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智能外载测量仪,是由电源电路、信号输入切换电路、应变信号放大电路、对称跟踪稳压电源电路、A/D转换及打印机接口电路、单片微机及外围电路、通讯电路、键盘/显示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 a. 在信号输入切换电路中,由开关S↓[1]、电阻R↓[1]、R↓[2]、R↓[3]及限幅二极管构成的I/V转换电路,当S↓[1]合上(或打开)时,将4~20mA(或0~10mA)电流信号转换成0. 4~2V电压信号送入多路模拟开关U↓[1](CO4052)的1端;由电阻R↓[4]、R↓[5]、R↓[6]及限幅二极管构成的电压信号输入电路,将输入的0~5V电压信号分压为0~2V的电压信号送入U↓[1]的5端;温度信号输入电路由电桥电路和两级运算放大器组成,其中:由电阻R↓[12]、R↓[13]、R↓[14]及电位器R↓[22]构成电桥电路,温度传感器铂热电阻接入一桥臂R↓[X]、R↓[Y]两端,电桥输出送由高精度运放U↓[3](OP-07)、电阻R↓[15]、R↓[16]、R↓[19]、R↓[20]、二极管D↓[7]、D↓[8]构成的差动放大器,差动放大器输出即U↓[3]的6端输出送由高精度运放U↓[4](OP-07)、电阻R↓[17]、R↓[18]、R↓[21]构成的反相放大器,反相放大器的输出接U↓[1]的2端;由模拟通道开关U↓[5](CD4052)、运放U↓[6](ICL7650)构成的应变信号放大电路,是将应变信号输入到U↓[5]的1端,热电偶信号输入到U↓[5]的5端,U↓[5]的2端接地,为U↓[6]校零使用,U↓[5]的10、9、6端分别接单片机U↓[14](8031)的P1. 3、P1. 4和P1. 5。U↓[5]的3端切换输出经电阻R↓[23]送运放U↓[6]的5端,U↓[6]和电阻R↓[24]、R↓[25]、R↓[26]构成同相放大器,U↓[6]的1端和2端分别经调零电容C↓[4]和C↓[5]接其8端,在U↓[6]的4端与5端之间接钳位二极管D↓[9]、D↓[10],U↓[6]的9端接其4端,U↓[6]的10端输出经电阻R↓[27]、电容C↓[8]构成的低通滤波器后送U↓[1]的4端(ε↓[0]);U↓[1]的10、9、6端分别接单片机U↓[14](8031)的P1. 0、P1. 1和P1. 2,U↓[1]的3端切换输出经电阻R↓[7]、电容C↓[1]构成的低通滤波器后送运放U↓[2](OP-07)的3端,由运放U↓[2]、电阻R↓[10]、R↓[11]、R↓[8]、电位器R↓[9]组成的电压跟随器,将各被测信号经二极管D↓…。(*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微机数据采集及处理技术,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测量多参数如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电阻、热电偶、频率、应变信号的智能外载测量仪。目前国内外的数据采集系统正朝着功能多样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计算分析微机化方向发展,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些采集系统具有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热电偶、电阻、应变、频率、周期、数字量输入、模拟量输出等测量功能,并具有与微机通讯的接口及打印机接口,但它们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必须要借助于上位机设定参数,以及无显示、无输入功能、数据存储量小等缺点,如TAKER、YJ-22等仪器。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智能外载测量仪,它可针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位移、温度、流量、应变、应力等为主要物理量进行采集和数据处理,以完善上述仪器的功能。本技术是由电源电路、信号输入切换电路、应变信号放大电路、对称跟踪稳压电源电路、A/D转换及打印机接口电路、单片微机及外围电路、通讯电路、键盘/显示电路等组成。在信号输入切换电路中,电压输入信号、电流输入信号及温度输入信号经各自信号输入电路后,与放大后的应变信号一起送入多路模拟开关,由多路模拟开关选择被测信号送A/D转换器。对称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亦飞,于建勇,张经明,张涤华,刘开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