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禁系统开锁模块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2479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门禁系统开锁模块,包括:微控制单元,第一开锁电路,第二开锁电路,微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开锁电路和第二开锁电路电性连接;微控制单元通过控制第一开锁电路的通断从而实现对门的锁付或开锁,或者通过控制第二开锁电路的通断从而实现对门的锁付或开锁;第一开锁电路用于控制工作电流范围在200MA‑10A的电子锁具实现锁付或开锁;第二开锁电路用于控制通道阻挡装置实现锁付或开锁。通过所述第一开锁电路连接工作电流范围在200MA‑10A的电子锁具,从而实现门禁功能;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所述第二开锁电路连接闸机,从而通过控制闸机开闭实现门禁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兼容多种不同的门开锁方式,兼容性好,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给人员出行带来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门禁系统开锁模块
本技术涉及门禁
,尤其涉及一种门禁系统开锁模块。
技术介绍
门禁系统是解决重要部门出入口实现安全防范管理的有效措施。门禁系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门道及钥匙管理,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出入管理系统。它在工作环境安全、人事考勤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传统的门禁系统中的开锁电路通常采用单一方式实现对门的开关控制,兼容性差。而当发生故障时,单一的开锁方式无法打开门时,给人员的出行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的问题。提出一种兼容多种开锁方式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门禁系统开锁模块,进一步地,包括:微控制单元,第一开锁电路,第二开锁电路,前述微控制单元分别与前述第一开锁电路和前述第二开锁电路电性连接;前述微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控制第一开锁电路的通断从而实现对门的锁付或开锁,或者用于通过控制第二开锁电路的通断从而实现对门的锁付或开锁;前述第一开锁电路用于控制工作电流范围在200MA-10A的电子锁具实现锁付或开锁;前述第二开锁电路用于控制通道阻挡装置实现锁付或开锁。进一步地,前述第一开锁电路包括:第一电平转换电路,该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前述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用于对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的电信号进行电平转换;第二电平转换电路,该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前述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前述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用于对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进行电平转换;以及MOS开关管,该MOS开关管分别与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和电子锁具电性连接,该MOS开关管用于控制工作电流范围在200MA-10A的电子锁具实现锁付或开锁。进一步地,前述第一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第一NPN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压以及第一电平转换电路输出端;前述第一NPN管Q1的基极与前述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前述第一NPN管Q1的发射极接地,前述第一NPN管Q1的集电极与前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前述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串联,前述第一电阻R1的自由端与前述第一电压连接,前述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位于前述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之间。进一步地,前述第二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第二PNP管Q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电压以及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前述第二PNP管Q2的基极与前述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前述第二PNP管Q2的发射极与前述第二电压连接,前述第二PNP管Q2的集电极与前述第三电阻R3连接,前述第三电阻R3与前述第四电阻R4串联,前述第四电阻R4的自由端接地,前述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位于前述第三电阻R3与前述第四电阻R4之间。进一步地,前述MOS开关管为N沟道MOS管,前述MOS开关管的栅极与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前述MOS开关管的源极接地,该MOS开关管的漏极与工作电流范围在200MA-10A的电子锁具连接。进一步地,前述第二开锁电路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二NPN管Q3,第一继电器SW3,第三电压U3;前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前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前述第二NPN管Q3的基极连接,前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还与前述第六电阻R6串联,前述第六电阻R6的自由端接地,前述第二NPN管Q3的发射极接地,前述第二NPN管Q3的集电极与前述第一继电器SW3连接,前述第一继电器SW3分别与前述第三电压U3和通道阻挡装置电性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检测门开关状态的门状态检测电路;前述门状态检测电路包括:第四电压U4,第七电阻R7,第七二极管D7,门状态检测开关,第三NPN管Q4以及第四NPN管Q5;第四电压U4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前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前述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前述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与门状态检测开关连接;前述第三NPN管Q4的基极与门状态检测开关连接,前述第三NPN管Q4的发射极接地,前述第三NPN管Q4的集电极与前述第四电压U4连接;前述第四NPN管Q5的基极与前述第三NPN管Q4的集电极连接,前述第四NPN管Q5的发射极接地,前述第四NPN管Q5的集电极分别与前述第四电压U4和前述微控制单元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检测门内按键开关状态的门内开关检测电路;前述门内开关检测电路包括:第五电压U5,第八电阻R8,第八二极管D8,出门开关,第五NPN管Q6以及第六NPN管Q7;第五电压U5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前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前述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连接,前述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与出门开关连接;前述第五NPN管Q6的基极与出门开关连接,前述第五NPN管Q6的发射极接地,前述第五NPN管Q6的的集电极与前述第五电压U5连接;前述第六NPN管Q7的基极与前述第五NPN管Q6的集电极连接,前述第六NPN管Q7的发射极接地,前述第六NPN管Q7的集电极分别与前述第五电压U5和前述微控制单元连接。前述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进一步地,前述门禁系统开锁模块还包括用于给前述微控制单元供电的电压转换芯片,前述电压转换芯片的输入端与12V直流电源连接,前述电压转换芯片的输出端与前述微控制单元连接。实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通过微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锁电路连接工作电流范围在200MA-10A的电子锁具,从而实现门禁功能;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微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开锁电路连接闸机,从而通过控制闸机开闭实现门禁功能,本技术兼容多种不同的门开锁方式,兼容性好,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给人员出行带来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框图;图3为本技术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的微控制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的电压转换芯片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的第一开锁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6为本技术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的第二开锁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7为本技术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的门状态检测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8为本技术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的门内开关检测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附图标记:门禁系统开锁模块-100;微控制单元-30;第一开锁电路-10;第一电平转换电路-110;第二电平转换电路-120;MOS开关管-130;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入端-111;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112;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入端-121;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122;第一电压-113;第二电压-123;第一肖特基二极管-140;第二开锁电路-20;门状态检测电路-40;门内开关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禁系统开锁模块(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单元(30),第一开锁电路(10),第二开锁电路(20),所述微控制单元(30)分别与所述第一开锁电路(10)和所述第二开锁电路(20)电性连接;/n所述微控制单元(30)用于通过控制第一开锁电路(10)的通断从而实现对门的锁付或开锁,或者用于通过控制第二开锁电路(20)的通断从而实现对门的锁付或开锁;/n所述第一开锁电路(10)用于控制工作电流范围在200MA-10A的电子锁具实现锁付或开锁;/n所述第二开锁电路(20)用于控制通道阻挡装置实现锁付或开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禁系统开锁模块(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单元(30),第一开锁电路(10),第二开锁电路(20),所述微控制单元(30)分别与所述第一开锁电路(10)和所述第二开锁电路(20)电性连接;
所述微控制单元(30)用于通过控制第一开锁电路(10)的通断从而实现对门的锁付或开锁,或者用于通过控制第二开锁电路(20)的通断从而实现对门的锁付或开锁;
所述第一开锁电路(10)用于控制工作电流范围在200MA-10A的电子锁具实现锁付或开锁;
所述第二开锁电路(20)用于控制通道阻挡装置实现锁付或开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锁电路(10)包括:
第一电平转换电路(110),该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平转换电路(110)用于对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入端(111)的电信号进行电平转换;
第二电平转换电路(120),该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入端(121)与所述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112)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平转换电路(120)用于对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112)的信号进行电平转换;以及
MOS开关管(130),该MOS开关管(130)分别与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122)和电子锁具电性连接,该MOS开关管(130)用于控制工作电流范围在200MA-10A的电子锁具实现锁付或开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平转换电路(110)包括第一NPN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压(113)以及第一电平转换电路(112)输出端;
所述第一NPN管(Q1)的基极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第一NPN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NPN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串联,所述第一电阻(R1)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电压(113)连接,所述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112)位于所述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平转换电路(120)包括第二PNP管(Q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电压(123)以及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122);
所述第二PNP管(Q2)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112)连接,所述第二PNP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压(123)连接,所述第二PNP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电阻(R3)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四电阻(R4)串联,所述第四电阻(R4)的自由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平转换电路(122)的输出端连接位于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四电阻(R4)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禁系统开锁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MOS开关管(130)为N沟道MOS管,所述MOS开关管(130)的栅极与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出端(1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海荣蔡辉张富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智汇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