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肢墩盖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4225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肢墩盖梁,包括盖梁;所述盖梁底部设有两个纵向分离的立柱,同时立柱置于承台,承台下面设置基础。盖梁可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立柱采用钢筋混凝土实心结构,其截面的横桥向边长应大于顺桥向边长,在顺桥向分开为两个独立的立柱而形成双肢墩,两个立柱的中心分别与上部结构支座位置相对应;双肢墩与一组由钻孔灌注桩构成的群桩基础之间采用承台进行结构过渡,双肢墩的两端应分别与盖梁和承台之间采用固结的连接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大大减小结构顺桥向的抗弯刚度,实现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节约了工程造价,增大了桥下行车视野,确保结构安全可靠、经济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肢墩盖梁
本专利技术属于桥梁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双肢墩盖梁。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交通快速化建设的发展,城市高架桥梁的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利用地面道路系统的中央分隔带来布置桥墩,传统的桥墩盖梁形式普遍采用双柱墩盖梁,即利用横向分离的两个立柱支撑于盖梁下方,立柱顶部与盖梁固结,立柱与桩基之间通过承台进行过渡,当桥墩布设空间进一步受到限制时,两个立柱横向间距逐渐减小进而演变为单柱墩的盖梁形式。传统的单柱墩盖梁在立柱横桥向尺寸受限的情况下,为了给结构提供较大的横向刚度和强度,其顺桥向的截面尺寸往往较大,增大截面尺寸同时亦提高了结构的顺桥向抗弯刚度,造成结构内力进一步增大,往往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设计难度较大,尤其当立柱高度较小时,这种做法更不利于桥梁抵抗顺桥向的温度力、汽车制动力以及强大的地震力。当桥梁跨度较小时,这种外形粗大的墩柱降低了桥下行车视野的通透性,桥梁整体景观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肢墩盖梁,该盖梁采用双肢墩,能够大大减小结构顺桥向的抗弯刚度,完全满足结构在温度、汽车、风等可变荷载和地震荷载下的需求,且安全可靠、经济美观。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肢墩盖梁,包括盖梁,所述盖梁底部设有双肢墩,双肢墩置于承台,承台下面设置基础,所述双肢墩由两个纵向分离的立柱组成。进一步的,所述盖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盖梁采用预制拼装施工工艺,为实心结构或空心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立柱采用钢筋混凝土实心结构,其截面为矩形或圆角矩形,截面的横桥向边长大于顺桥向边长。进一步的,所述两个立柱的中心分别与其上部结构支座位置相对应,两个立柱的间距取2~4.5m。进一步的,双肢墩的两端分别与盖梁和承台之间采用固结的连接方式。进一步的,所述基础为钻孔灌注桩构成的群桩。进一步的,所述立柱之间设置横系梁。进一步的,所述横系梁位于立柱中间。本专利技术可分别适用于常规的支架现浇施工和预制装配施工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由于顺桥向采用分离的双柱,结构顺桥向水平抗推刚度可降低至少75%,可大大减少顺桥向墩身水平力及墩身弯矩,优化结构受力,减少结构尺寸及配筋,节约了工程造价,尤其当桥梁处于高烈度地震区,桥梁下部结构受抗震控制设计时,优势更为突出。(2)根据桥梁纵向和横向不同的受力需求,可灵活方便的改变立柱截面尺寸及间距,调整墩柱的整体刚度,使得墩柱受力性能更加优越。(3)以轻量化设计的墩柱结构替代厚重的墩柱,桥下行车视野更好,景观效果大幅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双肢墩盖梁结构的立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图4为设有横系梁双肢墩盖梁结构的立面示意图。图5为图4的C-C剖面图。图6为图4的D-D剖面图。图中附图标记:盖梁1、立柱2、承台3、基础4、横系梁5、支座垫石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双肢墩盖梁,包括盖梁1,所述盖梁底部设有双肢墩,同时双肢墩置于承台3,承台3下面设置基础4,双肢墩由两个纵向分离的立柱2形成。进一步的,所述盖梁1可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一步的,若采用预制拼装施工工艺,盖梁1也可为实心结构或空心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立柱2采用钢筋混凝土实心结构,其截面为矩形或圆角矩形,截面的横桥向边长应大于顺桥向边长,立柱2在顺桥向分开。进一步的,两个立柱2的中心分别与上部结构支座位置相对应,以利于荷载竖向传递两个立柱2的间距根据结构受力需要进行选取;立柱间距应以受拉侧墩身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中偏心受压构件强度及裂缝要求,一般可取2~4.5m。进一步的,所述双肢墩与基础4之间采用承台进行结构过渡,双肢墩的两端应分别与盖梁1和承台3之间采用固结的连接方式。进一步的,所述基础3为由钻孔灌注桩构成的群桩。进一步的,所述立柱2之间可设置横系梁5以进一步提升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横系梁5位于立柱2中间。双肢墩盖梁结构的竖向荷载传递机制与常规单柱墩盖梁相同,所不同的是,本专利技术结构可将作用在结构上水平荷载平均分配给每个立柱,并将上部结构在盖梁底部产生的弯矩转化为竖向力分别作用在每个立柱中心,使得一个立柱承受向下的竖向力,另一个立柱承受向上的竖向力。双肢墩竖向力转化关系为:F=M/H;式中,F为竖向力,M为盖梁底面弯矩,H为双肢墩两个立柱中心间距。当墩高较高时,根据受力需要,双肢墩盖梁的立柱在顺桥向或横桥向上也可以做成变截面形式。本专利技术可分别适用于常规的支架现浇施工和预制装配施工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对于目前常规设计的桥梁下部结构均具有普遍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对水平力要求较高的桥梁下部结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很好的推广价值。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两种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结合图1~图3,本实施例主要阐述一种设置在地面道路中分带内的高架桥桥墩盖梁,包括支撑上部结构的盖梁1,盖梁1底部设有两个纵向分离的立柱2,并将立柱2完全布置于中分带内,同时立柱2置于承台3上,承台3下面设置四根桩基础4。具体实施流程如下:1、利用现有地面道路中分带,按照常规方法设计和施工承台3和基础4;根据桥下地质情况,承台3埋入地面1.0~1.5米以下。2、根据中分带宽度确定立柱2的横向宽度,结合具体受力情况,对立柱2的纵向宽度及立柱间距进行计算,得到能够较大限度减小桥墩内力,同时能满足截面配筋要求的立柱尺寸和间距。立柱截面为圆角矩形。需要注意的是,若盖梁1上面未设置支座垫石6,即桥梁上、下部结构之间形成固结体系,两根立柱2之间的间距应尽量加大以平衡最不利弯矩,提高截面抗力。立柱间距应以受拉侧墩身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中大偏心受压构件强度及裂缝要求,可不小于3m。3、根据设计要求及桥下现场施工条件,采用搭设支架现浇、水平转体或预制拼装等施工方案施工大悬臂结构盖梁1;4、应采取可靠的连接方式,将立柱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盖梁1和承台3连接成为整体,尽量采用自重较轻的上部结构以改善结构受力状态。实施例2结合图4~图6,本实施例主要阐述一种设置横系梁的高架桥桥墩盖梁,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为:纵向两根立柱2之间通过横系梁5进行连接,以提高结构整体稳定,适合桥梁墩柱较高情况。横系梁5一般设置于立柱2的中间位置,当存在多个高墩排列时,考虑到桥下美观需求,宜可将横系梁5置于同一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所述立柱截面不局限于圆角矩形,当墩高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肢墩盖梁,包括盖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底部设有双肢墩,双肢墩置于承台,承台下面设置基础,所述双肢墩由两个纵向分离的立柱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肢墩盖梁,包括盖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底部设有双肢墩,双肢墩置于承台,承台下面设置基础,所述双肢墩由两个纵向分离的立柱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肢墩盖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肢墩盖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采用预制拼装施工工艺,为实心结构或空心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肢墩盖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采用钢筋混凝土实心结构,其截面为矩形或圆角矩形,截面的横桥向边长大于顺桥向边长。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红雨
申请(专利权)人: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