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1871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包括由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构成的双岛式站台,车辆段,以及分别向双岛式站台两端延伸的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两条线路的上下行正线位于内侧,外侧为两到发线,两到发线分别与第一线路的上、下行正线连接;车辆段靠近第二线路设置,车辆段的两条出入段线通过两组交叉渡线分别与两条到发线连接。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接轨站采用双岛四线布置,两条线路的上下行正线位于内侧,外侧到发线为收发车进路,并通过两个出入段线实现车辆段向两条线路双向收发车,且收发车车辆进路不影响正线行车;同时外侧到发线还可兼作为越行站待避线,适用于本站客流较小时车辆在本站实现越行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
本技术涉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配线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在各大城市快速发展,单条线路长度最长已超过60km,受线路长度和沿线用地条件限制,部分轨道交通线路段场选址位于线路中部,出入线在线路中间接轨站接轨。然而,常规单站双线接轨方式在实际运营中存在收发车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常见的中间接轨站接轨型式有侧式站双出入线和岛式站双出入线,两种接轨型式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两种方式虽然应用广泛,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般仅能从一个方向收发车,对运营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有必要针对规模较大的车辆段接轨站进行配线系统研究,提高车辆段收发车能力,同时降低对正线的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线路中间接轨站收发车能力不足的问题,从接轨站配线系统入手,提供一种消除出入线收发车对正线影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高架中间接轨站配线系统及其运行方法。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包括由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构成的双岛式站台,车辆段,以及分别向双岛式站台两端延伸的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所述第一线路包括第一下行正线和第一上行正线,所述第二线路包括第二下行正线和第二上行正线,所述第一下行正线与第二下行正线连接,第一上行正线与第二上行正线连接,且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的上、下行正线均位于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之间;所述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到发线和第二到发线,所述第一到发线和第二到发线分别与第一下行正线和第一上行正线连接;所述车辆段靠近第二线路设置,所述车辆段的第一出入段线通过第一交叉渡线与第一到发线连接,车辆段的第二出入段线通过第二交叉渡线与第二到发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的上、下行正线之间通过第三交叉渡线连接,且第三交叉渡线位于第二线路方向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到发线通过小半径曲线段一与第一下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通过小半径曲线段二与第一上行正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小半径曲线段一与第一下行正线连接处设置单开道岔一,所述小半径曲线段二与第一上行正线连接处设置单开道岔二。进一步的,所述车辆段的第一出入段线跨越第二线路,位于第二下行正线外侧,车辆段的第二出入段线位于第二上行正线外侧;所述第一出入段线经第一交叉渡线通过小半径曲线段三与第一到发线连接,所述第二出入段线经第二交叉渡线通过小半径曲线段四与第二到发线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这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中接轨站采用双岛四线布置,两条线路的上下行正线位于内侧,外侧到发线为收发车进路,并通过两个出入段线实现车辆段向两条线路双向收发车,且收发车车辆进路不影响正线行车,解决了现有线路中间接轨站收发车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外侧到发线还可兼作为越行站待避线,适用于本站客流较小时车辆在本站实现越行功能。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侧式站双出入线接轨站配线系统示意图;图2是现有岛式站双出入线接轨站配线系统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第一线路发车过程运行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第二线路发车过程运行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第一线路收车过程运行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第二线路收车过程运行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岛式站台;2、第二岛式站台;3、车辆段;4.1、第一下行正线;4.2、第一上行正线;4.3、第二下行正线;4.4、第二上行正线;5.1、第一出入段线;5.2、第二出入段线;6.1、第一到发线;6.2、第二到发线;7.1、第一交叉渡线;7.2、第二交叉渡线;7.3、第三交叉渡线;8.1、小半径曲线段一;8.2、小半径曲线段二;8.3、小半径曲线段三;8.4、小半径曲线段四;9.1、单开道岔一;9.2、单开道岔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包括由第一岛式站台1和第二岛式站台2构成的双岛式站台,车辆段3,以及分别向双岛式站台两端延伸的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所述第一线路包括第一下行正线4.1和第一上行正线4.2,所述第二线路包括第二下行正线4.3和第二上行正线4.4,所述第一下行正线4.1与第二下行正线4.3连接,第一上行正线4.2与第二上行正线4.4连接,且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的上、下行正线均位于第一岛式站台1和第二岛式站台2之间;优化的,所述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的上、下行正线之间通过第三交叉渡线7.3连接,且第三交叉渡线7.3位于第二线路方向一侧;通过第三交叉渡线7.3可实现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之间的贯通运行,保证配线使用的灵活性。所述第一岛式站台1和第二岛式站台2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到发线6.1和第二到发线6.2,所述第一到发线6.1和第二到发线6.2分别与第一下行正线4.1和第一上行正线4.2连接,接轨站采用双岛四线布置,两条线路的上、下行正线位于内侧,外侧到发线为收发车进路,同时外侧到发线还可兼作为越行站待避线,适用于本站客流较小时车辆在本站实现越行功能;所述车辆段3靠近第二线路设置,所述车辆段3的第一出入段线5.1通过第一交叉渡线7.1与第一到发线6.1连接,车辆段3的第二出入段线5.2通过第二交叉渡线7.2与第二到发线6.2连接,两条出入段线实现了车辆段3向两条线路双向收发车,且收发车车辆进路不影响正线行车,解决了现有线路中间接轨站收发车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到发线6.1通过小半径曲线段一8.1与第一下行正线4.1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6.2通过小半径曲线段二8.2与第一上行正线4.2连接;所述小半径曲线段一8.1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构成的双岛式站台,车辆段,以及分别向双岛式站台两端延伸的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n所述第一线路包括第一下行正线和第一上行正线,所述第二线路包括第二下行正线和第二上行正线,所述第一下行正线与第二下行正线连接,第一上行正线与第二上行正线连接,且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的上、下行正线均位于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之间;所述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到发线和第二到发线,所述第一到发线和第二到发线分别与第一下行正线和第一上行正线连接;/n所述车辆段靠近第二线路设置,所述车辆段的第一出入段线通过第一交叉渡线与第一到发线连接,车辆段的第二出入段线通过第二交叉渡线与第二到发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构成的双岛式站台,车辆段,以及分别向双岛式站台两端延伸的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
所述第一线路包括第一下行正线和第一上行正线,所述第二线路包括第二下行正线和第二上行正线,所述第一下行正线与第二下行正线连接,第一上行正线与第二上行正线连接,且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的上、下行正线均位于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之间;所述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到发线和第二到发线,所述第一到发线和第二到发线分别与第一下行正线和第一上行正线连接;
所述车辆段靠近第二线路设置,所述车辆段的第一出入段线通过第一交叉渡线与第一到发线连接,车辆段的第二出入段线通过第二交叉渡线与第二到发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的上、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阙伟赵强张华龙姚新春李彦凌景文陈兵石鹏唐勋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