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夹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4440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锁夹头,包括底板、盖板、金属膜、导线、第一磁铁、第二磁铁、转轴和轴套;转轴竖直固定在底板的上方后端左侧,盖板设置在底板的上方,轴套套设在转轴的上端并嵌设在盖板中,第一磁铁嵌设在盖板的下侧前端内部,对应地,第二磁铁嵌设在底板的上侧前端内部;金属膜设置在底板的上平面上并设于第一磁铁的上方,导线的一端与金属膜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防止因受到外力拉扯而产生松动的现象,提高了使用安全性;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简化了与之配套的电极片的结构和生产工艺,降低了电极片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锁夹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锁夹头。
技术介绍
医疗和保健领域中,各类中、低频治疗仪在使用中必须借助导线与电极片保持电气连接以使治疗仪产生的治疗电流传送到电极片上;现有的导线与电极片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插孔式、按扣式和磁吸按扣式;插孔式是指在电极片上直接设置导电插孔,或在电极片的导电层和绝缘层之间引出电线后在电线远端设置导电插孔;按扣式是采用在电极片和金属膜上均设置一个相互配合的导电按扣,并靠机械力扣合实现电气连接;磁吸按扣式是在电极片和金属膜上分别设置铁磁性导电按扣(母头)和永磁体导电按扣(公头),并靠磁力吸合实现电气连接;上述三种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金属膜与电极片的脱离方式都是依靠外力牵拉,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拉扯时,容易出现意外松脱引起电流突变进而影响治疗的安全性;而且导电插孔和按扣存在污损和磨损老化问题,易造成电极片接触不良而影响使用;此外,电极片上必须设置导电插孔、导电连线、导电按扣或磁吸式导电按扣等配套的导电接口,否则无法直接使用,进而导致电极片的结构和生产工艺均较为复杂,制造成本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与电极片实现快速、稳定连接以保证有效持久的使用并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同时简化了与之配套的电极片的结构和生产工艺,使得电极片无需加装任何导电接口就能直接使用,进而降低了电极片制造成本的自锁夹头。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锁夹头,包括底板、盖板、金属膜、导线、第一磁铁、第二磁铁、转轴和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竖直固定在底板的上方后端左侧,所述盖板设置在底板的上方,所述轴套套设在转轴的上端并嵌设在盖板中,所述第一磁铁嵌设在盖板的下侧前端内部,对应地,所述第二磁铁嵌设在底板的上侧前端内部;所述金属膜设置在底板的上平面上并设于第一磁铁的上方,所述导线的一端与金属膜相连;所述底板的前端上方还向上形成有锁紧柱,对应地,所述盖板的前端开设有锁紧孔;所述盖板的下平面中部向下形成有倒置的梯形块,所述梯形块设于第二磁铁的后侧并与金属膜相互配合。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前端上方左右两侧边缘均向上形成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挡边,所述金属膜设于两个挡边之间。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后端上方向上形成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凸块,所述转轴的下端固定在左侧的一个凸块上。优选地,右侧的一个所述凸块的上方内侧开设有U型槽;所述导线嵌设在U型槽中。优选地,两个所述凸块的内侧后端均形成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斜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采用面接触的方式将电极片压紧在金属膜上,从而使得电极片无需加装任何导电接口就能直接使用,并借助导线与治疗仪建立稳定可靠的连接以保证有效持久的使用;又由于电极片与金属膜之间的压紧力方向为垂直方向,而且借助设在电极片上的定位孔与锁紧柱的连接保证了电极片与底板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变,所以能有效防止因受到外力拉扯而产生松动的现象,提高了使用安全性;此外,本技术还简化了与之配套的电极片的结构和生产工艺,降低了电极片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盖板打开时的右前侧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盖板打开时的下侧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盖板打开时的俯视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盖板打开时的剖面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的盖板闭合后的俯视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盖板闭合后的剖面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的电极片安装前的位置图;图8为本技术的电极片安装后的位置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一种自锁夹头,包括底板1、盖板2、金属膜3、导线4、第一磁铁5、第二磁铁6、转轴7和轴套8;转轴7竖直固定在底板1的上方后端左侧,盖板2设置在底板1的上方,轴套8套设在转轴7的上端并嵌设在盖板2中,第一磁铁5嵌设在盖板2的下侧前端内部,对应地,第二磁铁6嵌设在底板1的上侧前端内部;金属膜3设置在底板1的上平面上并设于第一磁铁5的上方,导线4的一端与金属膜3相连;底板1的前端上方左右两侧边缘均向上形成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挡边11,金属膜3设于两个挡边11之间;底板1的前端上方还向上形成有锁紧柱12,对应地,盖板2的前端开设有锁紧孔21;盖板2的下平面中部向下形成有倒置的梯形块22,梯形块22设于第二磁铁6的后侧并与金属膜3相互配合;底板1的后端上方向上形成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凸块13,两个凸块13的内侧后端均形成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斜面14;转轴7的下端固定在左侧的一个凸块13上,右侧的一个凸块13的上方内侧开设有U型槽15;导线4嵌设在U型槽15中。使用时:将导线4的另一端连接在治疗仪上;然后先将盖板2向左旋转打开,再将电极片9一端上的延长段91插入在盖板2和底板1之间并设于金属膜3的上方,并使得电极片9上的定位孔92套设在锁紧柱12上,接着,向右转动盖板2,进而使得梯形块22的下侧慢慢转动到延长段91的上方并将压紧延长段91压紧在金属膜3上,这样就使得延长段91的下侧侧面与金属膜3相互接触以形成面连接,此过程中,锁紧孔21也慢慢转动到锁紧柱12的上方并最终套设在锁紧柱12上端外侧,从而阻止了盖板2继续转动,同时,第二磁铁6正好转动到第一磁铁5的上方并与第一磁铁5相互吸引以保证对位准确,这样就完成了电极片9的安装和锁紧并有效防止了松动;安装后,梯形块22对电极片9产生并维持一个较大且向下的垂直压力,在受到意外拉扯时,对电极片9产生的是水平拉力,此水平拉力不能抵消或减小上述垂直压力,所以电极片9不会发生松脱;这种自锁方式,可有效避免因电极片9意外松脱而造成治疗电流突变的情况,保证了治疗过程的安全;同时,由于金属膜3与电极片9的连接方式是面接触,保证了接触可靠,与传统导电插孔或导电按扣相比,无触点污染和污点磨损等接触不良问题,具有更好的电气连接特性。拆卸时:用向上微微抬起盖板2的前端,进而使得锁紧孔21向下脱离锁紧柱12的上端,之后,向左转动盖板2,以使得梯形块22跟随盖板2转动以离开电极片9,接着向上翻起电极片9以使得定位孔92脱离锁紧柱12,最后取出电极片9即可。本技术采用面接触的方式将电极片9压紧在金属膜3上,从而使得电极片9无需加装任何导电接口就能直接使用,并借助导线4与治疗仪建立稳定可靠的连接以保证有效持久的使用;又由于电极片9与金属膜3之间的压紧力方向为垂直方向,而且借助设在电极片9上的定位孔92与锁紧柱12的连接保证了电极片9与底板1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变,所以能有效防止因受到外力拉扯而产生松动的现象,提高了使用安全性;此外,本技术还简化了与之配套的电极片的结构和生产工艺,降低了电极片的制造成本。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锁夹头,包括底板、盖板、金属膜、导线、第一磁铁、第二磁铁、转轴和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竖直固定在底板的上方后端左侧,所述盖板设置在底板的上方,所述轴套套设在转轴的上端并嵌设在盖板中,所述第一磁铁嵌设在盖板的下侧前端内部,对应地,所述第二磁铁嵌设在底板的上侧前端内部;所述金属膜设置在底板的上平面上并设于第一磁铁的上方,所述导线的一端与金属膜相连;所述底板的前端上方还向上形成有锁紧柱,对应地,所述盖板的前端开设有锁紧孔;所述盖板的下平面中部向下形成有倒置的梯形块,所述梯形块设于第二磁铁的后侧并与金属膜相互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锁夹头,包括底板、盖板、金属膜、导线、第一磁铁、第二磁铁、转轴和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竖直固定在底板的上方后端左侧,所述盖板设置在底板的上方,所述轴套套设在转轴的上端并嵌设在盖板中,所述第一磁铁嵌设在盖板的下侧前端内部,对应地,所述第二磁铁嵌设在底板的上侧前端内部;所述金属膜设置在底板的上平面上并设于第一磁铁的上方,所述导线的一端与金属膜相连;所述底板的前端上方还向上形成有锁紧柱,对应地,所述盖板的前端开设有锁紧孔;所述盖板的下平面中部向下形成有倒置的梯形块,所述梯形块设于第二磁铁的后侧并与金属膜相互配合。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翰缨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