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64635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其包括:进排气系统、转子系统、轴承支承系统、止推轴承和径向轴承;进排气系统通过第二六角头螺栓和第二垫片与轴承支承系统连接,转子系统装在进排气系统和轴承支承系统内,在转子系统与轴承支承系统中间安装前止推轴承、后止推轴承、前径向轴承和后径向轴承;转子系统在进排气系统和轴承支承系统内旋转,径向力通过前径向轴承和后径向轴承传递至轴承支承系统,轴向力通过前止推轴承和后止推轴承传递至轴承支承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使一定流量惰性混合气体压力降低到初始压力的1/1.5~1/2.5,转速50000r/min~100000r/min,能量转换效率8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涡轮
,涉及一种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
技术介绍
膨胀装置是将气体的热能转化为动能和机械能,从而获得低温气体或输出轴功的一类装置。一般膨胀装置由导向装置、转子系统、轴承支承系统和润滑系统等组成。导向装置将高温高压的低速气体转变为高速气体,并为转子提供合适的入口气流角,高速气体吹动转子旋转输出轴功,获得相对低温气体,完成能量转换。轴承支承系统为转子提供径向支承并承受转子的轴向力。润滑系统为轴承提供润滑,带走轴承旋转摩擦产生的热量,保证转子可靠安全运转。一般膨胀装置的工质是空气、燃气、二氧化碳等,也有用氦气等惰性气体。轴承一般采用浮动轴承或滚动轴承等油润滑轴承,也有采用气体轴承。一般膨胀装置在直接使用惰性混合气体时,导向装置、转子的叶片气动型面和气流通道内存在一定流动分离,产生能量损失,因而能量转换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一)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按惰性混合气体工质特性设计导向装置、转子的叶片气动型面和气流通道,通过导向装置、转子系统、气体轴承和支承系统的结构设计及空气系统设计,从而获得轴功,实现惰性混合气体的能量转换。(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其包括:进排气系统、转子系统、轴承支承系统、止推轴承和径向轴承;进排气系统通过第二六角头螺栓17和第二垫片18与轴承支承系统连接,转子系统装在进排气系统和轴承支承系统内,在转子系统与轴承支承系统中间安装前止推轴承5、后止推轴承8、前径向轴承13和后径向轴承15;转子系统在进排气系统和轴承支承系统内旋转,径向力通过前径向轴承13和后径向轴承15传递至轴承支承系统,轴向力通过前止推轴承5和后止推轴承8传递至轴承支承系统。其中,所述进排气系统包括涡轮蜗壳23、导向器组件、涡轮机匣25,导向器组件由导向器22和隔热盘21钎焊而成;导向器22的安装端面开设安装台阶,涡轮机匣25的安装端面开设安装台阶,导向器22和涡轮机匣25的安装端面相对后,导向器22位于左端,涡轮机匣25位于右端,两个安装台阶形成的安装槽内安装涡轮蜗壳23;进排气系统采用惰性混合气体工质,惰性混合气体由涡轮蜗壳法兰面进气,在涡轮蜗壳内腔沿周向和径向均匀进气,最后在涡轮机匣轴向排出。其中,所述涡轮蜗壳6两侧端面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分别安装第三金属O型密封圈20和第四金属O型密封圈24。其中,所述导向器22和涡轮蜗壳23之间通过第二六角头螺栓17固定连接,第二六角头螺栓17与导向器22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垫片18;涡轮机匣25和涡轮蜗壳23之间通过第三六角头螺栓26固定连接,第三六角头螺栓26与涡轮机匣25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垫片27。其中,所述转子系统包括主轴1和涡轮转子组件28,涡轮转子组件28由涡轮转子和芯轴摩擦焊接而成;将主轴1加热处理,将涡轮转子组件28冷却处理,涡轮转子组件28从右端插入主轴1右端内孔,实现过盈连接,形成一个刚性转子。其中,所述轴承支承系统包括扩压器4、中介机匣16、弹性垫圈3、压力盘2、弹性挡圈11、波形垫圈12、止推轴承定位环7、径向轴承定位环14;在中介机匣16两侧法兰面分别开凹槽安装第一金属O型密封圈6和第二金属O型密封圈19,中介机匣16从右端插入导向器组件,通过止口定心,由螺栓17和垫片18连接到进排气系统,并压缩金属O型密封圈19实现密封,同时将隔热盘21压变形以隔离热气;中介机匣内孔前端开凹槽设置弹性挡圈11,通过波形垫圈12将前径向轴承13、径向轴承定位环14、后径向轴承15与中介机匣16压紧;前径向轴承13、径向轴承定位环14、后径向轴承15分别开槽,通过1个销钉实现与中介机匣16周向定位;在止推轴承定位环7、中介机匣16左侧端面和压力盘2右侧端面的相同周向和径向位置,分别开3个通孔、盲孔和盲孔。在止推轴承定位环7通孔中安装销钉,通过销钉在其两侧分别安装前止推轴承5和后止推轴承8,并由销钉安装在中介机匣16左侧端面,再将压力盘2由销钉安装在止推轴承定位环7左侧,通过销钉实现压力盘2、止推轴承定位环7与中介机匣16的定心;弹性垫圈11和扩压器4通过第一六角头螺栓9和第一垫片10安装在中介机匣16左侧,通过止口定心,并第二压缩金属O型密封圈19实现密封,同时弹性垫圈3变形,将压力盘2、前止推轴承5、止推轴承定位环7、后止推轴承8与中介机匣16压紧。其中,所述涡轮蜗壳型线采用梨形,上半部分为半圆形,下半部分为梯形,梯形角度为30°。其中,所述涡轮蜗壳出口宽度6.06mm,内径Φ126mm。其中,所述涡轮转子子午型面中,入口外径Φ85.3mm,入口宽度6.06mm,出口外径Φ59.7mm,出口内径Φ20.3mm,轴向宽度29.9mm。其中,所述涡轮转子叶片数为10。(三)有益效果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按惰性混合气体工质特性设计导向装置、转子的叶片气动型面和气流通道,通过导向装置、转子系统、气体轴承和支承系统的结构设计及空气系统设计,经过实验,可使一定流量惰性混合气体压力降低到初始压力的1/1.5~1/2.5,转速50000r/min~100000r/min,能量转换效率88%。附图说明图1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进排气系统剖视图。图3气体轴承向心涡轮膨胀装置空气系统流路。图4涡轮蜗壳型线。图5涡轮转子子午型面。图中,1-主轴,2-压力盘,3-弹性垫圈,4-扩压器,5-前止推轴承,6-第一金属O型密封圈,7-止推轴承定位环,8-后止推轴承,9-第一六角头螺栓,10-第一垫片,11-弹性挡圈,12-波形垫圈,13-前径向轴承,14-径向轴承定位环,15-后径向轴承,16-中介机匣,17-第二六角头螺栓,18-第二垫片,19-第二金属O型密封圈,20-第三金属O型密封圈,21-隔热盘,22-导向器,23-涡轮蜗壳,24-第四金属O型密封圈,25-涡轮机匣,26-第三六角头螺栓,27-第三垫片,28-涡轮转子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包括:进排气系统、转子系统、轴承支承系统、止推轴承和径向轴承;进排气系统通过第二六角头螺栓17和第二垫片18与轴承支承系统连接,转子系统装在进排气系统和轴承支承系统内,在转子系统与轴承支承系统中间安装前止推轴承5、后止推轴承8、前径向轴承13和后径向轴承15;转子系统在进排气系统和轴承支承系统内旋转,径向力通过前径向轴承13和后径向轴承15传递至轴承支承系统,轴向力通过前止推轴承5和后止推轴承8传递至轴承支承系统。进排气系统包括涡轮蜗壳23、导向器组件、涡轮机匣25,导向器组件由导向器22和隔热盘21钎焊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排气系统、转子系统、轴承支承系统、止推轴承和径向轴承;进排气系统通过第二六角头螺栓(17)和第二垫片(18)与轴承支承系统连接,转子系统装在进排气系统和轴承支承系统内,在转子系统与轴承支承系统中间安装前止推轴承(5)、后止推轴承(8)、前径向轴承(13)和后径向轴承(15);转子系统在进排气系统和轴承支承系统内旋转,径向力通过前径向轴承(13)和后径向轴承(15)传递至轴承支承系统,轴向力通过前止推轴承(5)和后止推轴承(8)传递至轴承支承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排气系统、转子系统、轴承支承系统、止推轴承和径向轴承;进排气系统通过第二六角头螺栓(17)和第二垫片(18)与轴承支承系统连接,转子系统装在进排气系统和轴承支承系统内,在转子系统与轴承支承系统中间安装前止推轴承(5)、后止推轴承(8)、前径向轴承(13)和后径向轴承(15);转子系统在进排气系统和轴承支承系统内旋转,径向力通过前径向轴承(13)和后径向轴承(15)传递至轴承支承系统,轴向力通过前止推轴承(5)和后止推轴承(8)传递至轴承支承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排气系统包括涡轮蜗壳(23)、导向器组件、涡轮机匣(25),导向器组件由导向器(22)和隔热盘(21)钎焊而成;导向器(22)的安装端面开设安装台阶,涡轮机匣(25)的安装端面开设安装台阶,导向器(22)和涡轮机匣(25)的安装端面相对后,导向器(22)位于左端,涡轮机匣(25)位于右端,两个安装台阶形成的安装槽内安装涡轮蜗壳(23);进排气系统采用惰性混合气体工质,惰性混合气体由涡轮蜗壳法兰面进气,在涡轮蜗壳内腔沿周向和径向均匀进气,最后在涡轮机匣轴向排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蜗壳(6)两侧端面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分别安装第三金属O型密封圈(20)和第四金属O型密封圈(2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器(22)和涡轮蜗壳(23)之间通过第二六角头螺栓(17)固定连接,第二六角头螺栓(17)与导向器(22)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垫片(18);涡轮机匣(25)和涡轮蜗壳(23)之间通过第三六角头螺栓(26)固定连接,第三六角头螺栓(26)与涡轮机匣(25)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垫片(2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效膨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系统包括主轴(1)和涡轮转子组件(28),涡轮转子组件(28)由涡轮转子和芯轴摩擦焊接而成;将主轴(1)加热处理,将涡轮转子组件(28)冷却处理,涡轮转子组件(28)从右端插入主轴(1)右端内孔,实现过盈连接,形成一个刚性转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惰性混合气体轴承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同玲郑振江王力国张华张希秦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