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辊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4238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升降辊道,它包括辊道支架,所述辊道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个平行排列的装配辊子;通过电机驱动所述装配辊子旋转;轴部所述辊道支架一端靠近加热炉的钢坯出口,另一端靠近水平辊道;所述辊道支架下部通过第一铰接轴铰接有辊道支座;所述辊道支架下方设置有摆臂支座;所述摆臂支座上铰接有L型摆臂;所述辊道支架下方设置有液压缸支座,所述液压缸支座上铰接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可伸缩设置有活塞杆,所述L型摆臂一端与活塞杆铰接,另一端与螺纹杆铰接;所述螺纹杆与辊道支架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升降辊道,通过液压缸带动L型摆臂转动实现升降,操作简单,便于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升降辊道
本技术属于钢坯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升降辊道。
技术介绍
钢铁是我们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钢铁的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我国的钢铁产品市场发展的很快。板带钢一直在钢铁产量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热轧带钢由于在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桥梁建设、石油工业、高层建筑、地下铁路和矿山巷道及工业钢结构件等领域表现出优良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钢的产量和质量需求与日俱增,对生产带钢用的轧机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提高整条线的附属设备性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热轧带钢生产线上,出炉辊道布置在加热炉的出口端,用于运输加热后的连铸坯。出炉辊道的辊子上表面一般与加热炉内的输送辊道上表面平齐。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加热炉的温度过高,加热炉内的运输辊道辊子一方面要承受加热炉的高温烘烤,另一方面连铸坯被加热后温度也很高,导致加热炉内的运输辊道辊子温度很高,磨损速度要高于外部的出炉辊道,所以在后续的生产线中,将加热炉内的运输辊道上表面标高调为高于外部的出炉辊道标高。当加热炉内的运输辊道上表面高于外部的出炉辊道上表面时,就需要解决由于两辊道存在高度差造成的如何将加热炉内的钢坯运送到出炉辊道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升降辊道,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将加热炉内的钢坯运送到出炉辊道上。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升降辊道,包括辊道支架,所述辊道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个平行排列的装配辊子;通过电机驱动所述装配辊子旋转;所述辊道支架前端靠近加热炉的钢坯出口,辊道支架后端靠近水平辊道;所述加热炉内设置有加热炉辊子,所述加热炉辊子位置高于装配辊子;水平辊道上设置有水平辊子,所述水平辊子的高度位置与装配辊子一致;所述辊道支架后端通过第一铰接轴与辊道支座铰接;所述辊道支架下方设置有摆臂支座;所述摆臂支座上通过第四铰接轴与L型摆臂中部铰接;所述辊道支架下方设置有液压缸支座,所述液压缸支座上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可伸缩设置有活塞杆,所述L型摆臂一端与活塞杆铰接,另一端与螺纹杆铰接;所述螺纹杆与辊道支架前部铰接。进一步的,所述装配辊子转轴固定连接有万向联轴器;所述万向联轴器与减速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减速机的输入端通过联轴器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进一步的,在所述减速机的输入轴上设置有制动器;所述装配辊子转轴上设置有罩子。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减速机底部均与电机减速机底座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L型摆臂,由相互之间夹角为90°的第一摆臂段和第二摆臂段一体加工而成。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铰接轴位于所述第一摆臂段和第二摆臂段的连接处;所述活塞杆端部通过第三铰接轴与所述第一摆臂段端部铰接;通过第五铰接轴将第二摆臂段端部与螺纹杆一端铰接;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六铰接轴与辊道支架铰接。进一步的,所述辊道支架下方设置有支柱。进一步的,在辊道支架上部端面靠近加热炉钢坯出口位置处设置有挡火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升降辊道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升降辊道,通过液压缸带动L型摆臂转动,从而能够实现辊道支架的升降;当钢坯出炉时(未全部出炉),升降辊道在液压缸的推动下升起,使装配辊子与钢坯接触,拖动钢坯从加热炉中运出;当钢坯完全离开加热炉后,升降辊道在液压缸的驱动下落下,停在水平位置,将钢坯运向水平辊道;操作简单,便于维护。(2)本技术所述的升降辊道,设置有螺纹杆,螺纹杆的高度可以调节,通过调节螺纹杆的高度能够实现对辊道支架的初始高度位置进行微调;(3)本技术所述的升降辊道,在所述辊道支架下方设置有支柱;能够对初始状态下的辊道支架进行辅助支撑,防止其他部件受力过大而容易损坏。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升降辊道抬升状态下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升降辊道水平状态下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升降辊道局部左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水平辊道;101-水平辊子;2-钢坯;3-辊道支架;301-装配辊子;4-加热炉辊子;5-加热炉;6-挡火板;7-辊道支座;8-第一铰接轴;9-液压缸支座;10-第二铰接轴;11-液压缸;1101-活塞杆;12-摆臂支座;13-L型摆臂;1301-第一摆臂段;1302-第二摆臂段;14-第三铰接轴;15-第四铰接轴;16-第五铰接轴;17-螺纹杆;18-第六铰接轴;19-支柱;22-电机;23-联轴器;24-制动器;25-减速机;26-万向联轴器;27-罩子;28-电机减速机底座。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根据图1-图3所示,一种升降辊道,辊道支架3,辊道支架3上设置有若干个平行排列的装配辊子301;通过电机22驱动装配辊子301旋转;辊道支架3前端靠近加热炉5的钢坯出口,辊道支架3后端靠近水平辊道1;加热炉5内设置有加热炉辊子4,加热炉辊子4位置高于装配辊子301;水平辊道1上设置有水平辊子101,水平辊子101的高度位置与装配辊子301一致;辊道支架3后端通过第一铰接轴8与辊道支座7铰接;辊道支架3下方设置有摆臂支座12;摆臂支座12通过第四铰接轴15与L型摆臂13中部铰接;辊道支架3下方设置有液压缸支座9,液压缸支座9上通过第二铰接轴10铰接有液压缸11;液压缸11可伸缩设置有活塞杆1101,L型摆臂13一端与活塞杆1101铰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降辊道,包括辊道支架(3),所述辊道支架(3)上设置有若干个平行排列的装配辊子(301);通过电机(22)驱动所述装配辊子(301)旋转;所述辊道支架(3)前端靠近加热炉(5)的钢坯出口,辊道支架(3)后端靠近水平辊道(1);所述加热炉(5)内设置有加热炉辊子(4),所述加热炉辊子(4)位置高于装配辊子(301);水平辊道(1)上设置有水平辊子(101),所述水平辊子(101)的高度位置与装配辊子(301)一致;所述辊道支架(3)后端通过第一铰接轴(8)与辊道支座(7)铰接;所述辊道支架(3)下方设置有摆臂支座(12);所述摆臂支座(12)上通过第四铰接轴(15)与L型摆臂(13)中部铰接;所述辊道支架(3)下方设置有液压缸支座(9),所述液压缸支座(9)上通过第二铰接轴(10)铰接有液压缸(11);所述液压缸(11)可伸缩设置有活塞杆(1101),所述L型摆臂(13)一端与活塞杆(1101)铰接,另一端与螺纹杆(17)铰接;所述螺纹杆(17)与辊道支架(3)前部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辊道,包括辊道支架(3),所述辊道支架(3)上设置有若干个平行排列的装配辊子(301);通过电机(22)驱动所述装配辊子(301)旋转;所述辊道支架(3)前端靠近加热炉(5)的钢坯出口,辊道支架(3)后端靠近水平辊道(1);所述加热炉(5)内设置有加热炉辊子(4),所述加热炉辊子(4)位置高于装配辊子(301);水平辊道(1)上设置有水平辊子(101),所述水平辊子(101)的高度位置与装配辊子(301)一致;所述辊道支架(3)后端通过第一铰接轴(8)与辊道支座(7)铰接;所述辊道支架(3)下方设置有摆臂支座(12);所述摆臂支座(12)上通过第四铰接轴(15)与L型摆臂(13)中部铰接;所述辊道支架(3)下方设置有液压缸支座(9),所述液压缸支座(9)上通过第二铰接轴(10)铰接有液压缸(11);所述液压缸(11)可伸缩设置有活塞杆(1101),所述L型摆臂(13)一端与活塞杆(1101)铰接,另一端与螺纹杆(17)铰接;所述螺纹杆(17)与辊道支架(3)前部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辊子(301)的转轴处固定连接有万向联轴器(26);所述万向联轴器(26)与减速机(2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减速机(25)的输入端通过联轴器(23)与电机(22)的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中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