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顶脱模机构及铸造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3837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6:5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斜顶脱模机构以及铸造模具,其中,斜顶脱模机构包括:顶杆,顶杆一端设置有第一钩接部,第一钩接部包括第一钩槽和第一卡钩;斜顶,斜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钩接部,第二钩接部包括第二钩槽和第二卡钩,第一卡钩卡入第二钩槽内,第二卡钩卡入第一钩槽内;以及衬套,衬套套设在顶杆上,衬套抵压在第二钩接部上。本申请提供的斜顶脱模机构,衬套抵压在第二钩接部上,第二钩接部抵压在第一钩接部上,增大了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之间的压力,即增加了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了第一钩接部与第二钩接部滑脱的概率,进而提高了斜顶脱模机构的使用可靠性,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斜顶脱模机构及铸造模具
本申请涉及模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斜顶脱模机构及具有该斜顶脱模机构的铸造模具。
技术介绍
本申请对于
技术介绍
的描述属于与本申请相关的相关技术,仅仅是用于说明和便于理解本申请的申请内容,不应理解为申请人明确认为或推定申请人认为是本申请在首次提出申请的申请日的现有技术。在生产铸造产品时,常常遇到产品侧面倒扣的现象,这就需要在脱模机构上设置斜顶结构来对产品进行脱模。相关技术中,为保证斜顶结构的强度都会设计成双节式斜顶。但是在斜顶结构对产品进行脱模的过程中,双节式斜顶之间的连接容易失效,导致产品顶出不顺,需要经常维修、更换,停机维修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顶脱模机构以及铸造模具,斜顶脱模机构的失效的概率低、使用可靠性高,能够将铸件顺利地从铸造模具中脱出,提高了铸件的脱模效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顶脱模机构,包括:顶杆,所述顶杆一端设置有第一钩接部,所述第一钩接部包括第一钩槽和第一卡钩;斜顶,所述斜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钩接部,所述第二钩接部包括第二钩槽和第二卡钩,所述第一卡钩卡入所述第二钩槽内,所述第二卡钩卡入所述第一钩槽内;以及衬套,所述衬套套设在所述顶杆上,所述衬套抵压在所述第二钩接部上。本申请提供的斜顶脱模机构,衬套抵压在第二钩接部上,第二钩接部抵压在第一钩接部上,增大了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之间的压力,即增加了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了第一钩接部与第二钩接部滑脱的概率,进而提高了斜顶脱模机构的使用可靠性,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优选地,所述第二钩接部上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衬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适配的第二斜面。优选地,所述衬套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斜面。优选地,所述凸起在所述衬套轴向上的高度为2mm~3mm。优选地,所述凸起沿所述衬套径向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所述梯形上底的长度为0.5mm~1mm。优选地,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斜顶轴线之间的角度为25°~35°。优选地,所述衬套上还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槽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斜面,所述第一钩接部和所述第二钩接部位于所述连接槽内。优选地,斜顶脱模机构还包括层叠设置的上顶出板和下顶出板;所述衬套与所述上顶出板连接,所述顶杆穿过所述上顶出板与所述下顶出板连接。优选地,所述衬套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上顶出板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上顶出板与下顶出板之间;所述顶杆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将所述衬套固定在所述顶杆上,所述下顶出板上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固定槽位于所述上顶出板与下顶出板之间。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铸造模具,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斜顶脱模机构。本申请提供的铸造模具,斜顶脱模机构的失效的概率低、使用可靠性高,能够将铸件顺利地从铸造模具中脱出,大大提高铸件的生产效率,降低了铸件生产制造成本。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申请所述斜顶脱模机构第一种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所述斜顶脱模机构将铸件顶出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所述斜顶脱模机构第二种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所述斜顶脱模机构第三种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所述斜顶脱模机构第四种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至图14是本申请所述斜顶脱模机构组装过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顶杆10,第一钩接部11,第一钩槽111,第一卡钩112,斜顶20,第二钩接部21,第二钩槽211,第二卡钩212,第一斜面22,第一配合面23,衬套30,第二斜面31,凸起32,连接槽33,限位部34,第一配合面35,上顶出板40,限位槽41,下顶出板50,固定槽51,固定件60,公模仁70,铸件8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述讨论提供了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虽然每个实施例代表了申请的单一组合,但是本申请不同实施例可以替换,或者合并组合,因此本申请也可认为包含所记载的相同和/或不同实施例的所有可能组合。因而,如果一个实施例包含A、B、C,另一个实施例包含B和D的组合,那么本申请也应视为包括含有A、B、C、D的一个或多个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尽管该实施例可能并未在以下内容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斜顶脱模机构包括:顶杆10、斜顶20以及衬套30。如图2所示,顶杆10一端设置有第一钩接部11,第一钩接部11包括第一钩槽111和第一卡钩112。顶杆10用于驱动装置连接。如图2所示,斜顶2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钩接部21,第二钩接部21包括第二钩槽211和第二卡钩212,第一卡钩112卡入第二钩槽211内,第二卡钩212卡入第一钩槽111内。即顶杆10与斜顶20通过第一卡钩112和第二卡钩212相互钩接固定连接。斜顶20用于将铸件80从模具中顶出,以将铸件80从模具中脱出。如图3所示,具体地,驱动装置带动顶杆10运动,顶杆10带动斜顶20运动,斜顶20将铸件80从模具中顶出。如图2所示,衬套30套设在顶杆10上,衬套30抵压在第二钩接部21上。衬套30向第二钩接部21施加压力,该压力施加于第一卡钩112与第二卡钩212之间的接触面。由摩擦力公式可知,f=μ×Fn(f为摩擦力,μ为滑动摩擦系数,Fn为垂直于摩擦面的压力),增加了第一卡钩112与第二卡钩212接触面之间所受的压力,提高了第一钩接部11与第二钩接部21之间的摩擦力。故通过将衬套30抵压在第二钩接部21上,以增加第一卡钩112与第二卡钩212之间接触面所受的压力,从而提高了第一钩接部11与第二钩接部21之间的连接强度,需要较大的外力才能使第一钩接部11与第二钩接部21分离,即降低了第一钩接部11与第二钩接部21滑脱的概率,进而降低了斜顶脱模机构失效的概率,提高了斜顶脱模机构的使用可靠性,能够将铸件80顺利地从铸造模具中脱出,大大提高铸件80的生产效率,降低了铸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斜顶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顶杆,所述顶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钩接部,所述第一钩接部包括第一钩槽和第一卡钩;/n斜顶,所述斜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钩接部,所述第二钩接部包括第二钩槽和第二卡钩,所述第一卡钩卡入所述第二钩槽内,所述第二卡钩卡入所述第一钩槽内;以及/n衬套,所述衬套套设在所述顶杆上,所述衬套抵压在所述第二钩接部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顶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杆,所述顶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钩接部,所述第一钩接部包括第一钩槽和第一卡钩;
斜顶,所述斜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钩接部,所述第二钩接部包括第二钩槽和第二卡钩,所述第一卡钩卡入所述第二钩槽内,所述第二卡钩卡入所述第一钩槽内;以及
衬套,所述衬套套设在所述顶杆上,所述衬套抵压在所述第二钩接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顶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钩接部上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衬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适配的第二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顶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套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斜顶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在所述衬套轴向上的高度为2mm~3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斜顶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沿所述衬套径向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所述梯形上底的长度为0.5mm~1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均平
申请(专利权)人: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