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及其模组技术

技术编号:2531380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及其模组,该方法是利用气凝胶将线圈产生的热量导向至外壳或其它散热装置上。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包括:线圈层;粘合于线圈层的磁屏蔽层;粘合于磁屏蔽层的导热层;粘合于导热层的隔热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利用气凝胶的优秀的阻断发热源的能力,在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中植入气凝胶材料,改变热传导的方向,将线圈产生的热量导到外壳或其它散热装置上,阻断线圈向电池传递热量,延长电池升温到其设定的保护温度的时间,进而延长大功率无线充电时间,使电池在相同时间内充进更多电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及其模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尤其涉及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及其模组。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无线充电设备,其无线充电功率越来越高,有的已经达到25~40W,但是,其在高功率充电(>15W)仅几分钟后,就降低充电功率,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大功率无线充电时,接收线圈发热严重,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紧贴电池,热量很容易传导到电池上,过高的温度会缩减电池的寿命。为了保护电池寿命,现行的做法就是大功率充电一段时间,降功率充电,现行充电保护机制方法延长了电池的充电时间,造成消费者充电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及其模组,其通过改变热传导方向的方法将接收线圈产生热与电池隔离,延长大功率无线充电时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该模组中利用气凝胶将线圈产生的热量导向至外壳或其它散热装置上。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中线圈层采用多层线圈并联的方式,以降低线圈的阻抗。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中导热层的导热材料为石墨、导热胶或者表面喷涂或贴覆有协助导热的导热材料。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中磁屏蔽层为铁氧体、纳米晶、铜箔、金属导体。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中隔热层为热传递率小于1W/(m·K)的隔热材料。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中导热层、隔热层中任一一层可在线圈层后面多次重复叠加。作为一种选择,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可以取消导热层,直接通过线圈与手机背壳接触,将热通过外壳散发出去,以节省成本及模组厚度。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其包括:线圈层;粘合于线圈层的磁屏蔽层,其用于隔离磁场;粘合于磁屏蔽层的导热层,其用于均温;粘合于导热层的隔热层,其用于隔开线圈和隔磁片产生的热量。线圈层的线圈通过双面胶与隔磁片(作为磁屏蔽层)粘合在一起,由于隔磁片有着较低的磁阻,线圈工作时产生的磁力线通过隔磁片低磁阻通道返回,隔磁片起到隔离磁场的作用。进一步,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中各结构层通过双面胶进行粘接。进一步,所述导热层中采用的石墨片大于磁屏蔽层所采用的隔磁片,所述导热层贴附于手机后壳或者其它散热装置。进一步,所述隔热层采用气凝胶薄膜。进一步,导热层可采用石墨片、导热硅脂、相变储能材料等导热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为:本专利技术通过利用气凝胶的优秀的阻断发热源的能力,在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中植入气凝胶材料,改变热传导的方向,将线圈产生的热量导到外壳或其它散热装置上,阻断线圈向电池传递热量,延长电池升温到其设定的保护温度的时间,进而延长大功率无线充电时间,使电池在相同时间内充进更多电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的热传导方法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无线充电线圈模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无线充电线圈模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气凝胶将线圈产生的热量导向至外壳或其它散热装置上,参见图1,线圈和隔磁片产生热源10,热源10的热量(箭头P所示)通过散热材料11扩大到整体均热,散热材料亦可以连接散热装置,将热量导出,隔热材料12可以阻断热源10,仅有少量热量可以达到电池13,该方法改变了热传导的方向,使得热源10达到电池13处的热量大大较少,提高了电池13的寿命。作为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中的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可以取消导热层,直接通过线圈与手机背壳接触,将热通过外壳散发出去,以节省成本及模组厚度。而由线圈构成的线圈层可以采取多层线圈并联的方式,以降低线圈的阻抗。这里的散热材料11包括但不仅限于石墨、导热胶、表面喷涂或贴覆有协助导热的导热材料。线圈背贴的磁屏蔽层包括但不仅限于铁氧体、纳米晶、铜箔、金属导体等屏蔽材料。该方法中隔热材料12为热传导率小于1W/(m·K)的隔热材料,例如气凝胶、隔热泡棉。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见图2-3),其包括:线圈层1、磁屏蔽层3、导热层5、隔热层7。本实施例中,线圈层1中线圈采用利兹线绕线线圈或者采用PCB、FPC线圈,这里的线圈层采用多层线圈并联的方式。用于隔离磁场且粘合于线圈层的磁屏蔽层3采用铁氧体或者纳米晶材料。用于均温且粘合于磁屏蔽层的导热层5采用石墨片、导热硅脂、相变储能材料等导热材料,用于隔开线圈和隔磁片产生的热量且粘合于导热层的隔热层7采用气凝胶、泡棉等隔热材料。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中导热层的导热材料除石墨、导热胶外,还可以是表面喷涂或贴覆有协助导热的其他导热材料。磁屏蔽层除铁氧体、纳米晶外还可以是、铜箔、金属导体。需要注意的是,导热层、隔热层中任一一层可在线圈层后面多次重复叠加,以达到更优的隔热效果。该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中各结构层通过双面胶进行粘接,将图3中线圈层1与磁屏蔽层3之间粘接结合的双面胶界定为第一双面胶2,将磁屏蔽层3与导热层5之间粘接结合的双面胶界定为第二双面胶4,将导热层5与隔热层7之间粘接结合的双面胶界定为第三双面胶6,石墨片通过第二双面胶贴在隔磁片(磁屏蔽层3采用隔磁片)的后面,起到均溫的作用。作为另一实施例中,石墨片可以设计得比隔磁片(磁屏蔽层3)稍大一些,贴于手机后壳或其它散热装置,通过手机后壳或其它散热装置加速线圈和隔磁片的散热。采用隔热薄膜的隔热层7通过第三双面胶6贴于石墨片后面,隔热薄膜可以采用气凝胶薄膜,气凝胶有着良好的隔热性能,隔开线圈和隔磁片产生的热量对电池造成的不良影响。上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专利技术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方案和
技术实现思路
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利用气凝胶将线圈产生的热量导向至外壳或其它散热装置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利用气凝胶将线圈产生的热量导向至外壳或其它散热装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线圈层采用多层线圈并联的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导热层的导热材料为石墨、导热胶或者表面喷涂或贴覆有协助导热的导热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磁屏蔽层为铁氧体、纳米晶、铜箔、金属导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模组热传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隔热层为热传递率小于1W/(m·K)的隔热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无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冰徐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昂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