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混凝反应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7857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流混凝反应池,包括外池体,外池体内设置有混合池,混合池的输出口位于第一絮凝池内,第一絮凝池的底部位于第二絮凝池内,第二絮凝池位于外池体内,外池体内还设置有从混合池延伸至第一絮凝池的旋转轴,混合池内设置有与旋转轴连接的混合桨叶,第一絮凝池内设有与旋转轴连接的絮凝桨叶,第一絮凝池上设置有连通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的连通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能耗低、效率高且便于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流混凝反应池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旋流混凝反应池。
技术介绍
药剂和污水的混合及絮凝在常规反应中是分开进行的,特别是絮凝反应,其在G为100-20之间需要设置两到三个阶段以完成整个絮凝过程。为此,对应每个阶段,操作人员需单独设计一个反应池,并为该反应池单独设置一个搅拌机以提供能量。这种对污水的混合及絮凝方式,操作过程较为繁琐,能耗较高且反应的效率也较低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旋流混凝反应池,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耗低、效率高且便于操作的旋流混凝反应池。本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包括外池体,外池体内设置有混合池,混合池的输出口位于第一絮凝池内,第一絮凝池的底部位于第二絮凝池内,第二絮凝池位于所述外池体内,外池体内还设置有从混合池延伸至第一絮凝池的旋转轴,混合池内设置有与所述旋转轴连接的混合桨叶,第一絮凝池内设有与旋转轴连接的絮凝桨叶,第一絮凝池上设置有连通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的连通口。进一步的,本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所述混合池的输出口即混合池的顶端开口,混合池的顶端依次穿过第二絮凝池的底壁及第一絮凝池的底壁并伸入至第一絮凝池体内。进一步的,本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所述连通口设置于第一絮凝池的底壁上。进一步的,本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所述混合池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外池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进一步的,本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所述外池体的上方设置有顶盖,顶盖的上方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机体固设于顶盖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旋转轴连接。进一步的,本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所述混合桨叶的数目为两个。进一步的,本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还包括PAC加药管和PAM加药管,PAC加药管的底端位于所述混合池底部,PAM加药管的底端位于第一絮凝池体内。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旋转轴、旋转轴上混合桨叶、絮凝桨叶及混合池等部件的设置,实现了在一个池体内对污水进行混合及絮凝的工艺过程,使得操作人员无需通过单独的池体分别实现对污水的混合及多次絮凝,从而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同时也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反应的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能耗低、效率高且便于操作。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旋流混凝反应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外池体1,混合池2,第二絮凝池3,旋转轴4,混合桨叶5,絮凝桨叶6,连通口7,进水口8,PAC加药管9,出水口10,快速絮凝反应区11,中速絮凝反应区12,慢速絮凝反应区13,顶盖14,驱动电机15,PAM加药管16,第一絮凝池1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参见图1,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旋流混凝反应池,包括外池体1,外池体内设置有混合池2,混合池的输出口位于第一絮凝池17内,第一絮凝池的底部位于第二絮凝池3内,第二絮凝池位于外池体内,外池体内还设置有从混合池延伸至第一絮凝池的旋转轴4,混合池内设置有与旋转轴连接的混合桨叶5,第一絮凝池内设有与旋转轴连接的絮凝桨叶6,第一絮凝池上设置有连通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的连通口7。旋转轴、旋转轴上混合桨叶、絮凝桨叶及混合池等部件的设置,实现了在一个池体内对污水进行混合及絮凝的工艺过程,使得操作人员无需通过单独的池体分别实现对污水的混合及多次絮凝,从而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同时也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反应的效率。具体工作时,污水由混合池底部的进水口8进入到混合池内,同时PAC药剂通过PAC加药管9进入到混合池内,位于混合池内的混合桨叶在旋转轴的带动下转动,从而对混合池内的水体产生搅拌作用,使其充分搅拌,PAC药剂便被快速分散到污水中,从而与污水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污水在压力作用下通过其输出口流动至第一絮凝池内,此处混合池的输出口即顶端开口位于第一絮凝池内。第一絮凝池内的絮凝桨叶在旋转轴的带动下旋转,并将混合时产生的微小絮凝体大量甩向第一絮凝池的池壁并汇聚在池壁附近,使其污染物浓度在池壁附近大大增加,由此微小絮凝体之间的碰幢几率呈现几何倍数增加,微小絮凝体长大的时间大大缩短。这样可以减少的反应时间,降低工程造价,同时为气浮和沉淀工艺提供合适大小的絮凝体。接着第一絮凝池内的污水在水压作用下通过其底端的连通口进入到第二絮凝池内,进入到第二絮凝池内的污水,其旋转速度得到降低,接着第二絮凝池内的污水在压力作用下通过其顶端的开口进入到外池体内,进入到外池体内的污水其旋转速度得到进一步降低,污水最终从外池体底部的出水口10排出。由于第一絮凝池内的污水旋转速度最快,第二絮凝池内的污水旋转速小于第一絮凝池内的污水旋转速度,而外池体的旋转速度小于第二絮凝池内的旋转速度,因此第一絮凝池的内腔、第二絮凝池与第一絮凝池包围的空间、外池体与第二絮凝池包围的空间依次形成快速絮凝反应区11、中速絮凝反应区12及慢速絮凝反应区13,从而使得一个单独的外池体内能够形成具有一定速度梯度、不同反应GT值的絮凝反应区,相较于传统的采用多个具有固定旋转速度及GT值的絮凝池,其结构更为紧凑,操作更为便捷,能耗也更低。作为优选,混合池的输出口即混合池的顶端开口,混合池的顶端依次穿过第二絮凝池的底壁及第一絮凝池的底壁并伸入至第一絮凝池体内。作为优选,连通口设置于第一絮凝池的底壁上。作为优选,混合池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外池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作为优选,外池体的上方设置有顶盖14,顶盖的上方设置有驱动电机15,驱动电机的机体固设于顶盖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旋转轴连接。作为优选,混合桨叶的数目为两个。作为优选,还包括PAC加药管和PAM加药管16,PAC加药管的底端位于混合池底部,PAM加药管的底端位于第一絮凝池体内。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此外,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流混凝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池体,外池体内设置有混合池,混合池的输出口位于第一絮凝池内,第一絮凝池的底部位于第二絮凝池内,第二絮凝池位于所述外池体内,外池体内还设置有从混合池延伸至第一絮凝池的旋转轴,混合池内设置有与所述旋转轴连接的混合桨叶,第一絮凝池内设有与旋转轴连接的絮凝桨叶,第一絮凝池上设置有连通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的连通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流混凝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池体,外池体内设置有混合池,混合池的输出口位于第一絮凝池内,第一絮凝池的底部位于第二絮凝池内,第二絮凝池位于所述外池体内,外池体内还设置有从混合池延伸至第一絮凝池的旋转轴,混合池内设置有与所述旋转轴连接的混合桨叶,第一絮凝池内设有与旋转轴连接的絮凝桨叶,第一絮凝池上设置有连通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的连通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混凝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池的输出口即混合池的顶端开口,混合池的顶端依次穿过第二絮凝池的底壁及第一絮凝池的底壁并伸入至第一絮凝池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混凝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口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文强赵洪启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海拓环保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