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收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00753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辅助收缩装置,所述辅助收缩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能够相互吸引的植入组件,所述植入组件被植入到人体管腔或者围绕人体管腔排布,所述植入组件包括磁体和能够被压缩到注射系统内并与所述注射系统可拆卸连接的囊体,所述磁体能够通过所述注射系统被注入到所述囊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装置在微创内镜下注射到人体管腔组织内,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整体结构稳定,空间排布有序,与人体管腔组织形成一体,对人体管腔周边组织不造成任何影响,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辅助收缩装置
本技术涉及人体管腔组织收缩功能减弱治疗
,具体涉及一种辅助收缩装置。
技术介绍
人体管腔组织广泛存在于人体器官内,如平滑肌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构成,形成管状结构或中空器官,广泛分布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以及血管和泌尿、生殖等系统;在功能上可以通过缩短和产生张力使器官发生运动和变形,也可产生连续收缩或紧张性收缩,使器官对抗所加负荷而保持原有的形状,前者如胃和肠,后者如动脉血管、人体管腔等。以平滑肌为例,平滑肌是分布在人和动物体某些管腔壁的一种环行肌肉,对于控制管腔内容物的正常流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内的人体管腔见于消化道和泌尿系统。在人体管腔收缩时能关闭管腔,舒张时使管腔开放,平时经常处于闭合状态。在胃食管处的食管下人体管腔,能有效阻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在胃出口处的幽门人体管腔,它能限制每次胃蠕动排出的食物量,并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胃内。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回盲人体管腔,能防止回肠内容物向盲肠排放,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延长食糜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利于小肠内容物的完全消化和吸收,并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管腔功能减弱或丧失都会引起临床上严重的不良后果,如食管下贲门人体管腔功能减弱引起反流性食道炎及Barrett食管;幽门人体管腔松弛导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尿道人体管腔损伤引起尿失禁;肛门人体管腔损伤引起大便失禁。如何对人体管腔功能进行恢复和重建已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国外,经过多年的研发,已有相关产品来治疗食管下人体管腔功能减弱或失效,例如,专利名称为“治疗食管人体管腔器械”的美国专利US7,695,427B2公开了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器械,一串有磁性的珠链,首尾两端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环,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将其环绕在患者食管下人体管腔外侧。但其缺点在于:1、无法进行微创植入,需要进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植入完成,对病人的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在术中或术后存在并发症;2、只适用于治疗胃反流疾病,而不能治疗所有的人体管腔收缩功能减弱或失效;3、由于该装置是金属材料加工制成,在人体管腔扩张收缩过程中,该装置对人体管腔壁及周边组织有一定的摩擦,会使得人体管腔壁及周边组织发炎、损伤等症状。4、该装置首尾连接,成环放置在人体管腔外侧,在植入后,各个磁珠容易被纤维组织包裹,会影响装置的扩张,造成病人的吞咽困难等并发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人体管腔组织收缩功能减弱的辅助收缩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在治疗具有收缩功能的人体管腔组织过程中存在的手术操作难、对患者创伤大、风险高,容易造成扩张阻碍等问题,从而在不影响人体管腔组织扩张的前提下,有效辅助人体管腔组织收缩。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辅助收缩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能够相互吸引的植入组件,所述植入组件被植入到人体管腔或者围绕人体管腔设置,所述植入组件包括磁体和能够被压缩到注射系统内并与所述注射系统可拆卸连接的囊体,所述磁体能够通过所述注射系统被注入到所述囊体内。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优选的,所述磁体由多个纳米级、亚微米级、微米级或毫米级的磁粒组成。更优选的,所述磁粒的最大尺寸≤2mm。更优选的,所述磁体设置有保护层。更优选的,所述保护层为壳体结构或所述保护层为在磁粒的表面涂覆的涂层。优选的,所述囊体为能够膨胀的多孔结构。优选的,所述囊体为能够膨胀的囊袋结构。优选的,所述囊体上设置有注射连接件。更优选的,所述注射连接件上设置有封堵装置,以防止所述磁体逆流出所述囊体外。更优选的,所述注射连接件设置有便于所述磁体多次注入的注射口。优选的,所述囊体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囊体内腔。更优选的,所述囊体包括囊体前内腔、囊体后内腔以及连接在所述囊体前内腔和所述囊体后内腔之间的囊体内凹弧面。更优选的,所述囊体后内腔展开后围绕人体管腔呈C形设置。更优选的,所述囊体设置有多个囊体内腔,所述多个囊体内腔是独立分开的。更优选的,所述多个囊体内腔呈螺旋桨式设置。更优选的,所述植入组件通过注射系统被注入人体管腔组织内,所述注射系统包括穿刺管和设置在所述穿刺管内的注射内管,所述注射内管与所述注射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1、本技术的辅助收缩装置被埋置于人体的可扩张收缩的管腔组织内(例如人体管腔),其提供的辅助力能够改变人体管腔闭合压力,使得人体管腔的闭合压力达到正常值,以增强或重建已减弱或丧失的管腔收缩功能,使得管腔收缩功能维持原有功效。2、本技术的辅助收缩装置的磁体被设置在囊体中,磁体由多个具有纳米级、亚微米级、微米级或毫米级的磁粒组成,磁粒尺寸微小,磁粒之间磁力较弱,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1)磁体中的所有磁粒尺寸微小,磁粒分散性好,因此该磁体具有一定流动性,能够以分散的状态逐个或少数积聚注入在囊体中,可以选择尺寸为数毫米的注射导管将植入组件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注射进入到人体管腔组织内,实现了对患者更小的创伤、更快的手术恢复时间、手术更可靠安全等优点;2)囊体能够自膨胀且形状可变,使得植入组件受到人体管腔的挤压力时,囊体中的磁粒之间位置仍可相对移动,由此形成的植入组件也具有形状可变的优点,使得植入组件能适应人体内不同管腔组织,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植入组件具有广泛的适应范围。3、本技术的辅助收缩装置的磁体外设置有保护层。首先,可以有效避免生物相容性通常较差的磁体与人体组织的直接接触,以确保植入组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次,保护层作为两个磁体之间的隔离件避免了磁体吸合发生的碰撞防止磁体形成微观裂纹或宏观裂缝或直接碎裂,确保磁体的吸引力持续起到辅助肌肉闭合的作用。4、本技术的辅助收缩装置的植入组件包括具有收纳功能的囊体,首先,囊袋具有隔离的作用,更加有效的避免生物相容性通常较差的磁体与人体组织的直接接触,以确保植入组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次,囊体可部分或全部放置于人体管腔组织外表面,扩大了植入组件的放置空间,增大了磁体的放置数量,使得植入组件具有更强的磁性,显著增加了人体管腔组织收缩能力;然后,囊体进入人体管腔组织内后,磁体再被放置于囊体形成的空间内部,在人体管腔周边组织的挤压下,囊体能顺应磁体形成的整个外轮廓,并与该外轮廓充分地贴合,同时与囊体周边的人体管腔组织紧密地贴合,最终实现植入组件与人体管腔组织的融为一体,使得本装置不会引起人体管腔组织及周边组织发炎、损伤等并发症,且同时在植入后,不会对人体管腔扩张造成任何影响;最后,囊袋上设置有注射连接件,注射连接件的作用可以使得磁体能够被多次注入到人体管腔中,使得植入组件之间的吸引力大小可在手术过程中随被植入的磁体数量进行适时地且及时地调整和微调节,进而确保本技术能够起到且有效地起到辅助人体管腔组织收缩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的辅助收缩装置植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收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收缩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能够相互吸引的植入组件(2),所述植入组件(2)被植入到人体管腔(1)或者围绕人体管腔(1)设置,所述植入组件(2)包括磁体(21)和能够被压缩到注射系统(3)内并与所述注射系统(3)可拆卸连接的囊体(22),所述磁体(21)由多个纳米级、亚微米级、微米级或毫米级的磁粒组成,所述磁体(21)能够通过所述注射系统(3)被注入到所述囊体(2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收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收缩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能够相互吸引的植入组件(2),所述植入组件(2)被植入到人体管腔(1)或者围绕人体管腔(1)设置,所述植入组件(2)包括磁体(21)和能够被压缩到注射系统(3)内并与所述注射系统(3)可拆卸连接的囊体(22),所述磁体(21)由多个纳米级、亚微米级、微米级或毫米级的磁粒组成,所述磁体(21)能够通过所述注射系统(3)被注入到所述囊体(2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收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21)设置有保护层(2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收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囊体(22)为能够膨胀的多孔结构(228)或者所述囊体为能够膨胀的囊袋结构(2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收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囊体(22)上设置有注射连接件(2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收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世文陈凯宾陈智敏赵松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胜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