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形扣件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2534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隐形扣件刀,旨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加工板式家具且能让板式家具组装后的隐形的隐形扣件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隐形扣件刀,依次包括刀柄、过渡部分、切削部分,其中:所述切削部分设有排屑槽,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上设有第一前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上设有第一直线后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内端部上设有第二前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内端部上设有第二直线后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两侧均设有一个端齿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的左侧端设有左侧后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的右侧端设有第一右侧后角和第二右侧后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隐形扣件刀
本技术涉及板材加工的刀具,具体涉及一种隐形扣件刀。
技术介绍
可随意拆装组合是板式家具的最大的优点,现如今板式家具基本采用二合一、三合一等五金件连接,家具组装过程繁琐费时,而一旦组装错误重新组装,容易对原有孔位造成破坏,引起组装后板材之间出现缝隙、板材表面出现破损等情况,并且组装后装配螺钉暴露在外侧,影响表面美观度。而组合中最为重要的五金连接件一旦质量不够好,就直接会影响家具的承载力、稳定性及质量。为了改善当前板式家具中的五金连接件的弊端,使板式家具不管在组装或者拆解时更为轻松便捷,大幅度缩减组装时间,即使在多次组装后,家具仍能紧密配合,不对板材造成任何的损伤。组装后,板材表面看不到任何连接孔或钉孔,使家具更为美观。我研发一种隐形扣件刀,该刀具能在板材上加工形成榫卯结构卡槽,在另一块相配合的板材上用排钻打孔槽,隐形连接件一端推入榫卯卡槽,与另一板插入与其相配合的孔槽,实现组装后的隐形,用以改善原有五金连接件的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了提供一种用于加工板式家具且能让板式家具组装后的隐形的隐形扣件刀。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隐形扣件刀,依次包括刀柄、过渡部分、切削部分,其中:所述切削部分设有排屑槽,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上设有第一前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上设有第一直线后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内端部上设有第二前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内端部上设有第二直线后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两侧均设有一个端齿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的左侧端设有左侧后角,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的右侧端设有第一右侧后角和第二右侧后角。优选:第一前角的角度为10°-18°,所述第一直线后角角度为12°-28°,第二前角角度为10°-18°,左侧后角的角度为2°-10°,所述第一右侧后角的角度为10°-20°,第二右侧后角的角度为22°-35°。优选:所述刀柄上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用于刀具装夹定位,当刀具装在雕刻机上时,只需要将夹头紧靠密封圈装夹,即可使装夹长度较为合适,保证刀具既不会因为装夹过短而震刀,降低工件表面光洁度,也不会因为装夹过长而影响加工作业;另外,在更换刀具时能快速定位,不需要重复对刀,提高加工效率。优选:所述切削部分的外端部两侧均设有一个端齿角,第一端齿角的角度为1°-5°,第二端齿角的角度为1°-10°;使得本刀具在开槽及下钻清底时所加工出来的表面更为光洁。优选:所述刀柄、过渡部分为一体成型设计,刀柄、过渡部分均采用碳素结构钢材质制成,保障刀具结构强度。优选:所述切削部分采用超细颗粒硬质合金材质制成,保证刀具具有足够的切削强度,加工作业更轻松,使用寿命更长久,适用于多种板材加工;所述切削部分的截面为T字型,能有效的减少材料损耗,降低生产成本。优选:所述切削部分通过挤压焊接方式与过渡部分固定连接;能有效保证刀具焊接强度以及刀具的美观度。优选:刀柄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切削部分的外端部上设有第一前角,第一前角的角度为10°-18°,保证刀具的锋利性和耐用度,减少前刀面阻力,提高刀具使用手寿命;切削部分的外端部上设有第一直线后角,能有效降低刀具后角与板材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刀具加工过程中的温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外端部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内端部A-A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外端部的B向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外端部的C向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刀柄和过渡部分加工简图;图8为本技术的切削部分的原材料--T型合金棒加工简图;图9为隐形连接件结构简图;图10为本技术的所加工的卡槽示意图;图11为隐形连接件与卡槽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如附图1-7所示:本技术一种隐形扣件刀,依次包括刀柄1、过渡部分3、切削部分4,其中:所述切削部分4设有排屑槽7,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上设有第一前角α;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上设有第一直线后角β;所述切削部分4的内端部6上设有第二前角α1;所述切削部分4的内端部6上设有第二直线后角β1,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两侧均设有一个端齿角,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的左侧端设有左侧后角η,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的右侧端设有第一右侧后角θ和第二右侧后角λ;第一前角α的角度为10°-18°,所述第一直线后角β角度为12°-28°,第二前角α1角度为10°-18°,左侧后角η的角度为2°-10°,所述第一右侧后角θ角度为10°-20°,第二右侧后角λ角度为22°-35°;所述刀柄1上设有密封圈2;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两侧均设有一个端齿角,第一端齿角γ角度为1°-5°,第二端齿角γ1角度为1°-10°;所述刀柄1、过渡部分3为一体成型设计,刀柄1、过渡部分3均采用碳素结构钢材质制成;所述切削部分4采用超细颗粒硬质合金材质制成,所述切削部分4的截面为T字型;所述切削部分4通过挤压焊接方式与过渡部分3固定连接;刀柄1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凹槽。如附图1-7所示:实施例2:一种隐形扣件刀,依次包括刀柄1、过渡部分3、切削部分4,其中:所述切削部分4设有排屑槽7,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上设有第一前角α;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上设有第一直线后角β;所述切削部分4的内端部6上设有第二前角α1;所述切削部分4的内端部6上设有第二直线后角β1,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两侧均设有一个端齿角,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的左侧端设有左侧后角η,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的右侧端设有第一右侧后角θ和第二右侧后角λ;第一前角α的角度为15°,所述第一直线后角β角度为22°,第二前角α1角度为15°,左侧后角η的角度为8°,所述第一右侧后角θ角度为15°,第二右侧后角λ角度为28°;所述刀柄1上设有密封圈2;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两侧均设有一个端齿角,第一端齿角γ角度为3°,第二端齿角γ1角度为6°;所述刀柄1、过渡部分3为一体成型设计,刀柄1、过渡部分3均采用碳素结构钢材质制成;所述切削部分4采用超细颗粒硬质合金材质制成,所述切削部分4的截面为T字型;所述切削部分4通过挤压焊接方式与过渡部分3固定连接。如附图1-6所示:第一前角α的角度为18°,所述第一直线后角β角度为28°,第二前角α1角度为18°,左侧后角η的角度为10°,所述第一右侧后角θ角度为20°,第二右侧后角λ角度为35°,第一端齿角γ角度为5°,第二端齿角γ1角度为10°,切削效果佳。如图8所示:切削刃4的合金棒专门采用T型合金棒,减少材料损耗,降低生产成本;为了便于合金棒的插入,在插入端做一小倒角,使得焊接更为方便。卡槽加工工艺:采用用隐形扣件刀的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加工左侧宽槽的上半部分至所需长度,再回到左侧一端,切宽槽下半部分,并右移加工至卡槽总长。如图9-11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隐形扣件刀,依次包括刀柄(1)、过渡部分(3)、切削部分(4),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部分(4)设有排屑槽(7),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上设有第一前角(α);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上设有第一直线后角(β);所述切削部分(4)的内端部(6)上设有第二前角(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形扣件刀,依次包括刀柄(1)、过渡部分(3)、切削部分(4),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部分(4)设有排屑槽(7),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上设有第一前角(α);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上设有第一直线后角(β);所述切削部分(4)的内端部(6)上设有第二前角(α1);所述切削部分(4)的内端部(6)上设有第二直线后角(β1),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两侧均设有一个端齿角,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的左侧端设有左侧后角(η),所述切削部分(4)的外端部(5)的右侧端设有第一右侧后角(θ)和第二右侧后角(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扣件刀,其特征在于:第一前角(α)的角度为10°-18°,所述第一直线后角(β)角度为12°-28°,第二前角(α1)角度为10°-18°,左侧后角(η)的角度为2°-10°,所述第一右侧后角(θ)角度为10°-20°,第二右侧后角(λ)角度为22°-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海甬夏望臻任建霞文志民叶敏燕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浪潮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