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明专利>正文

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1733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包括工作井护壁,所述工作井护壁为两个四分之一同心圆形钢板的焊接连接件,所述工作井护壁的两层钢板之间焊接有加劲支撑,所述加劲支撑呈环形阵列,所述工作井护壁内部设有H型钢支撑,所述H型钢支撑呈环形阵列,所述工作井护壁两端设有节间扣件。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支护结构采用成品构件,现场拼装、工后拆卸,重复使用;有助于缩短施工工期,便于运输、吊装、安装、拆卸,有助于减少施工现场混凝土的运输和搅拌;有助于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有利于市容环境的保持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节约地下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建设工程
,具体是城市市政管线采用顶管及定向钻施工时,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城市地下各类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管线、其他地下构筑物及设施的建设规模、种类均不同程度地增多,地上建筑亦日益增加,导致城市地下空间紧张。同时考虑施工场地侵占现有交通空间导致的城市交通疏导、地下及地上既有管线及构筑物的保护等原因,在后期新建的其他市政基础配套管线施工时,施工空间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故不开槽施工已成为施工空间受限时各类管线施工的首选方式,特别是顶管施工、定向钻施工等。城市地下管线顶管或定向钻施工时,需根据施工的需要设置工作坑,包括顶推工作坑和接收工作坑。由于施工场地及其他既有管线、地下、地上构筑物的限制,工作坑需采用安全、可靠的支护形式,保障顶管施工的顺利进行。依据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的敷设施工情况,通常以排水(雨水、污水)管线为主广泛采用顶管施工或定向钻施工工艺。目前,顶管或定向钻施工的工作坑支护形式常见做法有钢筋混凝土护壁(逆作法施工)、钢筋混凝土沉井等。这些支护形式工期较长,工序复杂,仅能单次利用,这无形中增加了工程的投资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由于工作坑护壁在施工完成后,永久存在于地下,对城市地下空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也侵占了后续地下管线的建设空间。鉴于上述情况,开发一种新型的工作坑支护形式已是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经之路。这种新型工作坑的支护结构须能实现“重复利用、节省空间、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绿色环保”等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工作坑支护预制拼装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包括工作井护壁,所述工作井护壁为两个四分之一同心圆形钢板的焊接连接件,所述工作井护壁的两层钢板之间焊接有加劲支撑,所述加劲支撑呈环形阵列,所述工作井护壁内部设有H型钢支撑,所述H型钢支撑呈环形阵列,所述工作井护壁两端设有节间扣件。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1)社会效益:支护结构采用成品构件,现场拼装、工后拆卸,重复使用,有助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助于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对建成区交通的不利影响。(2)环境效益:支护构件采用成品(或场外预制),便于运输、吊装、安装、拆卸,有助于减少施工现场混凝土的运输和搅拌;有助于对施工材料的集中、科学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有利于市容环境的保持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节约地下空间,不影响后续市政配套管线的敷设空间。(3)经济效益:支护结构采用钢制(或复合材料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提高生产效率,重复使用,节约资源及能源,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改进,所述加劲支撑之间焊接有用于支撑的加劲支撑,所述H型钢支撑的数量为四个。作为改进,所述节间扣件每隔15°设置一组,分设于工作井护壁的两端。作为改进,所述加劲支撑为角钢。作为改进,所述安装施工工艺为:1)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采用钢制构件,每层分为4块,壁厚200~300mm。2)每块构件的内、外壁之间采用角钢加劲支撑;每层4块之间采用“H”型钢横撑连接;3)上、下层之间采用卡箍、扣件连接;拼装后最大高度20m。作为改进,所述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分层分块,每层高度均为2m,单个构件均为弧形,采用钢制构件,每层分为4块,适用于工作坑内径4~9m,壁厚200~300mm。每块构件的内、外壁之间采用角钢加劲支撑;每层4块之间采用H型钢横撑连接,连接点间距为1m;上、下层之间采用卡箍、扣件连接,间距为15°,上、下各一个;拼装后最大高度为20m。作为改进,所述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均配套设置调节层,层高分0.5m、1m两种;洞口沿管道敷设方向采用钢制构件单独制作,上部呈形,下部呈形,有利于安装、拆卸,总高度为4m,壁厚400mm。作为改进,所述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均配套设置钢筋混凝土预制冠梁,宽度1.5m,厚度0.8m,与第一节之间采用扣件连接,间距为15°。作为改进,所述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横向、竖向之间均增设10mm~20mm厚橡胶止水带,可以起到止水的作用,也便于拆卸,有效地降低构件之间的碰撞、磨损,延长构件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的A-A截面示意图。图3是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的护壁平剖面图。图4是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的护壁横剖面图。图5是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的洞口特制段立面图。图6是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的洞口特制段剖面图。如图所示:1、工作井外壁,2、加劲支撑,3、H型钢支撑,4、节间扣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时,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包括工作井护壁1,所述工作井护壁1为两个四分之一同心圆的焊接连接件,所述工作井护壁1的两层钢板之间焊接有加劲支撑2,所述加劲支撑2呈环形阵列,所述工作井护壁1内部设有H型钢支撑3,所述H型钢支撑3呈环形阵列,所述工作井护壁1两端设有节间扣件4。所述加劲支撑2之间焊接有用于支撑的加劲支撑,所述H型钢支撑3的数量为四个,H型钢每四个为一组,沿着工作井护壁的深度方向设置。所述节间扣件4每隔15°设置一组,分设于工作井护壁1的两端。所述加劲支撑2为角钢。依据以往的工程设计经验,工作坑的尺寸以排水(雨水、污水)管线的管径大小进行划分,也适用于给水、热力、燃气等专业管线和电力、通信管涵等,详见下表1:表1工作坑尺寸一览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顶管(或定向钻)的工作坑支护采用成品拼装、工后拆卸的方式进行支护。工作坑支护结构整体均按圆形考虑,采用钢制(或复合材料)构件或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分级分块(便于运输及安装)预制成品(或场外预制)现场安装施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待管道顶管(或定向钻)及其他附属设施完成施工后,拆卸、养护,待下一次重复使用。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采用成品构件(钢制或复合材料)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分层分块制作(或预制)、现场拼装施工、工后拆卸,便于运输、吊装,场外检验、养护,不易变形,结构安全、可靠,重复使用。每块构件包括主体结构、连接件(卡箍、插销、扣件等)、支撑件等。所述的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分级分块,每级高度均为2m(洞口段特制,高度为4m),单个构件均为弧形(+半径为2~4.5m),适用于工作坑内径4~9m。所述的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分层分块,每层高度均为2m(洞口段特制,高度为4m),单个构件均为弧形(半径为2~4.5m),采用钢制构件,每层分为4块(或4节),适用于工作坑内径4~9m,壁厚200~300mm。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包括工作井护壁(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井护壁(1)为两个四分之一同心圆形钢板的焊接连接件,所述工作井护壁(1)的两层钢板之间焊接有加劲支撑(2),所述加劲支撑(2)呈环形阵列,所述工作井护壁(1)内部设有H型钢支撑(3),所述H型钢支撑(3)呈环形阵列,所述工作井护壁(1)两端设有节间扣件(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包括工作井护壁(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井护壁(1)为两个四分之一同心圆形钢板的焊接连接件,所述工作井护壁(1)的两层钢板之间焊接有加劲支撑(2),所述加劲支撑(2)呈环形阵列,所述工作井护壁(1)内部设有H型钢支撑(3),所述H型钢支撑(3)呈环形阵列,所述工作井护壁(1)两端设有节间扣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支撑(2)之间焊接有用于支撑的加劲支撑,所述H型钢支撑(3)的数量为四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节间扣件(4)每隔15°设置一组,分设于工作井护壁(1)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支撑(2)为角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及其安装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施工工艺为:
1)圆形工作坑支护构件采用钢制构件,每层分为4块,壁厚200~300mm。
2)每块构件的内、外壁之间采用角钢加劲支撑;每层4块之间采用“H”型钢横撑连接;
3)上、下层之间采用卡箍、扣件连接;拼装后最大高度20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明何俊龙王佳娜薛雪张涛左芬芬谭晶晶杨开伟徐宇峰张亚宁
申请(专利权)人:徐明何俊龙王佳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