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78508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包括车体、车体底部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以及充电平台面上安装的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在充电平台上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充电平台上靠近凹槽的外侧开设有卡槽,无线充电发射装置的上方设置有顶盖,顶盖的侧边上一体成型有限位块,充电平台上与限位块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限位槽,顶盖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槽卡放于凹槽上,卡槽内设置有防护壳,防护壳的底部熔接有二号吸引块,卡槽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定位板,卡槽内部底面与定位板的下表面均嵌合有一号吸引块。优点:增加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装置在应用时的使用实用性和更多功能性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属于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由于科技的发展,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随着电动汽车的增多,怎样较好的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给用户带来了各种困扰,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有线充电桩或者无线充电桩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相比于有线充电桩,无线充电桩通过限制部件的接触和暴露来改善充电部件的耐用性和寿命,通过隐藏潜在危险的电路和连接接口来增大安全性,以及通过允许以各种方式实施充电站来增强多功能性(例如,便携式充电垫,嵌入在停车场或者道路上),通常,无线充电组件的初级感应线圈从电力网提供电力,以创建交变电磁场,然后电动汽车的次级感应线圈可从生成的电磁场接收功率,并将其转换为电流以对电池充电,作为结果,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组合形成了电力变压器,借此可通过电磁感应在两个线圈之间传递能量,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无线充电系统,而现有的无线充电装置在不应用时,其外部没有较好的防护构件,自身防护性较差,并且露天的安装设计装置,容易受到潮湿路面的影响,令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具有一定防护能力和不易受到路面积水影响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包括车体、车体底部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以及充电平台面上安装的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在充电平台上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充电平台上靠近凹槽的外侧开设有卡槽,无线充电发射装置的上方设置有顶盖,顶盖的侧边上一体成型有限位块,充电平台上与限位块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限位槽,顶盖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槽卡放于凹槽上,卡槽内设置有防护壳,防护壳的底部熔接有二号吸引块,卡槽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定位板,卡槽内部底面与定位板的下表面均嵌合有一号吸引块。优选的,顶盖的上表面的两侧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上一体成型有竖向把手和横向把手,竖向把手和横向把手相互垂直。优选的,防护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搭接块,搭接块与防护壳为一体式结构,防护壳的内壁上开设有内槽。优选的,限位块的下方一体成型有插块,充电平台上与插块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插槽且插槽内部的形状大小与插块的尺寸相匹配。优选的,凹槽与卡槽之间设有置放槽,置放槽的内壁上粘合有摩擦层。优选的,一号吸引块和二号吸引块均为磁块构件。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上部的顶盖,可给予不使用时的无线充电设备一定的顶面防护性,同时利用竖向把手和横向把手便于将顶盖提拉起来放置于置放槽内,保证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装置的正常使用,通过将防护壳于卡槽内上移一定距离可防止潮湿路面水流对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无线充电发射装置的影响,配合二号吸引块与两个一号吸引块之间的磁性吸引作用,对移动完成后的防护壳有着较好的固定效果,增加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装置在应用时的使用实用性和更多功能性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外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a-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体;2、无线充电接收装置;3、凹槽;4、卡槽;5、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6、无线充电发射装置;7、置放槽;8、防护壳;9、顶盖;10、竖向把手;11、横向把手;12、安装槽;13、限位块;14、限位槽;15、插块;16、一号吸引块;17、二号吸引块;18、内槽;19、搭接块;20、定位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包括车体1、车体1底部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以及充电平台面上安装的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5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6,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5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6在充电平台上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3,充电平台上靠近凹槽3的外侧开设有卡槽4,无线充电发射装置6的上方设置有顶盖9,顶盖9的侧边上一体成型有限位块13,充电平台上与限位块13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限位槽14,顶盖9通过限位块13和限位槽14卡放于凹槽3上,卡槽4内设置有防护壳8,防护壳8的底部熔接有二号吸引块17,卡槽4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定位板20,卡槽4内部底面与定位板20的下表面均嵌合有一号吸引块16,通过相应的充电组件和调节防护构件,增加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装置在应用时的使用实用性和更多功能性效果。具体的,顶盖9的上表面的两侧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12,安装槽12上一体成型有竖向把手10和横向把手11,竖向把手10和横向把手11相互垂直,两个把手的设置,在增加对无线充电装置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操作便捷性。具体的,防护壳8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搭接块19,搭接块19与防护壳8为一体式结构,防护壳8的内壁上开设有内槽18,搭接块19的存在配合卡槽4的深度效果对防护壳8的位置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同时利用内槽18以及在定位板20上开设有通槽,方便人们对防护壳8的抠动提拉操作。具体的,限位块13的下方一体成型有插块15,充电平台上与插块15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插槽且插槽内部的形状大小与插块15的尺寸相匹配,两者之间的插接作用,增加了顶盖9卡放时的稳定性。具体的,凹槽3与卡槽4之间设有置放槽7,置放槽7的内壁上粘合有摩擦层,置放槽7开设在充电平台内,对拆离下的顶盖9有着竖向放置的作用,方便对顶盖9随取随用。具体的,一号吸引块16和二号吸引块17均为磁块构件,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互吸引力,保证了防护壳8在上下移动至对应的位置处时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发生偏移。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专利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在需要使用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时,首先用手握住两侧的竖向把手10并向上提拉,令限位块13与限位槽14相互分离,而插块15也从平面上抽离,然后用手握住横向把手11,将顶盖9从上至下卡放进置放槽7中进行放置,暴露出凹槽3内部的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5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车体(1)底部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以及充电平台面上安装的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5)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6),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5)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6)在充电平台上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3),充电平台上靠近凹槽(3)的外侧开设有卡槽(4),无线充电发射装置(6)的上方设置有顶盖(9),顶盖(9)的侧边上一体成型有限位块(13),充电平台上与限位块(13)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限位槽(14),顶盖(9)通过限位块(13)和限位槽(14)卡放于凹槽(3)上,卡槽(4)内设置有防护壳(8),防护壳(8)的底部熔接有二号吸引块(17),卡槽(4)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定位板(20),卡槽(4)内部底面与定位板(20)的下表面均嵌合有一号吸引块(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车体(1)底部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以及充电平台面上安装的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5)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6),充电线圈感应区底板(5)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6)在充电平台上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3),充电平台上靠近凹槽(3)的外侧开设有卡槽(4),无线充电发射装置(6)的上方设置有顶盖(9),顶盖(9)的侧边上一体成型有限位块(13),充电平台上与限位块(13)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限位槽(14),顶盖(9)通过限位块(13)和限位槽(14)卡放于凹槽(3)上,卡槽(4)内设置有防护壳(8),防护壳(8)的底部熔接有二号吸引块(17),卡槽(4)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定位板(20),卡槽(4)内部底面与定位板(20)的下表面均嵌合有一号吸引块(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9)的上表面的两侧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安平梁宇刘媛媛侯倩孙培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