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9317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包括本体和交叉设置的第一束缚带、第二束缚带;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的交叉部;所述本体包括基底,所述基底为柔性材质;所述基底的一面自外而内开设有若干环形的环形槽体,若干所述环形槽体之间通过连通槽连通;有益效果是:压迫装置更加稳定,采用多层环形气囊,不仅提高了压迫的稳定性、还加强了压迫效果;能够更好的对创口进行保护,可以在压迫同时进行药物保护;采用交叉斜设的束缚带,进一步较强了作为股动脉术后在肢体上压迫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压迫止血装置。
技术介绍
介入治疗术中,医生已能把导管或器械“介入”到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消化道和其它特定部位,运用于疾病的治疗,介入疗法的多数项目都是在血管内进行的,在术后需要对创口进行止血作业。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是应用于血管介入手术后的止血装置,它主要通过机械压迫力从体外对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压迫,促进穿刺口止血愈合。过去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主要通过弹力绷带包扎进行压迫止血,再用盐袋压迫24h,在此期间,术后患者侧肢需要制动,如果发生移动容易导致盐袋移位,容易发生皮下血肿;同时,弹力绷带长时间紧绷压迫会对皮肤造成一定损伤,会出现破皮、水泡等情况。技术人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技术方案,如CN101843513A中公开的技术,为了避免紧绷带对肢体的压迫,采用了在压板设置压迫头、在压板外的其他位置设置多个气囊的技术;通过气囊的膨胀来实现压迫装置的收紧从而让压迫头进行止血压迫;然而,上述这种压迫装置,由于若干气囊条形排列且相互独立,通过束缚带体上的气囊膨胀时发生歪斜,在进行收紧会使得压迫装置在肢体上受力不均、容易发生偏移;同时,采用压迫头压迫为刚性压迫,刚性的压迫头在压迫止血的过程中不能将伤口很好的压合,不能随着肢体外表面发生变形;即便将压迫头改为压迫气囊也不能很好的将创口压迫,采用一个独立的气囊压迫效果较差、容易松动偏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主要解决了现有压迫装置容易发生偏移、压迫效果差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包括本体和交叉设置的第一束缚带、第二束缚带;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的交叉部;所述本体包括基底,所述基底为柔性材质;所述基底的一面自外而内开设有若干环形的环形槽体,若干所述环形槽体之间通过连通槽连通;最内侧的环形槽体的内侧开设有气囊槽;最内侧的环形槽体和所述气囊槽之间为置药槽;所述置药槽的底部为网状结构;所述环形槽体中均设有环形气囊,所述气囊槽中设有压迫气囊,所述环形气囊与所述压迫气囊相通,最外侧的环形气囊设有气口;当所述压气囊、环形气囊充气后,均能凸于所述本体的表面。优选的,所述置药槽中设有药棉。优选的,所述环形槽体外围的本体边缘设有沾合件。优选的,所述第一束缚带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束缚带。优选的,所述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的端部均设有卡接组件。优选的,所述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设有防滑豆。优选的,若干所述环形槽体深度相等;若干所述环形气囊中气压均等时,自内而外外径逐渐缩小。优选的,若干所述环形气囊之间、以及所述环形气囊和压迫气囊之间均设有连通气囊;所述连通气囊位于所述连通槽中。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压迫装置更加稳定,采用多层环形气囊,不仅提高了压迫的稳定性、还加强了压迫效果;2.能够更好的对创口进行保护,可以在压迫同时进行药物保护;3.采用交叉斜设的束缚带,进一步较强了作为股动脉术后在肢体上压迫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本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本体仰视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使用状态图。图中:10本体,11基底,110置药槽,111环形槽体,112气囊槽,12环形气囊,13压迫气囊,14气口,15药棉,20第一束缚带,23防滑豆,30第二束缚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中所示,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包括本体10和交叉设置的第一束缚带20、第二束缚带30,所述本体10位于所述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的交叉部,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连接设置在本体10后侧面;所述本体10包括基底11,所述基底11为柔性材质,当基底11受力后,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形变,从而能更好的的贴合肢体外表面。结合图5中,所述第一束缚带20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束缚带30;从而第二束缚带30绕设在肢体上,然后第一束缚带20可以绕设于人体躯干,形成X型绑缚;其中第二束缚带30先绕设在腿部,实现对本体10位置初步限定,然后将第一束缚带20绕设在人体躯干,第一束缚带20一端束缚在腰部,使得压迫装置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安装强度。结合图2、3中所示内容,所述基底11的一面自外而内开设有若干环形的环形槽体111,若干所述环形槽体111之间通过连通槽连通;若干所述环形气囊12之间、以及所述环形气囊12和压迫气囊13之间均设有连通气囊;所述连通气囊位于所述连通槽中。最内侧的环形槽体111的内侧开设有气囊槽112;最内侧的环形槽体111和所述气囊槽112之间为置药槽110;结合图3中方位,所述置药槽110的底部为网状结构,置药槽110通过网状底部实现与下部空间连通,置药槽111起到了透气的效果,同时当出现较多渗血的情况时,更容易从置药区110观察到;如图2中,所述环形槽体111中均设有环形气囊12,所述气囊槽112中设有压迫气囊13,所述环形气囊12与所述压迫气囊13相通,最外侧的环形气囊12设有气口14;当本体10用于压迫创口时,通过压迫气囊13压迫创口,然后各个环形气囊12均可环绕压覆在创口外围,环形气囊12在外围形成多层压覆结构、同时多层的结构设置使得环形气囊12充气后更加稳定,同时多层环形气囊12也能实现分级压迫功能;环形气囊12在一侧被挤压、具有微量偏移时,另一侧能够保持原位,当外力撤去时,在基底11的槽体作用下,被挤压的一侧回复原位,从而降低了整个压迫组件的偏移量;而单独条形气囊被挤压后发生微量偏移时,其不具备回复原位的能力,从而在多次偏移后造成整体产生较大的偏移量;每层与肢体间均具有较大的“压覆面积”-取外径计算,相对于一个独立的球星或条形气囊,环形气囊更加稳定、不容易偏移;同时,将环气囊12和压迫气囊13均设置在槽体中,使得每一个气囊均与基底11具有更好的限位效果;环形气囊13不易发生弯曲等现象;参考图3中方位,当所述压迫气囊13、环形气囊12充气后,均能凸于所述本体10的表面,凸于本体10使得气囊能够更好的接触挤压肢体。所述置药槽110中设有药棉15,药棉中15设有药物,能更好的的对创口进行保护,防止发炎,同时当有小面积渗血时也能进行吸附止血。如图3中,所述环形槽体111外围的本体10边缘设有沾合件,当本体10压在肢体上时,外缘的沾合件能够使得本体10更好的贴合在肢体上,使得本体10能更好的的贴合肢体;所述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的端部均设有卡接组件,用于将第一束缚带20或第二束缚带30两端进行连接;其中,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包括本体(10)和交叉设置的第一束缚带(20)、第二束缚带(30),其特征在于:/n所述本体(10)位于所述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的交叉部;/n所述本体(10)包括基底(11),所述基底(11)为柔性材质;/n所述基底(11)的一面自外而内开设有若干环形的环形槽体(111),若干所述环形槽体(111)之间通过连通槽连通;/n最内侧的环形槽体(111)的内侧开设有气囊槽(112);/n最内侧的环形槽体(111)和所述气囊槽(112)之间为置药槽(110);/n所述置药槽(110)的底部为网状结构;/n所述环形槽体(111)中均设有环形气囊(12),所述气囊槽(112)中设有压迫气囊(13),所述环形气囊(12)与所述压迫气囊(13)相通,最外侧的环形气囊(12)设有气口(14);/n当所述压气囊(13)、环形气囊(12)充气后,均能凸于所述本体(10)的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包括本体(10)和交叉设置的第一束缚带(20)、第二束缚带(30),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10)位于所述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的交叉部;
所述本体(10)包括基底(11),所述基底(11)为柔性材质;
所述基底(11)的一面自外而内开设有若干环形的环形槽体(111),若干所述环形槽体(111)之间通过连通槽连通;
最内侧的环形槽体(111)的内侧开设有气囊槽(112);
最内侧的环形槽体(111)和所述气囊槽(112)之间为置药槽(110);
所述置药槽(110)的底部为网状结构;
所述环形槽体(111)中均设有环形气囊(12),所述气囊槽(112)中设有压迫气囊(13),所述环形气囊(12)与所述压迫气囊(13)相通,最外侧的环形气囊(12)设有气口(14);
当所述压气囊(13)、环形气囊(12)充气后,均能凸于所述本体(10)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药槽(110)中设有药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蕾李昭慧张芸芸张丽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