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搅拌机进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5459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搅拌机,包括控制面板、搅拌机构、进料机构、给水机构、下料机构和排污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安装在搅拌机构上方,所述给水机构安装在搅拌机构一侧,所述下料机构设置于搅拌机构下方,所述排污机构设置于搅拌机构另一侧,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搅拌机构、进料机构、给水机构、下料机构和排污机构电连接,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管、下料阀、漏斗、滑动档杆和滑动气缸,本装置对混凝土下料进行了双重控制,下料阀实行第一重下料控制,可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快速下料,滑动档杆和滑动气缸实行第二重控制,可有效防止混凝土下料时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搅拌机进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自动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机进料装置。
技术介绍
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骨料胶接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进料是指确定制作某个设备或产品所需的材料形状、数量或质量后,从整个或整批材料中取下一定形状、数量或质量的材料的操作过程,在混凝土生产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进料作业。现有的混凝土进料装置在缺乏对原料的质量调控,导致混凝土配浆比例不对,导致生产出来的混凝土的质量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通过称重传感器对原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通过气缸对其进行自动化进料处理,保证了混凝土配比的准确性,进一步确保了混凝土的质量,同时通过下料的双重控制,可有效控制混凝土排出量以及防止混凝土泄漏浪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凝土搅拌机进料装置,包括控制面板、搅拌机构、进料机构、给水机构、下料机构和排污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安装在搅拌机构上方,所述给水机构安装在搅拌机构一侧,所述下料机构设置于搅拌机构下方,所述排污机构设置于搅拌机构另一侧,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搅拌机构、进料机构、给水机构、下料机构和排污机构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管、下料阀、漏斗、滑动档杆和滑动气缸,所述下料管与搅拌机构连接,所述下料阀安装在下料管上,所述漏斗与下料管相连接,所述滑动档杆斜安装在漏斗底部,所述滑动气缸与滑动档杆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经过搅拌机构搅拌完成后的混凝土经下料管排出,下料阀在混凝土的排出中实行开关的控制,实现混凝土的快速下料,混凝土经下料管进入漏斗中进行减缓排出,通过滑动气缸控制滑动档杆的上下的斜滑动,可控制当前混凝土的排出量,滑动档杆滑动至最斜上方时,混凝土最大量排出,滑动档杆滑动至最斜下方时,混凝土处于零排出的状态,本下料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控制上更为精密,可有效控制混凝土排出量以及防止混凝土泄漏浪费。进一步的,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斗、第二进料斗、第一进料管和第二进料管,所述第一进料斗与第一进料管连接安装在搅拌箱上方一侧,所述第二进料斗与第二进料管连接安装在搅拌箱上方另一侧,所述进料机构还包括第一挡板、第一称重传感器、第一伸缩杆、第一卡块、第一气缸、第二挡板、第二称重传感器、第二伸缩杆、第二卡块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挡板设置于第一进料斗和第一进料管之间,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第一挡板下方,所述第一伸缩杆连接第一挡板和第一进料管侧壁,所述第一卡块安装在第一伸缩杆上,所述第一气缸连接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二挡板设置于第二进料斗和第二进料管之间,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第二挡板下方,所述第二伸缩杆连接第二挡板和第二进料管侧壁,所述第二卡块安装在第二伸缩杆上,所述第二气缸连接第二伸缩杆。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水泥进入到第一进料斗后,第一称重传感器会进行质量的检测,当检测达到设置值时,第一气缸会控制第一伸缩杆收缩,第一挡板一端与第一进料斗为活动铰接,第一挡板由平行状态变成倾斜状态,第一进料斗中的水泥进入第一进料管进而进入搅拌箱,第一伸缩杆上的第一卡块防止第一挡板倾斜过度损坏第一称重传感器;同理,集料进入到第二进料斗后,第二称重传感器会进行质量的检测,当检测达到设置值时,第二气缸会控制第二伸缩杆收缩,第二挡板一端与第二进料斗为活动铰接,第二挡板由平行状态变成倾斜状态,第二进料斗中的水泥进入第二进料管进而进入搅拌箱,第二伸缩杆上的第二卡块防止第二挡板倾斜过度损坏第二称重传感器,搅拌机构对水泥、集料和水进行搅拌,搅拌完成后的混凝土进入下料机构,工作完成后的搅拌箱通过给水机构进行清洗,清洗后的污水进入到排污机构中,控制面板实时控制各个机构的工作状态。进一步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管和储料箱,所述下料管连接储料箱和搅拌箱,下料管上还设置有下料阀。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搅拌完成的混凝土经过下料管进入到储料箱中储存待使用,下料阀控制下料管中的混凝土的排出,在储料箱中满的状态下可实现混凝土量的有效控制。进一步的,所述排污机构包括排污管和污水收集箱,所述排污管连接污水收集箱和搅拌箱,排污管上还设置有污水阀。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清洗后的污水经由排污管进入污水收集箱中,排污管上的污水阀有效控制污水的排出,避免污水收集箱中污水溢出。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箱、搅拌电机、旋转轴、横梁、搅拌轴和搅拌片,所述搅拌电机通过旋转轴与横梁连接且安装在搅拌箱内部,所述搅拌轴焊接在横梁下方,所述搅拌片焊接在搅拌轴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水泥、集料和水进入搅拌箱后,搅拌箱中搅拌电机运转带动旋转轴转动继而带动横梁以及焊接在横梁下的搅拌轴和搅拌片转动对水泥、集料和水进行充分搅拌。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轴设置有2-4根,搅拌轴上设置的搅拌片之间交错安装。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搅拌轴设置大于一根,有利于水泥、集料和水在搅拌箱中充分搅拌,同时避免了搅拌片之间相互碰撞。进一步的,所述给水机构包括储水箱、抽水泵、出水管、给水管和清洗管,所述出水管连接抽水泵,所述抽水泵设置于储水箱内,所述给水管和清洗管分别与出水管相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给水机构通过给水管往搅拌机构中提供清水,通过清洗管对工作后的搅拌机构进行清洗处理。进一步的,所述给水管上设置有给水阀。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给水阀控制清水进入搅拌箱的水量。进一步的,所述清洗管上设置有清洗阀。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清洗阀控制清水对搅拌箱进行清洗的水量。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搅拌机进料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了混凝土配浆的全自动生产,相对于人工配浆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水泥、集料和水的配比进行了更严格的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有了巨大的保障,且提供了工作后的清洗功能,一方面避免了人工清洗的麻烦,另一方面保证了搅拌箱中的清洁;此外,在混凝土的下料上实现了更为有效的控制,有效避免了混凝土在下料时的不可控情况发生,自动化精确的控制混凝土的下料。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进料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1、搅拌箱;2、搅拌轴;3、横梁;4、旋转轴;5、第一进料管;6、第一进料斗;7、搅拌电机;8、第二进料斗;9、第二进料管;10、给水管;11、给水阀;12、清洗管;13、清洗阀;14、出水管;15、控制面板;16、储水箱;17、抽水泵;18、储料箱;19、污水收集箱;20、排污管;21、污水阀;22、搅拌片;23、下料管;24、下料阀;25、第一挡板;26、第一伸缩杆;27、第一称重传感器;28、第一卡块;29、第一气缸;30、第二挡板;31、第二称重传感器;32、第二卡块;33、第二伸缩杆;34、第二气缸;35、漏斗;36、滑动档杆;37、滑动气缸。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搅拌机进料装置,包括控制面板、搅拌机构、进料机构、给水机构、下料机构和排污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安装在搅拌机构上方,所述给水机构安装在搅拌机构一侧,所述下料机构设置于搅拌机构下方,所述排污机构设置于搅拌机构另一侧,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搅拌机构、进料机构、给水机构、下料机构和排污机构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管、下料阀、漏斗、滑动档杆和滑动气缸,所述下料管与搅拌机构连接,所述下料阀安装在下料管上,所述漏斗与下料管相连接,所述滑动档杆斜安装在漏斗底部,所述滑动气缸与滑动档杆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搅拌机进料装置,包括控制面板、搅拌机构、进料机构、给水机构、下料机构和排污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安装在搅拌机构上方,所述给水机构安装在搅拌机构一侧,所述下料机构设置于搅拌机构下方,所述排污机构设置于搅拌机构另一侧,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搅拌机构、进料机构、给水机构、下料机构和排污机构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管、下料阀、漏斗、滑动档杆和滑动气缸,所述下料管与搅拌机构连接,所述下料阀安装在下料管上,所述漏斗与下料管相连接,所述滑动档杆斜安装在漏斗底部,所述滑动气缸与滑动档杆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搅拌机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斗、第二进料斗、第一进料管和第二进料管,所述第一进料斗与第一进料管连接安装在搅拌箱上方一侧,所述第二进料斗与第二进料管连接安装在搅拌箱上方另一侧,所述进料机构还包括第一挡板、第一称重传感器、第一伸缩杆、第一卡块、第一气缸、第二挡板、第二称重传感器、第二伸缩杆、第二卡块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挡板设置于第一进料斗和第一进料管之间,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第一挡板下方,所述第一伸缩杆连接第一挡板和第一进料管侧壁,所述第一卡块安装在第一伸缩杆上,所述第一气缸连接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二挡板设置于第二进料斗和第二进料管之间,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第二挡板下方,所述第二伸缩杆连接第二挡板和第二进料管侧壁,所述第二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振业邓旭华卢水良江杰云钟国锋彭瑞鸿王芳利唐林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基础新成混凝土有限公司广东基础新世纪混凝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