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倪景宁专利>正文

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6265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包括芯轴和皮带轮外壳,所述的芯轴和皮带轮外壳之间设有上轴承、下轴承和单向器,所述的单向器包括径向限位轴套、轴向限位承载轴套和耦合弹簧,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与所述的皮带轮外壳过盈配合,所述的轴向承载限位轴套与芯轴过盈配合,所述径向限位轴套的底部与轴向限位承载轴套的顶部滑动配合;所述的耦合弹簧末端向内绕制形成内层弹簧,所述内层弹簧与轴向承载限位轴套的轴向限位面相抵,所述的耦合弹簧的外层弹簧的内壁与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和轴向限位承载轴套过盈配合,所述的耦合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双层结构的耦合弹簧,具有较强的抗扭变形特性,并可形成活动锁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
本技术涉及车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汽车发电机单向皮带轮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
技术介绍
汽车发电机单向离合器皮带轮可以避免逆向旋转时产生的逆电流以防止伤害车内的电子器件,提升发电机系统的寿命、降低一氧化碳排放。现有的汽车发电机单向器,如中国专利CN104074951B公开的一种单向离合器皮带轮。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芯轴1’和皮带轮外壳9’,在所述的芯轴1’和皮带轮外壳9’之间依次设有顶部承载轴承2’、单向离合器、卡簧7’和底部承载轴承8,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包括承载外圈4’、单向弹簧5’和单向止推环6’;所述的承载外圈4’采用过盈配合方式与所述的皮带轮外壳9’固定连接;所述的单向弹簧5置于所述的承载外圈4’内,底端悬置,顶端固定在所述单向止推环6’上;所述的单向止推环6’与所述的芯轴1’固定连接,并通过所述的卡簧7轴向定位。当皮带轮外壳9’的转速超过芯轴1’的转速时,承载外圈4’在转动过程中顶推单向弹簧5’的悬置端并使单向弹簧胀开,芯轴1’与皮带轮外壳9’实现同向运动。当皮带轮外壳9’的转速小于芯轴1’的转速时,承载外圈4’对单向弹簧5’悬置端产生拉力而使单向弹簧5’收缩变形,并与承载外圈4’解锁,芯轴1’与皮带轮外壳9’实现分离。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单向弹簧的可变形的特点,通过承载外圈对单向弹簧不同的相对运动方向,驱使单向弹簧处于收缩或胀开状态,从而使承载外圈与单向弹簧解锁或锁定,实现芯轴与皮带轮外壳的离合。由于承载外圈对单向弹簧的相对运动所形成的是柔性摩擦,而非传统结构的硬摩擦,因此能够做到较低噪音,并延长了离合器的使用寿命。然而,上述技术方案在离合器接合的过程中单向弹簧处于胀开的状态中。由于接合状态是离合器的常态,单向弹簧长期处于胀开状态容易产生永久形变而损坏。同时,在离合器分离的过程中,单向弹簧整体与承载外圈形成摩擦,也会降低单向弹簧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旨在提供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包括芯轴和皮带轮外壳,所述的芯轴和皮带轮外壳之间设有上轴承、下轴承和单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器包括径向限位轴套、轴向限位承载轴套和耦合弹簧,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与所述的皮带轮外壳过盈配合,所述的轴向承载限位轴套与所述的芯轴过盈配合,所述径向限位轴套的底部与轴向限位承载轴套的顶部滑动配合;所述的耦合弹簧末端向内绕制形成内层弹簧,所述内层弹簧与轴向承载限位轴套的轴向限位面相抵,所述的耦合弹簧的外层弹簧的内壁与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和轴向限位承载轴套过盈配合,所述的耦合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连接。本技术的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当汽车发电机皮带轮启动及顺时针运转时,与单向皮带轮外壳处过盈状态的径向限位轴套拉动耦合弹簧使其转动。由于与耦合弹簧与轴向限位承载轴套处过盈状态,轴向限位承载轴套带动芯轴产生同步运动,实现离合器的接合。当皮带轮外壳的转速低于芯轴时,与皮带轮外壳处于过盈状态的径向限位轴套施加给耦合弹簧一个反推力,使耦合弹簧胀开,其内径大于固定在芯轴上的轴向限位承载轴套的外径,从而使芯轴与皮带轮外壳处分离状态,实现离合器的分离。本技术在离合器接合的过程中耦合弹簧始终处于收缩状态,不产生形变。由于接合状态是离合器的常态,因而在离合器的使用过程中,耦合弹簧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保持收紧,有效地保护了耦合弹簧,大大提高了耦合弹簧的使用寿命。由于在离合器接合的过程中耦合弹簧相对静止,与轴向限位承载轴套不产生摩擦,因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几乎没有噪音。同时,在离合器分离的过程中,耦合弹簧仅在末端与轴向限位承载轴套产生柔性摩擦,大大减小了摩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单向弹簧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可降低装配难度和制造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运行稳定性和性能的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本技术的耦合弹簧采用双层结构,具有较强的抗扭变形特性,并可形成活动锁块。常规的单层弹簧在扭矩大于80Nm时空转摩擦力即达到上限,而本技术的双层弹簧在扭矩达到150Nm时,仍能保持正常工作。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的内层弹簧的圈数为1~3圈。优选地,所述的内层弹簧的圈数为1.5~2.5圈。更优选地,所述的外层弹簧的圈数为8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耦合弹簧的截面为矩形。矩形截面弹簧并优先选用合金材料,具有较大承载能力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轴向限位承载轴套的顶端面设有定位凸圈,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圈相配合的定位沉孔。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定位凸圈的截面呈锥形,所述的定位沉孔具有相应的圆锥面。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轴向限位承载轴套截面呈T形,具有上部的大直径段、下部的小直径段和一个中央通孔,所述大直径段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的耦合弹簧的外层弹簧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小直径段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的耦合弹簧的内层弹簧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的中央通孔的内壁与所述的芯轴过盈配合。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截面呈T形,具有上部的大直径段、下部的小直径段和一个中央通孔,所述的大直径段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的皮带轮外壳过盈配合,所述的小直径段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的耦合弹簧的外层弹簧的内壁过盈配合。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的大直径段上还开设有与所述耦合弹簧顶端相配合的安装孔。所述的耦合弹簧的一端插入该安装孔内,便于装配和拆卸。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皮带轮外壳内还设有下轴承限位槽。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芯轴采用空心钢管,以中心定位的方式,对钢管进行挤压成型。传统的芯轴加工方式大多为实心铁块一次挤压成型,或由薄钢板旋压制成。但一次成型的产品因模具属人为拼装的因素,致使其造成挤压部不同轴和椭圆度增加的问题,以致单向轴承组在受强力冲击时,因单向滚针的不同位移致滚针保持架变形致破裂,造成单向滚针无定位,致使汽车发电机单向皮带轮失效。本技术采用空芯钢管挤压成型,能够确保单向齿部及各个部位的同轴度和椭圆控制性。具体方式如下:(1)对钢管进行退火处理,使材质变软;(2)对变软后的钢管挤压成型;(3)对成型后的钢管进行渗碳处理,使其硬度达到60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现有单向离合器皮带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解耦式单向皮带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解耦式单向皮带轮的轴测图。图4是本技术芯轴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芯轴的轴测图。图6是本技术耦合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耦合弹簧的轴测图。图8是本技术轴向限位承载轴套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轴向限位承载轴套的轴测图。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包括芯轴和皮带轮外壳,所述的芯轴和皮带轮外壳之间设有上轴承、下轴承和单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器包括径向限位轴套、轴向限位承载轴套和耦合弹簧,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与所述的皮带轮外壳过盈配合,所述的轴向承载限位轴套与所述的芯轴过盈配合,所述径向限位轴套的底部与轴向限位承载轴套的顶部滑动配合;所述的耦合弹簧末端向内绕制形成内层弹簧,所述内层弹簧与轴向承载限位轴套的轴向限位面相抵,所述的耦合弹簧的外层弹簧的内壁与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和轴向限位承载轴套过盈配合,所述的耦合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包括芯轴和皮带轮外壳,所述的芯轴和皮带轮外壳之间设有上轴承、下轴承和单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器包括径向限位轴套、轴向限位承载轴套和耦合弹簧,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与所述的皮带轮外壳过盈配合,所述的轴向承载限位轴套与所述的芯轴过盈配合,所述径向限位轴套的底部与轴向限位承载轴套的顶部滑动配合;所述的耦合弹簧末端向内绕制形成内层弹簧,所述内层弹簧与轴向承载限位轴套的轴向限位面相抵,所述的耦合弹簧的外层弹簧的内壁与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和轴向限位承载轴套过盈配合,所述的耦合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层弹簧的圈数为1~3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耦合弹簧的截面为矩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向限位承载轴套的顶端面设有定位凸圈,所述的径向限位轴套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圈相配合的定位沉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解耦式单向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凸圈的截面呈锥形,所述的定位沉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景宁
申请(专利权)人:倪景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