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戴人海专利>正文

可携带的折叠式婴儿用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457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携带的折叠式婴儿用椅,包括有一支架组和一撑托组,支架组设有一第一框架及一第二框架,该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相枢接,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设有可折叠或展开的支撑机构;撑托组由前而后依序设置有一第一部分、一间隔部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为上端呈开口状的袋体,其前侧近底部位置设有两穿孔,该撑托组以上端边缘固定于支架组的第一框架上,该婴儿椅可装设于普通的座椅上,不会发生重心后倒的危险,并可折叠便于携带。(*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携带的折叠式婴儿用椅,尤指一种可装设于座椅上,以便于婴幼儿安全地坐于其上的婴儿用椅。婴儿随父母至餐厅用餐时,大都被父母置于婴儿专用的高椅上,且可借助由高椅上附设的护栏防止婴儿掉下,以增进安全性。但,一般习知的婴儿用高椅,并无法予以折叠,且具有一定重量,又不便利于携带,且在婴儿坐于高椅上靠向椅背上时,重心向后移动,会发生高椅向使倾倒摔伤婴儿的危险。另有一种改良式的高椅,如美国专利公报公告编号221332号所揭示,该种高椅可予以折叠而便于携带,但其在携带时仍需将整个高椅一并携带,且该高椅亦有一定重量,并不便利于携带。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携带的折叠式婴儿用椅,其使用时可装设于通常的坐椅上,外出时则可简单地予以折叠,且携带时不需连同坐椅携带,因此重量较轻、体积较小,可便于轻松携带,且在婴幼儿坐于其内时,重心会往前移动,可有效免整个坐椅向后倾倒的危险发生。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携带的折叠式婴儿用椅,包括有一支架组和一撑托组,其中该支架组设有一第一框架及一第二框架,该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相枢接,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设有可折叠或展开的支撑机构;所述撑托组由前而后依序设置有连接为一体的一第一部分、一间隔部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为上端呈开口状的袋体,其前侧近底部位置设有两穿孔,该第二部分为下端呈开口状的袋体;该撑托组以上端边缘固定于支架组的第一框架上。其中,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呈形体,该第一框架两侧后端枢接于第二框架两侧上端。其中,该支撑机构连接于第一框架两侧前端及第二框架两侧下端之间。其中,该支撑机构由连杆组成。其中,该支架组的第二框架两侧容置于撑托组的第二部分内。本技术的目的的实现还可包括以下方案其中,撑托组的第二部分上端近两侧位置设有二穿孔,供椅背上凸出的两椅角穿出;其中,撑托组的第二部分两侧设有两第一带体,其上可设有结合元件,使两第一带体可结合一体;而第二框架两侧近下端位置可设有两第二带体,本技术在使用时,可籍撑托组的第二部分套设于普通坐椅的椅背上,并将支架组的支撑机构展开,控制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呈组立状态,而第二框架下端顶触于坐椅的椅座近后端位置,第一框架则藉支撑机构的支撑呈水平状组立,以作为护栏用,使本技术得以装设于坐椅上,婴儿可坐于撑托组的第一部分内,其双腿可由底部的两穿孔穿出。再将两第一带体籍结合元件予以结合使两第一带体可绑固于坐椅的椅背上,而两第二带体亦可绑固于坐椅的椅背近下端处适当位置,用以辅助本技术更稳固地固定于坐椅上。本技术不使用时,可将支架组的支撑机构折叠,使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呈折叠并拢状态,并同时连动撑托组呈折叠扁平状,亦可将两第一带体籍结合元件予以结合一体形成一背带,以便于携带(携行)。如上所述,本技术主要提供一种可装设于普通的坐椅上的婴儿用椅,其可简单地折叠而随身携带,因为携带时不需连同坐椅予以携带,因此重量较轻、体积较小,可便于轻松地携带。且本技术于撑托组的第一部份与第二部份之间设有一间隔部,婴幼儿坐于第一部份内时,重心会往前移动,可有效避免向后倾倒的危险发生。本技术的支撑机构还可有以下设计支撑机构由一第一杆体及一第二杆体组成,该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分别枢接于第一框架前端及第二框架下端,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一卡接部及一卡接孔,该卡接部可卡接于卡接孔内,并籍一可推动的弹性卡笋卡固卡接部。另外,本技术还可于支架组的第一框架上装设一餐盘。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特征。附图图面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本技术装设于坐街上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装设于坐椅上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折叠成携行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装设于坐椅上的侧视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之局部立体详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携带的折叠式婴儿用椅,其包括有一支架组10及一撑托组20(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其中支架组10具有一第一框架11及一第二框架12,该两框架11、12皆呈形,该第一框架11呈水平状组立,第二框架12呈近垂直状组立,第一框架11以两侧后端枢接于第二框架12两侧上端,第一框架11两侧前端及第二框架12两侧下端之间以两由连杆组成的支撑机构13连接,该支撑机构13可予以折叠或展开,用以控制第一框架11及第二框架12呈折叠式或组立状态。撑托组20以布料等挠性材质车缝制成,其具有连接一体的一第一部分21、一间隔部22及一第二部分23,由前而后依序设置,该第一部分21为一上端呈开口状的中空袋体,可供婴儿坐于其内,该第一部份21前侧近底部位置并设有两穿孔24,可供婴儿坐进后双腿穿出,该间隔部22连接于第一部份21后侧,该间隔部22为一中空袋体,第二部份23连接于间隔部22后侧,为一下端呈开口状的中空袋体,可供套设于一般坐椅的椅背上,该第二部份23上端近两侧位置并设有二穿孔25,可供椅背上凸出的两椅角穿出。该撑托组20以上端边线车缝固定于支架组10的第一框架11上,且支架组10的第二框架12两侧容置于撑托组20的第二部份23内。另于撑托组20的第二部份23两侧近上端位置可设有两第一带体30,该第一带体30上可设有结合元件31。另于第二框架12两侧近下端位置可设有两第二带体32。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可籍撑托组20的第二部分23套设于普通坐椅40的椅背41上,使本技术得以装设于坐椅40上,并将支架组10的支撑机构13予以展开,控制第一框架11及第二框架12呈组立状态,第二框架12下端顶触于坐椅40的椅座42近后端位置,第一框架11则藉支撑机构13的支撑呈水平状组立,以提供护栏的作用,另亦可将两第一带体30籍结合元件31予以结合使两第一带体30可绑固于坐椅40的椅背41上,用以辅助本技术更稳固地固定于坐椅40上,两第二带体32亦可绑固于坐椅40的椅背41近下端处适当位置。如图4所示,婴儿可坐于撑托组20的第一部分21内,且婴儿的双腿可由两穿孔24穿出。如图5所示,本技术不使用时,可将支架组10的支撑机构13予以折叠,使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呈折叠并拢状态,并同时连动撑托组20呈折叠扁平状,亦可将两第一带体30籍结合元件31予以结合一体形成一背带,以便于携带(携行)。本技术主要提供一种可装设于普通的坐椅上的婴儿用椅,其可简单地折叠而随身携带,因为携带时不需连同坐椅予以携带,因此重量较轻、体积较小,可便于轻松地携带。且本技术于撑托组20的第一部份21与第二部份23之间设有一间隔部22,婴幼儿坐于第一部份21内时,重心会往前移动,可有效避免向后倾倒的危险发生。另,如图6所示,本技术亦可于支架组10的第一框架11上以活动扣接方式装设一餐盘33,该餐盘33可随时拆下。如图7及图8所示,本技术支撑机构13亦可由一第一杆体13A及一第二杆体13B组成,该第一杆体13A及第二杆体13B分别枢接于第一框架11前端及第二框架12下端,第一杆体13A及第二杆体13B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一卡接部13D及一卡接孔13E,该卡接部13D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携带的折叠式婴儿用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支架组和一撑托组,其中该支架组设有一第一框架及一第二框架,该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相枢接,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设有可折叠或展开的支撑机构;所述撑托组由前而后依序设置有连接为一体的一第一部分、一间隔部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为上端呈开口状的袋体,其前侧近底部位置设有两穿孔,该第二部分为下端呈开口状的袋体;该撑托组以上端边缘固定于支架组的第一框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人海
申请(专利权)人:戴人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