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痤疮的化合物及其用于制备药物或化妆品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9411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痤疮的化合物及其用于制备药物或化妆品的用途,该化合物能够有效的用于治疗痤疮,并且无毒副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疗痤疮的化合物及其用于制备药物或化妆品的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痤疮的化合物及其用于制备药物或化妆品的用途。
技术介绍
痤疮俗称“青春痘”,多见于青年男女,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痤疮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继发性炎症等原因相关、部分患者发生还与遗传、免疫、内分泌障碍、情绪及饮食等因素有关。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或局部用药来达到减少P.acnes和抑制皮脂分泌的目的。还有常用的物理治疗主要有红蓝光疗法、强脉冲光、激光、光动力疗法、射频技术等进行治疗。P.acnes能合成和储存大量卟啉,卟啉能选择性吸收波长峰值为415nm的蓝光而被激活,成为高能量不稳定卟啉,后者产生单态氧,损伤细菌的细胞膜,大量的单态氧作用于P.acnes使其破坏并被清除,从而起到减轻或消除痤疮炎症皮损的作用。由于蓝光穿透能力较浅,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具有炎性皮损的痤疮患者。目前蓝光一般为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8次为一个疗程,如果不坚持连续治疗则有很高的复发率。近年发展起来的高能窄谱蓝光在轻到中度痤疮患者中的治疗也引起重视。联合红光的抗炎作用和蓝光的抗菌作用来治疗痤疮疗效更佳。已有研究利用LED光源,对24例轻到重度对称性面部痤疮患者交替予以415nm蓝光和633nm的红光进行治疗。每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3d),共进行8次治疗,每次治疗前均对皮肤进行轻度打磨,在接受治疗后第2、4、8、12周进行评估。最后分析结果表明,在随访的第4周,皮损计数平均减少了46%,在随访的第12周皮损平均减少81%。同时结果还表明该治疗对重度痤疮患者效果较好。但是由于物理治疗一般需要特殊的设备,并不适宜人群居家自助治疗。因此,针对能够随身携带的随时使用的药物或者化妆品用来治疗痤疮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首先抗生素类治疗药物用于治疗痤疮。抗生素目前用于治疗痤疮的口服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硝咪唑类、磺胺类等。其中四环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是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最常用的。抗生素因耐药问题已被质疑,尤其是低剂量的长期治疗中,因此不应单独使用,皮损改善后应停药或使用2~3个月后无效应换用另一种抗生索。①四环素类:具有抗炎活性,并抑制PG的合成和NO合成酶的表达,是目前推荐用于治疗痤疮的首选口服抗生素。第一代四环素族如四环素,由于食物影响其吸收,吸收率低,需空腹服用,一定程度上受限。第二代四环素包括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美他环素等,具有价格低廉、胃肠吸收率高、水溶性和组织渗透性好、血红蛋白结合率高、半衰期长的特点,国际上座疮治疗共识推荐第二代四环素作为座疮抗菌治疗的首选药物_2。其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头晕、眩晕、耳鸣、牙齿染色四环素牙等症状,四环素类药物不宜用于16岁以下的儿童和孕妇。②大环内酯类:用于治疗痤疮的主要有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适用于不能服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患者,对痤疮的各种皮损疗效都好。有报道维胺酯胶囊联合克拉霉素应用治疗寻常痤疮尤其是中、重度痤疮比单一服用维胺酯效果明显增强,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腹痛、腹胀等,少量患者可出现肝损害、耳毒性等。其次是糖皮质类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的雄激素分泌、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适用于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的炎症期和爆发性痤疮,通常用小剂量泼尼松口服,待炎症减轻后逐渐减量停药。结节囊肿性痤疮可用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也有用曲安奈德针局部注射治疗囊肿性痤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类激素对于P.acnes菌本身的抑制作用有限,属于治标不治本。再次,中医中药治疗痤疮。中医中药中医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证、胃经实火证、气血瘀滞证、肝经湿热证等,治疗上多以清泄肺胃血热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目前常用的中成药口服药有一清胶囊、丹参酮等。“一清胶囊”处方出于《金匮要略》的“泻心汤”,主要由大黄、黄芩、黄连组成,具有抗菌消炎及安神泻火的功能,从而对痤疮治疗有效“。丹参酮是中药丹参的乙醚提取物,临床证明具有抗菌、抗炎、抗雄激素作用和较弱的雌激素活性,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效。孔晓红认为丹参酮治疗痤疮是安全有效的。但是由于中药讲究因人施策,需要精心熬制,并不适宜大规模的推广和便利化使用。CN105853404A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痤疮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化合物不仅对痤疮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而且与维甲酸合用能够显著减轻维甲酸的副作用。其对于P.acnes菌的抑制作用还不太显著,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开发一种简单、方便能够高效治疗痤疮的药物或者化妆品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根据现有技术的需求,提供了一种能够特异性治疗痤疮的化合物。申请人惊奇的发现现有技术中(参见CN201580007800.9)的一个肠肽酶抑制剂具有抑制P.acnes菌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申请人对其结构进行进一步改造,偶联上一种特异性透膜肽,最终获得了抑制P.acnes菌效果更好的本申请的化合物。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对于P.acnes菌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提高。具体结果如式(I)所示。式(I)其中化合物偶联的TGERRSSAERERGPSGQ肽是申请人在前期研究专利技术的多肽,可以穿过细胞膜,能够与膜融合进而促进药物进入细胞。进一步的,还提供包含该化合物的组合物。在实施方案中,该组合物或组合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在实施方案中,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乳液。在实施方案中,乳液是水包油乳液或油包水乳液。在实施方案中,组合或组合包括霜(cream)、露(lotion)、悬浮液或水性溶液或以霜、露、悬浮液或水性溶液的形式存在。在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包括噬菌体的组合物。在实施方案中,将组合物配制成用于局部施用于皮肤(即,该组合物是局部的(topical)组合物)。在实施方案中,该组合物是药物组合物。在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括野生型痤疮丙酸杆菌噬菌体和分离的益生的痤疮丙酸杆菌细菌。在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在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括噬菌体和/或分离的益生痤疮丙酸杆菌细菌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在实施方案中,将药物组合物配制成用于局部施用于皮肤。在实施方案中,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乳液。在实施方案中,乳液是水包油乳液或油包水乳液。在实施方案中,药物组合物为霜、露、悬浮液或水性溶液的形式。在实施方案中,组合物或组合包括至少约2、3、4、5、6、7、8、9或10种痤疮丙酸杆菌噬菌体。在实施方案中,痤疮丙酸杆菌噬菌体包括超过一种类型的痤疮丙酸杆菌噬菌体。在实施方案中,包括分离的益生菌痤疮丙酸杆菌细菌的组合或组合物可以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种额外的细菌。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式(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

式(I)。


2.一种药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还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药物中的用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阳杨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瀚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