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增稠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1385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增稠器,涉及固液分离技术领域,该高效沉降增稠器通过增稠器内部结构上实现:1、减少浆料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2、提升分增稠器操作弹性,可提高普通增稠器处理能力2~3倍。3、可将固含量为10%~20%的浆料通过重力沉降浓缩为固含量为40%~60%的底流浆料。4、可根据料浆冷热结晶特性,通冷水或者蒸汽缩短物料结晶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增稠器
本技术涉及固液分离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高效增稠器。
技术介绍
在化工、制药等行业生成过程中均会产生高盐废水,目前对高盐废水基本是通过蒸发结晶对无机盐进行分离,蒸发过程中的浓缩液均会通过离心机进行固液分离,而离心机对进料含固率均有一定要求,如果达不到离心机的含固率进料,离心机不能高效分离,目前国内外大部分企业在上述行业领域仍采用重力沉降式稠厚器。现有的技术如专利号201510062554.9一种稠厚器,增加流体沿途阻力等方式使流速降低,加速沉淀等方式,如专利号201510955326.4稠厚器。其主要缺点如下:1、沉降时间长,重力沉降需要很大的表面积才能达到在设计时间内沉降完成,2、设备占地面积大,表面积越大需要将设备直径做的很大,对系统布置不利。3、系统操作弹性差,进料量的波动均会打破原设计的沉降停留时间,进料量增加的越多,对增稠器的增稠效果越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增稠器,减少浆料在系统内停留时间,增加浆料含固率,提升增稠器操作弹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该高效增稠器包括外筒1,内筒2、耳座3、溢流槽4;所述外筒1由外筒体14、上盖板一16、外侧下椎体13、下封板11组成;所述外筒体14上部设置有出水口15,所述外侧下椎体13下部设置有进水口12;所述内筒2由内筒体24、内侧下椎体22、溢流槽4组成;所述内筒体24顶部设置成齿形围堰25,所述内筒体24的中部设置有溢流槽4,所述内筒体24内部安装有沉淀斜板6,所述内侧下椎体22底部设有出料口21,所述内筒体24与内侧下椎体22外围均布导流片23;所述耳座3四个均布于外筒体14外围;所述溢流槽4由溢流筒体42、底斜板41组成;所述底斜板41最低点设置有溢流口45,所述底斜板41顶部设置有上盖板二43,所述上盖板二43上设置有进料口26和排气口4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沉淀斜板6由若干相互平行的斜板组成,斜板间间距L在50~200mm之间,斜板与内筒2轴线间夹角A在5~45°之间,斜板高度H在100~500mm之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内筒体24与内侧下椎体22外围均布导流片23呈螺旋式上升布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外侧下椎体13与内侧下椎体22的锥角B在30°~90°之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底斜板41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在2~10°之间,且在最低点设置有溢流口45。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该高效沉降增稠器通过增稠器内部结构上实现:1、减少浆料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2、提升分增稠器操作弹性,可提高普通增稠器处理能力2~3倍。3、可将固含量为10%~20%的浆料通过重力沉降浓缩为固含量为40%~60%的底流浆料。4、可根据料浆冷热结晶特性,通以冷热水缩短物料结晶时间。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图1是本技术高效增稠器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沉淀斜板俯视图;图3是图2所示沉淀斜板A-A剖视图;其中,1外筒、11下盖板、12进水口、13外侧下椎体、14外圆筒、15出水口、16上盖板一、2内筒、21出料口、22内侧下椎体、23导流片、24内圆筒、25齿形围堰、26进料口、3耳座、4溢流槽、41底斜板、42溢流筒体、43上盖板二、44排气口、45溢流口、5搅拌、51电机、52减速机、53机架、54搅拌轴、55搅拌梁、56搅拌刮板、6沉降斜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高效增稠器的优选实施方式。结合图1、图2、图3详细表示出本技术高效增稠器的具体实施方式:该高效增稠器包括外筒1,内筒2、耳座3、溢流槽4;所述外筒1由外筒体14、上盖板一16、外侧下椎体13、下封板11组成;所述外筒体14上部设置有出水口15,所述外侧下椎体13下部设置有进水口12;所述内筒2由内筒体24、内侧下椎体22、溢流槽4组成;所述内筒体24顶部设置成齿形围堰25,所述内筒体24的中部设置有溢流槽4,所述内筒体24内部安装有沉淀斜板6,所述内侧下椎体22底部设有出料口21,所述内筒体24与内侧下椎体22外围均布导流片23;所述耳座3四个均布于外筒体14外围;所述溢流槽4由溢流筒体42、底斜板41组成;所述底斜板41最低点设置有溢流口45,所述底斜板41顶部设置有上盖板二43,所述上盖板二43上设置有进料口26和排气口44;相较于现有的技术,本专利技术在同样的体积及停留时间内,本高效增稠器处理量可以达同型号的2~3倍,通过放大溢流槽4的直径使浆料混合液的过流表面积较现有技术的大,有利于系统缩短沉降时间,且清液溢流通过齿形围堰25保证溢流量的均衡,同时由外筒体14上部设有上盖板一16下部设置有外侧下椎体13通过下封板11与内筒2构成密闭空间,可以根据浆料饱和度特性通入冷却水或蒸汽,移除热量或增加热量达到控制过饱和度,进一步控制停留时间和浆料固含量,内筒2配备搅拌保证系统沉淀的浆料不会堵塞出料口,进入增稠器内的浆料均带有热量,且还含有其他各种异味杂质,可通过系统设置的排气口44引入尾气处理系统进一步处理。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沉淀斜板6由若干相互平行的斜板组成,斜板间间距L在50~200mm之间,斜板与内筒2轴线间夹角A在5~45°之间,斜板高度H在100~500mm之间。采用上述方案,在内筒2上部设置若干相互平行的沉淀斜板6组成,斜板沉淀运用“浅层沉淀”原理,缩短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并且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内筒体24与内侧下椎体22外围均布导流片23呈螺旋式上升布置。采用上述方案,相较于普通导流板,使流体在夹层内运行阻力减少,避免系统运行时流体对设备的冲击,使运行根稳定且能够延长设备使用年限。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外侧下椎体13与内侧下椎体22的锥角B在30°~90°之间。采用上述方案,保证浆料在结晶沉淀的过程中结晶物在重力作用大于椎体对结晶物的支撑作用,使沉淀物汇集到出料口21附近。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底斜板41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在2~10°之间,且在最低点设置有溢流口45。采用上述方案,可以使溢流出来的清液会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最低价流出系统,且能冲走少部分溢流出来的悬浮物,不会在底斜板41上形成沉淀。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经过蒸发浓缩的浆料通过进料口26一直接入增稠器中下部,该位置流体流速相对较低,在该区域重力作用大于周围流体流场的作用,大颗粒的结晶物向下沉淀,清液和部分小颗粒悬浮物会向上流动,经过沉淀斜板6流道被分割成若干相互平行且静置的流道向上溢流,该过程中小颗粒结晶及大部分悬浮物会向下掉落汇集成大结晶,掉落在椎体22上的晶体会在搅拌5的搅拌刮板56作用下不会板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增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高效增稠器包括外筒(1),内筒(2)、耳座(3)、溢流槽(4);/n所述外筒(1)由外筒体(14)、上盖板一(16)、外侧下椎体(13)、下封板(11)组成;所述外筒体(14)上部设置有出水口(15),所述外侧下椎体(13)下部设置有进水口(12);/n所述内筒(2)由内筒体(24)、内侧下椎体(22)、溢流槽(4)组成;所述内筒体(24)顶部设置成齿形围堰(25),所述内筒体(24)的中部设置有溢流槽(4),所述内筒体(24)内部安装有沉淀斜板(6),所述内侧下椎体(22)底部设有出料口(21),所述内筒体(24)与内侧下椎体(22)外围均布导流片(23);/n所述耳座(3)四个均布于外筒体(14)外围;/n所述溢流槽(4)由溢流筒体(42)、底斜板(41)组成;所述底斜板(41)最低点设置有溢流口(45),所述底斜板(41)顶部设置有上盖板二(43),所述上盖板二(43)上设置有进料口(26)和排气口(4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增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高效增稠器包括外筒(1),内筒(2)、耳座(3)、溢流槽(4);
所述外筒(1)由外筒体(14)、上盖板一(16)、外侧下椎体(13)、下封板(11)组成;所述外筒体(14)上部设置有出水口(15),所述外侧下椎体(13)下部设置有进水口(12);
所述内筒(2)由内筒体(24)、内侧下椎体(22)、溢流槽(4)组成;所述内筒体(24)顶部设置成齿形围堰(25),所述内筒体(24)的中部设置有溢流槽(4),所述内筒体(24)内部安装有沉淀斜板(6),所述内侧下椎体(22)底部设有出料口(21),所述内筒体(24)与内侧下椎体(22)外围均布导流片(23);
所述耳座(3)四个均布于外筒体(14)外围;
所述溢流槽(4)由溢流筒体(42)、底斜板(41)组成;所述底斜板(41)最低点设置有溢流口(45),所述底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仁贵张浩王蓉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时升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