置和两个足部固定装置,两个下肢固定装置通过横向连接杆(9)进行外展固定,所述下肢固定装置与所述足部固定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足部固定装置在底面靠近足跟位置设置有防止患儿在床上翻动的足部支撑板(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包括两个下肢固定装置和两个足部固定装置,两个下肢固定装置通过横向连接杆(9)进行外展固定,所述下肢固定装置与所述足部固定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足部固定装置在底面靠近足跟位置设置有防止患儿在床上翻动的足部支撑板(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足部支撑板(12)与床面平行的一端超出足部固定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足部支撑板(12)的宽度大于足部固定装置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腰腹部固定装置;所述腰腹部固定装置与下肢固定装置通过活动连接机构(4)连接,用以调整所述两个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的外展和内旋角度,和调整所述腰腹部固定装置与所述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的角度;其中,所述外展角度为两个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的夹角角度,维持在0-50°;所述内旋角度为下肢固定装置以关节纵轴为轴心向内旋转的角度,维持在0-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展角度为45°;所述内旋角度为1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儿童髋关节术后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腰腹部固定装置包括腰腹部弧形塑形托板(3)、腹板(2)和至少两个腹板粘绑带(1);所述至少两个腹板粘绑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羽豪张凡罗聪李明李浩宇
申请(专利权)人:罗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