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质结构强夯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6344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质结构强夯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试夯,确定最佳参数;S2、试夯完毕,清理、平整场地,作为夯击预处理;S3、在平整场地上标出第一遍主夯点位置,判断是否满足满夯要求;S4、若是满足满夯要求,以及满足间隔时间,则进行下一遍夯击;S5、夯击完毕,满夯结束;S6、满夯完毕,回填土,外运土回填,平整场地。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强夯工艺,可以对雨水侵蚀的地质工程进行夯位点对点处理,夯击质量能够得到较强的提升,夯击施工管理过程更为严格,能够有效把控夯击质量;本夯击工程流程,能够满足行业以及国家工程技术指标和规范,能够更好地、有质量地对地质位置进行把控施工,提高工程服务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质结构强夯处理工艺
本申请涉及地质工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质结构强夯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强夯法即强力夯实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利用大型履带式起重机将8-40吨的重锤从6-40米高度自由落下,对土进行强力夯实。适用于人工填土、湿陷土、黄土。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等地基,当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强夯工艺对施工位置所在的地质情况有所要求,土壤、岩石、壁垒等条件具有较强的工艺要求,地质环境条件差的强夯处理,对夯机以及设备运输等要求更高。目前,在一些回填区域的施工场地中,地质地貌因雨水等侵蚀堆积的地质环境,采用夯机直线填土强夯则显得软弱无力,传统的夯土工艺不再能满足因雨水侵蚀带来的疏松地质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质结构强夯处理工艺,以解决目前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一种地质结构强夯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试夯,确定最佳参数:首次试夯,确定夯点的最佳夯击次数、强夯施工后的地基承载力和建筑地基变形模数以及回填土体的不均匀沉降的控制,以及强夯后的有效加固深度;S2、试夯完毕,清理、平整场地,作为夯击预处理;S3、在平整场地上标出第一遍主夯点位置,判断是否满足满夯要求;S4、若是满足满夯要求,以及满足间隔时间,则进行下一遍夯击;S5、夯击完毕,满夯结束;S6、满夯完毕,回填土,外运土回填,平整场地。进一步地,强夯设计技术要求为:点夯能级为3000KN.m,夯点间距采用4.5×4.5m正方形布置;点夯分为两遍,每个夯点夯击次数为6-9次;满夯能级为1500N.m,满夯为一遍,每个夯点夯击次数为2次,其中,锤印搭接不少于锤径的1/4;强夯区域经过强夯后,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20KPa,压缩模量不小于8KPa;有效加固深度:从最初起夯面算起为6.0-7.0m;强夯试验检测:试夯结束,间歇1-2周进行检测,根据夯击后的检测资料进行分析,若是试夯效果满足要求,则根据现场试夯结果以及检测结果确定正式的强夯技术参数,并作为大面积强夯施工的依据;否则调整试夯方案以及调整强夯参数后重新试夯。进一步地,试夯时,在场地上选择一处具备代理性的施工场地进行试夯,试夯面积选择为20×20m,按照强夯技术要求进行试夯。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满足满夯要求后,进行夯击夯锤调整以及标高检测,具体为:夯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校核脱钩高度,用脱钩绳固定住脱钩位置;高度校核完毕,测量夯锤标高;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夯锤自动脱落,测量夯沉量并记录,并注意观察夯坑周围是否有过大的夯坑隆起;重复夯锤起吊动作进行循环夯击,直到完成一个夯点的施工。进一步地,在S4中,若是不满足满夯要求以及满足间隔时间,则进行夯击就位安全检测;检测完毕,进行夯击锤顶高程测量;在上一个夯点强夯结束后,进行夯点夯击、测量标高以及质量和安全检查;若是满足质量和安全要求,则进行下一个夯点施工;夯击完成,最后平整夯面。直到本处,则完成第一遍的夯击施工,在场地夯击前,为满足强夯后场地标高的设计标准,完成一遍点夯后,采用外运土回填夯坑,用推土机整平场地。进一步地,若是不满足质量和安全要求,则调整夯击次数以及可调整控制标准,直到达到要求,再进行夯击施工,最后平整夯面。进一步地,在第一遍夯击、平整后,测量场地标高,若是高度满足设计标准,则在满足夯机间隔时间条件下,进行步骤S4。至此,完成第二遍夯点的施工,采用外运回填土回填夯坑,整平。最后采取满夯,满夯一遍,每点夯击两次,锤印搭接不少于锤径的1/4,满夯结束,外运土回填。进一步地,满夯完毕,停夯标准要求为:当单次夯击能级小于4000KN.m时,最后两次的夯击平均沉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未出现过隆起高度超过4-7mm的震击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拔锤困难。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申请能够带来如下技术效果:1、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强夯工艺,可以对雨水侵蚀的地质工程进行夯位点对点处理,夯击质量能够得到较强的提升,夯击施工管理过程更为严格,能够有效把控夯击质量;2、本夯击工程流程,能够满足行业以及国家工程技术指标和规范,能够更好地、有质量地对地质位置进行把控施工,提高工程服务质量。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强夯工艺的实施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夯点位置的布置示意图;图3是强夯减震沟的断面示意图;图中:1、第一遍夯点,2、第二遍夯点。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术语“多个”的含义应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质结构强夯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试夯,确定最佳参数:首次试夯,确定夯点的最佳夯击次数、强夯施工后的地基承载力和建筑地基变形模数以及回填土体的不均匀沉降的控制,以及强夯后的有效加固深度;/nS2、试夯完毕,清理、平整场地,作为夯击预处理;/nS3、在平整场地上标出第一遍主夯点位置,判断是否满足满夯要求;/nS4、若是满足满夯要求,以及满足间隔时间,则进行下一遍夯击;/nS5、夯击完毕,满夯结束;/nS6、满夯完毕,回填土,外运土回填,平整场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质结构强夯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试夯,确定最佳参数:首次试夯,确定夯点的最佳夯击次数、强夯施工后的地基承载力和建筑地基变形模数以及回填土体的不均匀沉降的控制,以及强夯后的有效加固深度;
S2、试夯完毕,清理、平整场地,作为夯击预处理;
S3、在平整场地上标出第一遍主夯点位置,判断是否满足满夯要求;
S4、若是满足满夯要求,以及满足间隔时间,则进行下一遍夯击;
S5、夯击完毕,满夯结束;
S6、满夯完毕,回填土,外运土回填,平整场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结构强夯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强夯设计技术要求为:
点夯能级为3000KN.m,夯点间距采用4.5×4.5m正方形布置;
点夯分为两遍,每个夯点夯击次数为6-9次;
满夯能级为1500N.m,满夯为一遍,每个夯点夯击次数为2次,其中,锤印搭接不少于锤径的1/4;
强夯区域经过强夯后,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20KPa,压缩模量不小于8KPa;有效加固深度:从最初起夯面算起为6.0-7.0m;
强夯试验检测:试夯结束,间歇1-2周进行检测,根据夯击后的检测资料进行分析,若是试夯效果满足要求,则根据现场试夯结果以及检测结果确定正式的强夯技术参数,并作为大面积强夯施工的依据;否则调整试夯方案以及调整强夯参数后重新试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质结构强夯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试夯时,在场地上选择一处具备代理性的施工场地进行试夯,试夯面积选择为20×20m,按照强夯技术要求进行试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渝锋罗明辉郑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三峡地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