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置装置及具有其的水泥制造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3526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泥处置装置及具有其的水泥制造设备。污泥处置装置包括:旋转窑,其两端分别具有进料入口和出料出口,且其窑内空间自进料入口至出料出口依序被至少一隔板分隔成具有不同温度的多个腔室,其温度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升高,且所述至少一隔板为可移动的隔板;夹套,设置在该旋转窑的外周并与之形成加热风道,该夹套上设置有进风口,高温气体自该进风口进入该加热风道并依序对所述多个腔室进行加热;以及多个排气口,分别与所述多个腔室连通;其中,具有第一含水量的污泥物料连同填料是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被送入所述多个腔室并被处置成具有第二含水量的污泥碎料,该第二含水量低于该第一含水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泥处置装置及具有其的水泥制造设备
本技术涉及废物再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的干化技术,即一种污泥处置装置及具有其的水泥制造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对污水处理的日益重视,大量污水处理厂得到兴建,与此同时,污水处理的副产品“污泥”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以活性污泥法为主的污水处理工艺,其污泥产生量是污水处理量的0.05%~0.1%(以含水量80%计),数量十分惊人,如果污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由于污泥处理一般需要经过分离、稳定、消化、脱水及处置等步骤,这需要大量的基建投资和高昂的运行费用,在污水厂的建设费用中,污泥处理约占20%~50%,运行费用约占40%~60%。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中有污泥稳定处理设施的还不到1/2,处理工艺和配套设备较为完善的不到1/10,能够正常运行的为数更少。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污泥处置技术主要有:深度脱水填埋(含水量约60%)、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干化焚烧、水泥窑协同处置;目前污泥最终处置主要去向为卫生填埋、厌氧消化、水泥窑协同处置、建筑材料利用、园林绿化等。一般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脱水工艺仅能将污泥含水量降至约80%。要达到污泥处置的减量、无害、稳定化、资源化要求,降低污泥的水份是关键。只有将污泥水分降至约50%或更低,在对污泥减量化的同时污泥热值得到较大提高,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同时也更利于后续外运处置,从而使污泥资源化利用效率更高。将污泥作为水泥原料是较彻底有效的处置方法,该处置方法与焚烧较类似,水泥窑可处置60%含水以下的各种含水量污泥,适应性广,在污泥处置过程中,水泥窑内温度高(1600度左右,烟气可达2100度左右)热容量和热惯性大,废料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长,污泥水泥窑协同处置具备以下特点:①大大减少了污泥的体积和重量,焚烧后产生无机物成为了建材骨料。②使污泥中含有的病菌、病原体均被彻底杀灭、有毒有害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实现了无害化。③实现了能量的回收和有价值成分的资源化利用,污泥处理速度快,占地面积小,不需要长期储存。但是,目前不少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项目,较为粗放,污泥添加药剂(一般是钙剂)简单脱水后,高含水的污泥大颗、成团即进入水泥窑,影响烧成温度,造成熟料质量下降(表现不明显),对污染排放带来的影响也是莫衷一是,没有权威的说法,这类项目省去最为困难的污泥干燥环节,但这不是严谨的作法,粗放的水泥窑协同处理污泥项目,会面临整改要求。另外,污泥在水泥窑内燃烧后的残渣,其中若含硫、氯或某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也都全部固熔在水泥熟料的晶格中不能逸出或析出,没有二次污染隐患,处置过程无任何废渣产生。水泥消费量和生产规模很大,水泥窑单机产量高,因此水泥工业对污泥的消纳量巨大,发展潜力可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处置装置及具有其的水泥制造设备,可对污泥进行有效地干化处理,并可将干化后的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泥处置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旋转窑,其两端分别具有进料入口和出料出口,且其窑内空间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被至少一隔板分隔成具有不同温度的多个腔室,所述多个腔室的温度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升高,且所述至少一隔板为可移动的隔板;夹套,设置在该旋转窑的外周并与之形成加热风道,该夹套上设置有进风口,高温气体自该进风口进入该加热风道并依序对所述多个腔室进行加热;以及多个排气口,分别与所述多个腔室连通;其中,具有第一含水量的污泥物料连同填料是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被送入所述多个腔室并被处置成具有第二含水量的污泥碎料,该第二含水量低于该第一含水量。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旋转窑的窑内空间是依序被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隔成具有第一温度的第一腔室、具有第二温度的第二腔室以及具有第三温度的第三腔室,其中该第二温度大于该第一温度并小于该第三温度。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每一该排气口内分别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及/或,每一该排气口处分别设置有用于打开/关闭该排气口的第一电磁阀,该进风口处设置有用于打开/关闭该进风口的第二电磁阀。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隔板上具有多个第一开孔,其孔径为30~50mm;该第二隔板上具有多个第二开孔,其孔径为10~30mm。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温度为60~120℃,该第二温度为120~190℃,该第三温度为190~26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温度为80℃,该第二温度为130℃,该第三温度为20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含水量为80%,该第二含水量为30%,所述填料的填充率为40~5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旋转窑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6~9度设置;及/或,该进风口是通过金属管连通至水泥窑余热取风口。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水泥制造设备,其特点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污泥处置设备。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水泥制造设备还包括:原料磨,与该污泥处置设备相连接,接收水泥原料和经该污泥处置设备处置后的污泥碎料;收尘器,与该原料磨相连接;生料均化库,与该收尘器相连接;预分解系统,与该生料均化库相连接;以及回转窑,与该预分解系统相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可将干化后的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2)本技术采用利用水泥窑余热对多个腔室进行加热从而可对所述多个腔室内的污泥进行间接加热的方式,使冷凝水蒸气的能耗大大降低;(3)本技术采用对多个腔室进行梯度加热的方式,得到了最佳的干化效果;(4)煅烧排出废气粉尘经窑尾布袋收尘器收集后作为水泥原料重新进入窑内煅烧,没有危险废弃物飞灰产生,污泥中的无机组分均在煅烧过程中被固化在熟料晶格内,最终产物是水泥产品,不会产生需要二次处理的剩余残渣;(5)本技术利用的经干化处理的污泥,有害物质含量低,干化尾气无需处理,可达到直接排放的标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污泥处置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具有图1所示的污泥处置装置的水泥制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里存在的城市污泥处理难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的污泥处置装置及方法,即解决了污泥的干化问题,使污泥减量为零,不仅可以节约填埋成本及土地资源,而且还可以使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污泥处置装置100包括旋转窑10、夹套20以及多个排气口13、14、15等。其中,该旋转窑10的两端分别具有进料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泥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旋转窑,其两端分别具有进料入口和出料出口,且其窑内空间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被至少一隔板分隔成具有不同温度的多个腔室,所述多个腔室的温度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升高,且所述至少一隔板为可移动的隔板;/n夹套,设置在该旋转窑的外周并与之形成加热风道,该夹套上设置有进风口,高温气体自该进风口进入该加热风道并依序对所述多个腔室进行加热;以及/n多个排气口,分别与所述多个腔室连通;/n其中,具有第一含水量的污泥物料连同填料是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被送入所述多个腔室并被处置成具有第二含水量的污泥碎料,该第二含水量低于该第一含水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窑,其两端分别具有进料入口和出料出口,且其窑内空间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被至少一隔板分隔成具有不同温度的多个腔室,所述多个腔室的温度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升高,且所述至少一隔板为可移动的隔板;
夹套,设置在该旋转窑的外周并与之形成加热风道,该夹套上设置有进风口,高温气体自该进风口进入该加热风道并依序对所述多个腔室进行加热;以及
多个排气口,分别与所述多个腔室连通;
其中,具有第一含水量的污泥物料连同填料是自该进料入口至该出料出口依序被送入所述多个腔室并被处置成具有第二含水量的污泥碎料,该第二含水量低于该第一含水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旋转窑的窑内空间是依序被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隔成具有第一温度的第一腔室、具有第二温度的第二腔室以及具有第三温度的第三腔室,其中该第二温度大于该第一温度并小于该第三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排气口内分别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焕忠许晓帆刘强田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诺客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