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防撞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2321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一种船舶防撞器,包括缓冲体,该缓冲体背面设有数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体中部设有槽缝,该槽缝在竖直方向贯穿缓冲体,且槽缝的宽度由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缓冲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数组支撑缓冲体的缓冲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造提供的防撞器结构进行了优化,在缓冲体上开设了能进一步形成缓冲的槽缝,船舶碰撞到防撞器时,缓冲体上槽缝先产生形变,与此同时,各缓冲机构提供反作用力,且缓冲机构也具有吸能缓冲的能力,整体吸能效果非常好,防撞性能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防撞器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船舶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船舶防撞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靠船墩都是水泥制品或者钢制品,虽然在外侧设置了诸如废旧轮胎等防撞结构,但是,船舶在波浪作用下每次冲撞的冲击力,都直接作用于船体侧面,对于船体和靠船墩仍然会有冲击带来的损伤。虽然现有技术中也存在部分专用的防撞器,不过大多采用的是橡胶材料制作,由于结构设计不够完善,吸能效果不佳,回弹力较差,亟需优化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创造要解决的问题是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船舶防撞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船舶防撞器,包括缓冲体,该缓冲体背面设有数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体中部设有槽缝,该槽缝在竖直方向贯穿缓冲体,且槽缝的宽度由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缓冲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数组支撑缓冲体的缓冲机构。进一步,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基座和伸缩筒,所述伸缩筒包括定筒体和动筒体,动筒体插装在定筒体内,且在动筒体底部与定筒体底部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动筒体处于定筒体外侧的一端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弹性柱。进一步,所述缓冲体上对应弹性柱设有凹槽。进一步,所述凹槽呈V形槽,槽底呈圆弧结构。进一步,所述弹性柱与缓冲体高度一致。进一步,所述弹性柱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进一步,所述缓冲体工作面一侧具有内凹的弧面结构。进一步,所述缓冲体的槽缝内设有与槽缝形状一致的支撑件,支撑件由弹簧钢支撑,也可以是其它具有弹性材料,能够支撑住槽缝的内壁,在缓冲体受载时起到缓冲减震作用即可,载荷消除后可恢复形变。进一步,所述缓冲体采用橡胶材料制作。本专利技术创造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创造提供的防撞器结构进行了优化,在缓冲体上开设了能进一步形成缓冲的槽缝,船舶碰撞到防撞器时,缓冲体上槽缝先产生形变,与此同时,各缓冲机构提供反作用力,且缓冲机构也具有吸能缓冲的能力,整体吸能效果非常好,且回弹能力也较强,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例中设有支撑件时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例中缓冲机构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例中缓冲体上设有与固定座配合的导向柱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例中缓冲体设有吸能孔时的示意图。图中:1-缓冲体;2-缓冲机构;3-槽缝;4-基座;5-伸缩筒;6-定筒体;7-动筒体;8-压缩弹簧;9-弹性柱;10-弧面结构;11-凹槽;12-圆弧结构;13-支撑件;14-吸能孔;15-固定座;16-支挡部;17-支撑弹簧。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一种船舶防撞器,如图1至5所示,包括缓冲体1,该缓冲体背面设有数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体中部设有槽缝3,该槽缝在竖直方向贯穿缓冲体,且槽缝的宽度由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数组支撑缓冲体的缓冲机构2(一般布置3组,中间设置一组缓冲机构,其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一组缓冲机构)。上述缓冲机构包括基座4和伸缩筒5,基座上设置有连接孔,通过连接孔,可以将基座固定在岸边的结构件或基础设施上,当然,本防撞器也可以安装在船头或船尾,应用于船体上使用。需要指出的是,各个缓冲机构中的基座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即,各伸缩筒的定筒体均固定在同一基座上,实现固定即可。所述伸缩筒包括定筒体6和动筒体7,动筒体插装在定筒体内,且在动筒体底部与定筒体底部之间设有压缩弹簧8;当发生碰撞后,缓冲体施加给动筒体的作用力会压缩弹簧,产生反作用力,定筒体有效保证了动筒体的运动方向,回弹后,恢复至初使状态,位置准确,所述动筒体处于定筒体外侧的一端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弹性柱9。通常,上述弹性柱与缓冲体高度一致,可以将缓冲体所受冲击力传递至动筒体。而弹性柱可采用橡胶材料制作,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吸能缓冲性能。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弹性柱固定在缓冲体上。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缓冲装置上提供连接位置(比如,可以是伸缩筒的定筒体底部的基座作为安装座),在相应连接位置设置固定座15(固定座也可以直接安装在船体或岸边的基建上),固定座上设有若干过孔,在缓冲体上设有导向柱,导向柱穿过固定座的过孔,在导向柱穿过过孔的一端设有止挡部16(也可以是挡板,避免导向柱与固定座脱离即可),且与过孔滑动连配合,导向柱处于固定座与缓冲体间的部分套装有支撑弹簧17,该弹簧一端抵住缓冲体,一端抵住固定座。缓冲体受载向缓冲装置一侧产生位置时,导向柱在固定座内滑动,保持结构相对稳定,并且,还能保持缓冲体与缓冲装置的连接关系,不会发生脱落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它结构形式也是可以的,只要能够保持缓冲体不从缓冲装置处脱落,且能发挥缓冲体缓冲性能即可。上述缓冲体上对应弹性柱设有凹槽11。一般情况下,凹槽呈V形槽,槽底呈圆弧结构12。正是由于采用V型槽,使得槽底与弹性柱间留有形变间隙,保证此处间隙可以允许缓冲体及弹性柱的形变量,增强缓冲吸能的效果。槽底设计为圆弧结构,避免应力集中。上述缓冲体的槽缝内设有与槽缝形状一致的支撑件13,支撑件由弹簧钢支撑,也可以是其它具有弹性材料,能够支撑住槽缝的内壁,在缓冲体受载时起到缓冲减震作用即可,载荷消除后可恢复形变。上述缓冲体采用橡胶材料制作。上述缓冲体工作面一侧具有内凹的弧面结构10。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体稳定性,确保船舶靠岸碰撞到防撞器上后,船舶停靠点保持稳定,可以在缓冲体上,对应中间位置的缓冲机构设置的凹槽两侧,分别设置吸能孔14,缓冲体受载后,中部位置会优先溃缩(产生形变),形成引导的作用,而不至于船头撞到防撞器后再偏离(脱离)防撞器,使用过程中稳定可靠。本专利技术创造提供的防撞器结构进行了优化,在缓冲体上开设了能进一步形成缓冲的槽缝,船舶碰撞到防撞器时,缓冲体上槽缝先产生形变,与此同时,各缓冲机构提供反作用力,且缓冲机构也具有吸能缓冲的能力,整体吸能效果非常好,且回弹能力也较强,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创造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创造。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创造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防撞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体,该缓冲体背面设有数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体中部设有槽缝,该槽缝在竖直方向贯穿缓冲体,且槽缝的宽度由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数组支撑缓冲体的缓冲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防撞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体,该缓冲体背面设有数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体中部设有槽缝,该槽缝在竖直方向贯穿缓冲体,且槽缝的宽度由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数组支撑缓冲体的缓冲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防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基座和伸缩筒,所述伸缩筒包括定筒体和动筒体,动筒体插装在定筒体内,且在动筒体底部与定筒体底部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动筒体处于定筒体外侧的一端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弹性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防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体上对应弹性柱设有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正阳
申请(专利权)人:刘谦船舶技术服务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