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健如意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7491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健如意枕头,包括枕芯(1)、弹性板(2)、支承板组件、套筒组件、弹簧(5)、推杆(6)、中药材(7)、弹簧片(8)、底板(9)、填充物(10),套筒组件包括套筒(4)、平台(41)、长孔(42)、斜面(43),支承板组件包括支承板(3)、弹性杆(31)、卡块(32);枕芯(1)与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及支承板(3)固定连接。该保健如意枕头能根据人们睡眠时的姿势不同,自动调节枕头的高度,并在枕内设置中草药材,满足人们对健康睡眠的需求,特别是对缓解颈椎病患者睡眠时由于枕头的不适带来的痛苦,具有良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保健如意枕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枕头,尤其涉及一种保健如意枕头。
技术介绍
人们睡觉离不开枕头,但是枕头的高度应该是适当的。如果睡觉的枕头太高,就会改变颈椎正常的生理弯曲,使得肌肉疲劳性损伤及韧带牵拉劳损,产生痉挛、炎症等,并出现颈肩酸痛、手麻、头昏等症状,临床上,高枕是引起落枕、颈椎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枕头过低同样不利于健康,人仰卧时过分后仰,会出现供血不均衡,易张口呼吸,进而产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和打呼噜现象,颈部肌肉也会由于过分伸拉、疲劳而导致痉挛、疼痛。人们晚上睡觉时不会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总是在不断地调整睡姿,有时仰卧,有时侧卧,这是普遍的情况。但是根据人的形体特点,仰卧和侧卧所需枕头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仰卧时枕头的高度一般为5厘米左右(枕头受压以后的高度),而侧卧时,枕头高度应与压缩后与自己的一侧肩宽高度一致为宜,一般枕头的高度应为10厘米左右为宜。市场上也有两端高而中间低的枕头,但是在仰卧时,头部陷在凹坑里,透气性变差,较大的高度差,调整睡姿也不方便,难以满足人们健康睡眠的需要,特别是一些颈椎病、高血压患者,晚上总保持同一姿势睡觉太累,换个姿势睡觉枕头不是过高就是过低,晚上睡觉感觉非常痛苦,以至于加重病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保健枕头,特别是一些颈椎病、高血压患者提供一种仰卧时枕头变矮,侧卧时枕头高度自动升起的保健如意枕头,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满足人们健康睡眠的需要。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一种保健如意枕头如图1所示,包括枕芯1、弹性板2、支承板组件、套筒组件、弹簧5、推杆6、中药材7、弹簧片8、底板9、填充物10。在底板9上,按左右对称位置分布各有4只和底板9垂直固定连接的套筒组件;所述的套筒组件包括套筒4、平台41、长孔42、斜面43;套筒4上端部筒盖部分带有圆头的长孔42,筒盖的顶部为平面形的平台41,长孔42的内部侧面制成斜面43;弹簧5安装在套筒4的内部,弹簧5的下端固定在底板9上,上端从套筒4的上端部的长孔42伸出,套筒4在底板9上分布关系如图2所示。所述的支承板组件包括支承板3、弹性杆31、卡块32;支承板3的平面下部固定有4只弹性杆31,每只弹性杆31均与对应的套筒4内的弹簧5的上端连接;所述的支承板组件分为2套,支承板3位于上部,对称分布在底板9的两侧。所述的弹性杆31下端部带有卡块32,卡块32的上表面是斜面,下表面是平面,可以保证卡块32在套筒内向上移时不被套筒卡住,而弹性杆31下移过程中卡块32的下表面可以卡在套筒4顶部的平台41上;所述的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位于底板9的中部上方,水平部分在上面,两翼为下凹的圆弧面,两翼上带有卡槽81,卡在弹性杆31下部的卡块32的上部;所述的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与2块对称配置的支承板3处于同一平面上,在此水平面上部,安装弹性板2,弹性板2与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及支承板3固定连接。所述的枕芯1安放在弹性板2的上部,枕芯1采用慢回弹记忆棉材质,能根据人体曲线和压力点自动塑形,缓解身体压力,缓解疲劳,达到自然舒适的无压状态。所述的中药材7是在保健枕底板9上放置的中草药,包括当归、伸筋草、三七、丹参等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的功能,这些中草药对颈椎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所述的填充物10是在支承板3的下部空间放置的填充材料,要求变形阻力很小,如透气蓬松的羽绒纤维材料。保健如意枕头工作过程:当人们的睡姿需要调整时,即由仰卧转为侧卧的睡眠姿势,转动过程是以肩部为支点转动身体带动头部旋转的,因为人的肩部比较宽,所以人们在转体时头部是轻轻滑过枕头而转向偏离枕头中部的位置,这样,当人的头部偏离枕芯1的中部后,弹簧片8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弹簧5受到的压力也瞬间减小,在弹簧5的恢复力作用下,推动弹性杆31上移,弹性杆31上移一定的高度后,卡块32升高到平台41的上部,并在弹性杆31恢复力的作用下,带动卡块32卡在平台41上,此时,人的头部转到支承板组件的上方,既使压力较大,也不足以将弹性杆压弯,而此时枕芯1与支承板组件整体已处于较高的位置,即人们由仰卧转为侧卧时,枕头的整体升高了一段距离。而睡觉喜欢侧卧的人,一般开始的位置即已偏离枕头的中部,为以后转身变为仰卧留出枕头的位置,所以侧卧时,枕芯的中部不受力或受力较小,此时枕头处于较高位置,当其转为仰卧时,又会重复前述的情况。如果偶然出现枕头高度不对,人为的控制枕头的高低也是非常方便的,如在侧卧时感觉枕头不够高,移动一下头部位置或转一下头,都可以使得枕头升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保健如意枕头,能根据人们睡眠时的姿势不同,自动调节枕头的高度,并在枕内设置中草药材,满足人们对健康睡眠的需求,特别是对缓解颈椎病患者睡眠时由于枕头的不适带来的痛苦,具有良好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保健如意枕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保健如意枕头沿对称横截面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保健如意枕头底板上套筒位置分布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保健如意枕头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保健如意枕头的弹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保健如意枕头的支承板与弹簧片的位置分布图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种保健如意枕头在中部受到压力变形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枕芯,2、弹性板,3、支承板,31、弹性杆,32、卡块,4、套筒,41、平台,42、长孔,43、斜面,5、弹簧,6、推杆,7、中药材,8、弹簧片,81、卡槽,9、底板,10、填充物。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一种保健如意枕头,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保健如意枕头,整体上的前、后、左、右均为对称结构,在底板9上,按左右对称位置每侧分布有4只和底板9垂直固定连接的套筒4,套筒4的内部安装弹簧5;套筒4上端部筒盖部分带有圆头的长孔42,筒盖的顶部为平面的平台41,长孔42的内部侧面制成斜面43;弹簧5的下端固定在底板9上,上端从套筒4的上端部的长孔42伸出。支承板3的平面下部固定有4只弹性杆31,每只弹性杆31均与对应的套筒4内的弹簧5的上端连接;支承板组件分为2套,支承板3位于上部,对称分布在底板9的两侧。弹性杆31下端部带有卡块32,卡块32的上表面是斜面,下表面是平面,可以保证卡块32在套筒内向上移时不被套筒卡住,而弹性杆31下移过程中卡块32的下表面可以卡在套筒4顶部的平台41上;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位于底板9的中部上方,水平部分在上面,两翼为下凹的圆弧面,两翼上带有卡槽81,卡在弹性杆31下部的卡块32的上部;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与2块对称配置的支承板3处于同一平面上,在此水平面上部,安装弹性板2,弹性板2与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及支承板3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保健如意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枕芯(1)、弹性板(2)、支承板组件、套筒组件、弹簧(5)、推杆(6)、中药材(7)、弹簧片(8)、底板(9)、填充物(10);/n在底板(9)上,按左右对称位置分布各有4只和底板(9)垂直固定连接的套筒组件;套筒组件包括套筒(4)、平台(41)、长孔(42)、斜面(43),套筒(4)上端部筒盖部分带有圆头的长孔(42),筒盖的顶部为平面形的平台(41),长孔(42)的内部侧面制成斜面(43);/n弹簧(5)安装在套筒(4)的内部,弹簧(5)的下端固定在底板(9)上,上端从套筒(4)的上端部的长孔(42)伸出;/n所述的支承板组件包括支承板(3)、弹性杆(31)、卡块(32),支承板(3)的平面下部固定有4只弹性杆(31),每只弹性杆(31)的下端部带有卡块(32),并均与对应的套筒(4)内的弹簧(5)的上端连接;/n所述的支承板组件分为2套,支承板(3)位于上部,对称分布在底板(9)的两侧;/n所述的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位于底板(9)的中部上方,水平部分在上面,两翼为下凹的圆弧面,两翼上带有卡槽(81),卡在卡块(32)的上部;/n所述的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与2块对称配置的支承板(3)处于同一平面上,在此水平面上部,安装弹性板(2),弹性板(2)与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及支承板(3)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健如意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枕芯(1)、弹性板(2)、支承板组件、套筒组件、弹簧(5)、推杆(6)、中药材(7)、弹簧片(8)、底板(9)、填充物(10);
在底板(9)上,按左右对称位置分布各有4只和底板(9)垂直固定连接的套筒组件;套筒组件包括套筒(4)、平台(41)、长孔(42)、斜面(43),套筒(4)上端部筒盖部分带有圆头的长孔(42),筒盖的顶部为平面形的平台(41),长孔(42)的内部侧面制成斜面(43);
弹簧(5)安装在套筒(4)的内部,弹簧(5)的下端固定在底板(9)上,上端从套筒(4)的上端部的长孔(42)伸出;
所述的支承板组件包括支承板(3)、弹性杆(31)、卡块(32),支承板(3)的平面下部固定有4只弹性杆(31),每只弹性杆(31)的下端部带有卡块(32),并均与对应的套筒(4)内的弹簧(5)的上端连接;
所述的支承板组件分为2套,支承板(3)位于上部,对称分布在底板(9)的两侧;
所述的弹簧片(8)中间水平部分位于底板(9)的中部上方,水平部分在上面,两翼为下凹的圆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丁婷张晓英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