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堵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6283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26
本公开涉及一种孔堵和车辆,该孔堵用于嵌入孔道中,所述孔堵包括孔堵本体(1),所述孔堵本体(1)包括相连的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所述上本体(11)和所述下本体(12)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孔道的侧壁的环形卡槽(13),并且所述上本体(11)的外端面形成有凸起的手持部(111),所述下本体(1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下本体(12)通过转动穿过所述孔道的引导凸起,所述引导凸起由弹性材料形成。该孔堵通过设置手持部和引导凸起,使操作人员能够握住手持部转动引导凸起将孔堵旋进孔道中,该孔堵能够快速、方便地安装到钣金件的工艺孔中,从而避免因孔堵安装困难导致钣金件生产效率低和密封不严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孔堵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密封
,具体地,涉及一种孔堵和车辆。
技术介绍
在车辆生产过程中,为满足工艺需求,会在车身钣金上开设多个工艺孔,这些工艺孔需要采用孔堵类结构进行封堵、密封。现有技术中,为了加强孔堵对工艺孔的密封,孔堵在设计时通常与工艺孔的干涉量较大,需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形变挤压到工艺孔中,以实现两者过盈配合,因此会造成孔堵安装困难、安装效率低和安装不严导致密封性不好等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孔堵和车辆,该孔堵能够快速、方便地安装到钣金件的工艺孔中,从而避免因孔堵安装困难导致钣金件生产效率低的情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孔堵,用于嵌入孔道中,所述孔堵包括孔堵本体,所述孔堵本体包括相连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孔道的侧壁的环形卡槽,并且所述上本体的外端面形成有凸起的手持部,所述下本体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下本体通过转动穿过所述孔道的引导凸起,所述引导凸起由弹性材料形成。可选地,所述引导凸起为形成沿所述下本体的外周壁螺旋延伸的条状结构。可选地,所述条状结构的凸起高度沿转动方向逐渐升高。可选地,所述条状结构为多个,相邻条状结构并沿轴向间隔,沿周向错开设置。可选地,所述上本体的外端面形成有凹槽,所述手持部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面且向外凸起,所述手持部的高度不超过所述凹槽的高度并且与凹槽的侧壁之间具有用于人手插入的操作空间。可选地,所述手持部的外周面形成设有多个向内凹陷的手持曲面。r>可选地,所述上本体与所述下本体一体成型,两者均为圆柱体,所述上本体的直径大于所述下本体,所述下本体的直径沿远离所述上本体的方向逐渐缩小。可选地,所述下本体的内端面朝向所述上本体的方向凹陷以形成有减重孔。可选地,所述孔堵本体整体通过弹性材料一体成型。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具有工艺孔的钣金件,所述工艺孔中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孔堵。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孔堵本体的上本体上形成有凸起的手持部,下本体上形成有引导凸起,因此,操作人员可以握住手持部来按压并转动孔堵本体,并在引导凸起的引导下使下本体方便地转动安装到孔道中,该孔堵能够快速、方便地安装到钣金件的工艺孔中,从而避免因孔堵安装困难导致钣金件生产效率低的情况。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该孔堵的俯视图;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该孔堵的侧视图;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该孔堵的仰视图;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该孔堵与钣金件配合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孔堵本体11上本体111手持部1111手持曲面112凹槽113操作空间12下本体121条状结构122减重孔13环形卡槽100钣金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以相应附图的图面方向为基准而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对于对应部件本身轮廓而言的内、外。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上述方位词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此外,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孔堵,用于嵌入孔道中,孔堵包括孔堵本体1,孔堵本体1包括相连的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之间形成有容纳孔道的侧壁的环形卡槽13,并且上本体11的外端面形成有凸起的手持部111,下本体1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用于引导下本体12通过转动穿过孔道的引导凸起,引导凸起由弹性材料形成。其中,孔堵与孔道通常为过盈配合,以使孔堵为孔道提供较强的密封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孔堵本体1的上本体11上形成有凸起的手持部111,下本体12上形成有引导凸起,因此,操作人员可以握住手持部111来按压并转动孔堵本体1,并在引导凸起的引导下使下本体12方便地转动安装到孔道中,该孔堵能够快速、方便地安装到钣金件100的工艺孔中,从而避免因孔堵安装困难导致钣金件100生产效率低和密封不严的情况。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引导凸起形成沿下本体12的外周壁螺旋延伸的条状结构121。也就是说,条状结构121是沿下本体12的外壁的周向延伸的,这样,在下本体12转动安装进入孔道的过程中,条状结构121可以在其长度方向接触孔道并配合下本体12的转动路径,以准确地引导下本体12转动安装到孔道中,从而使该孔堵能够更方便、快速地安装到孔道中。为了能够更方便地引导下本体12转动安装到孔道中,如图2所示,条状结构121的凸起高度沿转动方向逐渐升高。也就是说,在下本体12在转动安装到孔道的过程中,孔道的内壁先接触条状结构121凸起高度较低的部分,随着操作人员对孔堵本体1的转动、按压,孔道的内壁转动接触到条状结构121凸起高度逐渐升高的部分,从而通过两者接触面的高度由低至高,使条状机构121能够更方便、快速地引导下本体12转动安装到孔道中,以提高孔堵安装到钣金件100的安装效率和孔堵的密封效果。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条状结构121为多个,相邻条状结构121沿周向错开设置。也就是说,多个间隔设置的条状结构121不仅能够准确地引导下本体12转动安装到孔道中,也能有效地减少孔堵本体1的制作材料,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该孔堵的制作难度,节省了制作成本。在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本体11的外端面形成有凹槽112,手持部111设置在凹槽112的底面且向外凸起,手持部111的高度不超过凹槽112的高度并且与凹槽112的侧壁之间具有用于人手插入的操作空间113。可以理解的是,在将孔堵本体1转动安装到孔道中时,操作人员可以将手伸入凹槽112中的操作空间113并握住手持部111,从而操作人员能够更方便地对孔堵本体1施加任意方向的转动扭矩,使该孔堵能够更方便地通过转动按压的方式安装到孔道中。另外,凹槽112中预留出的操作空间113还能为孔堵本体1安装到孔道后产生挤压的形变得以缓冲,使该孔堵能够更好地与孔道实现过盈配合,从而能够提升对钣金件100上工艺孔的密封性。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手持部111的外周面形成设有多个向内凹陷的手持曲面1111。也就是说,手持曲面1111的设置能够增加手持部111与人手部的接触面积,使操作人员的手部可以更充分地握住手持部111,从而能够更方便地将该孔堵转动安装到孔道中,以提升孔堵的安装效率。另外,手持曲面1111的设置也能够提升人手部握住手持部111时的舒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孔堵,用于嵌入孔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堵包括孔堵本体(1),所述孔堵本体(1)包括相连的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所述上本体(11)和所述下本体(12)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孔道的侧壁的环形卡槽(13),并且所述上本体(11)的外端面形成有凸起的手持部(111),所述下本体(1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下本体(12)通过转动穿过所述孔道的引导凸起,所述引导凸起由弹性材料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孔堵,用于嵌入孔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堵包括孔堵本体(1),所述孔堵本体(1)包括相连的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所述上本体(11)和所述下本体(12)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孔道的侧壁的环形卡槽(13),并且所述上本体(11)的外端面形成有凸起的手持部(111),所述下本体(1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下本体(12)通过转动穿过所述孔道的引导凸起,所述引导凸起由弹性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堵,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凸起为形成沿所述下本体(12)的外周壁螺旋延伸的条状结构(1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孔堵,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结构(121)的凸起高度沿转动方向逐渐升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孔堵,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结构(121)为多个,相邻条状结构(121)沿周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本体(11)的外端面形成有凹槽(112),所述手持部(111)设置在所述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丽萍刘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