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泵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202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泵头,包括压盖、瓶盖、泵体、泵芯;泵体上开口外侧壁与瓶盖内壁气密连接,泵芯设置于泵体内,瓶盖内顶部具有向泵体内上端凸出的凸台,凸台具有中心通孔,上泵管滑动插装于所述中心通孔内,压盖下端紧密插装于上泵管上开口处,上泵管内设有阀座,阀座与压盖下端之间设有第一阀体,第一阀体外侧壁紧密插装于上泵管内侧壁且底端顶住阀座;泵芯底部与泵体下开口处之间设置有第二阀体,第二阀体顶住泵体下开口处,第二阀体外侧壁与泵体下开口处内侧壁气密连接,压盖、瓶盖、泵体均采用全塑材质。有益效果在于:所有零件均分别采用全塑、塑胶、硅胶材质具有回收方便、生产成本低,且不易与溶液发生反应,使用更安全、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泵头
本技术涉及泵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泵头。
技术介绍
现目前,公知的乳液泵零部件采用不同的原材料,其中包括金属弹簧、玻璃弹珠或金属弹珠组成,其零部件的再生料需分拣步骤方可回收利用。此步骤繁琐,对节能、环保、废弃物的再次回收及其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泵头,所有零件采用全塑制作,不必分拣即可回收、节能环保、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泵头,包括压盖、瓶盖、泵体、泵芯,所述压盖内具有液体通道,所述泵芯上下端具有上泵管和下泵管;所述泵体的上开口外侧壁与所述瓶盖内壁气密连接,所述泵芯设置于所述泵体内,所述瓶盖内顶部具有向所述泵体内上端局部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具有中心通孔,所述上泵管滑动插装于所述中心通孔;所述压盖插装于所述上泵管上开口处,所述上泵管内设置有第一阀座,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压盖下端之间设置有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外侧壁紧密插装设置于所述上泵管内侧壁且底端弹性连有顶住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阀头;所述泵芯底部与所述泵体下开口处的第二阀座之间设置有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底端弹性连接有顶住所述第二阀座的第二阀头,所述第二阀体外侧壁与所述泵体下开口处内侧壁气密连接,所述泵体下口处插装设置有引流管;所述压盖、瓶盖、泵体均采用全塑材质,所述泵芯采用塑胶材质。优选的,所述泵芯和所述上泵管和下泵管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上泵管上开口处内侧壁具有凹缘,所述第一阀体固定设置于所述凹缘内底部,所述压盖下端紧密插装设置于所述凹缘内,并与所述第一阀体顶部接触设置。优选的,所述泵芯外壁纵截面呈波浪状。优选的,所述第一阀头呈半圆球型,所述第一阀头顶部与第一阀体底端之间通过若干周向设置的弧形压缩条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阀体与第一阀头均采用硅胶材质。优选的,所述第二阀头呈半圆球型,所述第二阀头顶部与所述第二阀体底端之间通过周向倾斜设置的若干压缩条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阀体与所述第二阀头均采用硅胶材质。优选的,所述泵体上段向外凸出设置有限位凸沿,限位凸沿底部与罐体的口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优选的,所述中心通孔内侧壁具有第一螺纹,所述压盖外侧壁设置有第二螺纹。优选的,所述瓶盖内侧壁具有第三螺纹。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有零件均分别采用全塑材质和硅胶具有回收方便、生产成本低,且不易与溶液发生反应,使用更安全、健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图1的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参照图1、图3所示结构示意图,一种新型泵头,包括压盖1、瓶盖2、泵体3、泵芯4;泵芯4上下端设置有上泵管41、下泵管42,本技术优选上泵管、下泵管分别为与泵芯一体成型。本技术压盖、瓶盖、泵体均采用塑胶材质。压盖1内具有液体通道11。再结合图2所示结构示意图,泵芯4活动设置于泵体3内,泵体3的上开口处外侧壁与瓶盖2内顶部侧壁气密连接,泵体3上段向外凸出设置有限位凸沿3A,限位凸沿3A底部与罐体的口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8,从而形成良好的气密效果,使罐体内的溶液、负压不会泄露。瓶盖2内顶部中心具有向泵体3内上端局部凸出的凸台21,凸台21具有中心通孔22,上泵管41滑动插装于中心孔22内。中心孔22内侧壁具有第一螺纹23,压盖1外侧壁具有第二螺纹12。第一、第二螺纹23、12连接在一起使得压盖1和瓶盖2螺纹连接在一起,运输过程罐内液体不会泄露,外部液体也不会进入罐内。瓶盖2内侧壁具有第三螺纹24,用于与罐体连接,使瓶盖2压紧泵体3,防止其产生纵向位移。压盖1插装设置于上泵管41上开口处,上泵管41内侧壁设置有第一阀座411,阀座411与压盖1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阀体5,第一阀体5外侧壁紧密插装设置于上泵管41内侧壁,第一阀体5底端设置有第一阀头51,第一阀头51呈半圆球型,第一阀头51顶部与第一阀体5底端之间通过若干周向设置的弧形压缩条52连接为一体结构。通过第一阀体5底端的第一阀头51顶住阀座,使泵芯4内形成密闭空间。本技术的第一阀体与第一阀头材质均为硅胶材质,使弧形压缩条可弹性变形,第一阀头在自身弹力作用下顶住第一阀座。上泵管41上端内侧壁设置有阶梯沿412,第一阀体5顶端设置有限位凸缘53,限位凸缘53底部与阶梯沿412底部接触设置,使第一阀体5限位设置于压盖1底部与第一阀座411之间,压盖1下端紧密插装设置于阶梯沿412内侧壁并抵住限位凸缘53顶端,按压时通过限位凸缘53与阶梯沿412带动泵芯4向下压缩。参照图3所示结构示意图,泵芯4底部与泵体3下开口处的第二阀座31之间设置有第二阀体6,第二阀体6外侧壁与泵体3下开口处内侧壁气密连接。第二阀体6底端设置有第二阀头61,从而防止泵芯内的溶液回流到瓶罐内。泵体3下开口处插装设置有用于吸取溶液的引流管7。第二阀头61呈半圆球型,第二阀头61顶部与第二阀体6底端之间通过倾斜设置的若干压缩条62连接为一体结构,本技术第二阀体与第二阀头的材质均为硅胶材质,使若干压缩条可弹性变形,第二阀头在自身弹力作用下顶住第二阀座。泵体3内侧壁与第二阀座31之间设置有台阶面32,第二阀体6顶端设置有外沿63,外沿63底部与台阶面32接触设置,泵芯4底部抵住外沿63顶部,为泵芯4压缩时提供支撑作用及防止第二阀体6产生纵向位移。本技术泵芯4采用塑胶材料,代替传统的金属弹簧,因此不易与溶液发生反应,使用更安全、健康。泵芯4的外壁纵截面呈波浪状,实现泵芯4能够沿直线进行压缩。参照图1-图3所示结构示意图,按压压盖1下行时,压盖1底部对第一阀体5施加向下的压力使泵芯4被压缩,由于上泵管41与泵体3下开口处之间的空间密封,该空间内的溶液顶开第一阀体5底端的第一阀头51,若干弧形压缩条52变形溶液通过第一阀体5进入液体通道11内,实现溶液挤出;当松开压盖1时,泵体3内部的压力撤去,泵芯4在弹力作用下复位,从而使第一阀体5顶住阀座,此时空间内产生负压,罐体内的溶液顶开第二阀头61,若干压缩条62变形,使溶液经过下泵管42空间内的溶液进行补充,以备下一次按压取用。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泵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盖、瓶盖、泵体、泵芯,所述压盖内具有液体通道,所述泵芯上下端具有上泵管和下泵管;/n所述泵体的上开口外侧壁与所述瓶盖内壁气密连接,所述泵芯设置于所述泵体内,所述瓶盖内顶部具有向所述泵体内上端局部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具有中心通孔,所述上泵管滑动插装于所述中心通孔;/n所述压盖插装于所述上泵管上开口处,所述上泵管内设置有第一阀座,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压盖下端之间设置有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外侧壁紧密插装设置于所述上泵管内侧壁且底端弹性连有顶住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阀头;/n所述泵芯底部与所述泵体下开口处的第二阀座之间设置有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底端弹性连接有顶住所述第二阀座的第二阀头,所述第二阀体外侧壁与所述泵体下开口处内侧壁气密连接,所述泵体下口处插装设置有引流管;/n所述压盖、瓶盖、泵体均采用全塑材质,所述泵芯采用塑胶材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泵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盖、瓶盖、泵体、泵芯,所述压盖内具有液体通道,所述泵芯上下端具有上泵管和下泵管;
所述泵体的上开口外侧壁与所述瓶盖内壁气密连接,所述泵芯设置于所述泵体内,所述瓶盖内顶部具有向所述泵体内上端局部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具有中心通孔,所述上泵管滑动插装于所述中心通孔;
所述压盖插装于所述上泵管上开口处,所述上泵管内设置有第一阀座,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压盖下端之间设置有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外侧壁紧密插装设置于所述上泵管内侧壁且底端弹性连有顶住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阀头;
所述泵芯底部与所述泵体下开口处的第二阀座之间设置有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底端弹性连接有顶住所述第二阀座的第二阀头,所述第二阀体外侧壁与所述泵体下开口处内侧壁气密连接,所述泵体下口处插装设置有引流管;
所述压盖、瓶盖、泵体均采用全塑材质,所述泵芯采用塑胶材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芯和所述上泵管和下泵管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泵管上开口处内侧壁具有凹缘,所述第一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雄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京华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