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21245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线输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包括支撑框架、驱动机构和若干辊轮组;若干辊轮组依次排列在支撑框架上,每个辊轮组均包括一根辊轴和设置在辊轴两端的固定模块座,辊轴通过两端的固定模块座可拆卸的装配在支撑框架上,辊轴与固定模块座转动连接,所述辊轴上固定连接辊轮,辊轮设置在支撑框架内侧,所述辊轴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为从动端,辊轴的驱动端装配有链轮传动组件,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齿轮传动至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带动辊轮组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辊轮组设计为标准化模块,具有很好的装配灵活性,便于整个单个组件的维修和替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线输送
,属于在标准铝型材基础上建立的标准化托盘输送系统,具体为一种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在标准化托盘系统中,辊道线作为重载形式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辊道线的形式一般为链传动和伞齿轮传动两种,无论是链传动还是伞齿轮传动,在单个托盘负载为300kg-700kg之间,均采用积放结构,用以实现单驱动带动多工位的功能。在市场上现有的辊道线,均未能将辊轮组标准为一个标准的模块,一旦一个或多个辊轮组发生故障,难以进行维修和更换,影响整个辊道线的应用。除上述缺点外,在市场上现有的链轮传动结构中,大多数输送设备的设计中,链轮的安装尺寸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因此链轮的张紧需要靠机加工孔位来保证,链轮一经设计便无法调整间距,且由于受到链条、链轮公差的影响,链轮的轴距无法精确掌握,链条装配后比较松散,且链条装配时也比较困难。同时,目前的设计一般需要在支撑框架的侧边打孔,并需要精加工以符合轴承的装配要求,这在工艺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加工周期长、成本高,框架容易变形。并且链轮无法后置,装配时的自由度低,且装配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维修和更换的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提高装配的灵活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包括支撑框架、驱动机构和若干辊轮组;所述若干辊轮组依次排列在支撑框架上,每个辊轮组均包括一根辊轴和设置在辊轴两端的固定模块座,辊轴通过两端的固定模块座可拆卸的装配在支撑框架上,辊轴与固定模块座转动连接,所述辊轴上固定连接辊轮,辊轮设置在支撑框架内侧,所述辊轴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为从动端,辊轴的驱动端装配有链轮传动组件,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齿轮以两段传动方式或端部传动方式传动至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从而带动整个输送系统上的若干辊轮组转动。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将核心辊轮组部件标准化、独立化的基础上,实现由单驱动带动全部辊轮组运转的目的,简化了整体结构。同时,在输送系统的某个辊轮组发生故障时,可以将该辊轮组整体替换,不需要更改整个输送系统的其他结构,操作简单,提高效率。进一步地,所述链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固定装配在辊轴的驱动端,若干辊轮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一链轮传动连接,若干辊轮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二链轮传动连接,每个辊轮组上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分别与两侧的辊轮组连接。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若干辊轮组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两两相连、交替相连,实现单驱动带动整个输送系统的运转。进一步地,所述辊轴的驱动端延伸至固定模块座外侧形成伸出段,所述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固定装配在辊轴驱动端的伸出段上。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驱动部件设置在支撑框架外侧,便于装配和拆卸。进一步地,所述两段传动方式为驱动机构输出齿轮传动连接两个相邻的第一链轮,所述的两个相邻的第一链轮位于整个输送系统的中部,两个相邻的第一链轮分别作为中心传动源依次带动两侧的辊轮组转动。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将与驱动机构输出齿轮连接的两组辊轮组分别设定为A辊轮组和a辊轮组,A辊轮组远离a辊轮组一侧的若干辊轮组分别设定为B辊轮组、C辊轮组并依次类推,a辊轮组远离A辊轮组一侧的若干辊轮组分别设定为b辊轮组、c辊轮组并依次类推;驱动机构输出齿轮带动A辊轮组和a辊轮组上的第一链轮转动,从而带动A辊轮组和a辊轮组的辊轴转动,连接在辊轴上的两个辊轮和第二链轮同步转动,A辊轮组的第二链轮与B辊轮组的第二链轮传动连接,带动B辊轮组的辊轴旋转,安装在B辊轮组辊轴上的辊轮和第一链轮同步旋转,B辊轮组的第一链轮与C辊轮组的第一链轮传动连接,带动C辊轮组的辊轴旋转,安装在C辊轮组辊轴上的辊轮和第二链轮同步旋转;按照上述连接方式依次连接,由A辊轮组的旋转带动一侧的辊轮组运转,a辊轮组及另一侧的辊轮组同理。两段传动方式将两组辊轮组作为动力源,使驱动力分别向两侧传输,保证驱动强度和驱动效率,传动误差小,传动距离短,不易脱扣。进一步地,所述端部传动方式为驱动机构输出齿轮传动连接一个第一链轮,所述的一个第一链轮位于整个输送系统的端部,该第一链轮作为端部传动源带动一侧的辊轮组转动。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此种传动方式与上述A辊轮组、B辊轮组、C辊轮组的连接传动方式相同,适用于短距离的传动。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由互相平行的两组铝型材组成,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减速机,电机和减速机固定在支撑框架外部的侧壁上,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设置在支撑框架外侧,所述辊轮为两个,两个辊轮通过键连接到辊轴上。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标准化的铝型材能够保证平行度和平面度的要求,型材上具有槽口,利用型材的槽口作为辊轮组的安装基准,便于安装和调整固定模块座,不需要额外钻孔,保证了支撑框架的强度和精度的同时简化了加工工艺。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模块座上开设有圆形装配腔,圆形装配腔内装配有轴承,辊轴通过轴承与固定模块座转动连接。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特征将模块座和侧边轴承支架连接为一个尺寸固定的固定模块座,圆形装配腔和轴承均为标准化尺寸,与辊轴的尺寸相配合,易于装配和替换,保证装配精度。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第一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相邻两个固定模块座的距离与链条长度相配合,相邻两个固定模块座之间的间隙通过楔形块定位,支撑框架两侧的若干固定模块座对称设置。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传统链条在装配过程中,要依据链轮的轴距调整链条的长度,适当的增加或减少链节,变化的单位最低为一个链节,在精度要求较高的传动系统中,可能会存在半个链节或更小的误差,导致链条装配过于松散或张紧,使整个传动系统运行不够流畅。尤其在本装置中,由一个驱动通过多个链条带动多个独立辊轮组旋转,为了防止传动误差的累加导致整个系统停摆,对每一个传动单元的传动精度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本专利技术在装配过程中,要依据链条的长度依次适当调节各个固定模块座位置,保证链条的长度与相邻两个固定模块座的距离完全配合,相邻两个固定模块座之间的间隙由装配现场测出后,打磨出与间隙大小相配合的楔形块,直接装配到输送系统上。楔形块能够完全定位固定模块座的位置,保证在固定模块座与支撑框架连接不稳定时,固定模块座位置不发生移动,影响传动精度。本专利技术的装配方式能够保证链轮间距的后序可调和无极可调。进一步地,所述楔形块设置有底座,底座上设置螺栓孔并与两侧的固定模块座的延伸部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固定模块座一侧的延伸部螺栓孔为开放式,便于调节楔形块的连接螺栓的位置。保证楔形块与两侧固定模块座连接稳定。进一步地,所述每个辊轮组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形成一个驱动链轮组,固定模块座与驱动链轮组之间设置限位套和垫片,驱动链轮组向辊轴的端面方向依次设置有垫片、碟簧、垫片和锁紧环;所述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之间设置有隔离环。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套保证驱动链轮组的装配位置相一致,同时避免驱动链轮组与固定模块座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驱动机构和若干辊轮组;所述若干辊轮组依次排列在支撑框架上,每个辊轮组均包括一根辊轴和设置在辊轴两端的固定模块座,辊轴通过两端的固定模块座可拆卸的装配在支撑框架上,辊轴与固定模块座转动连接,所述辊轴上固定连接辊轮,辊轮设置在支撑框架内侧,所述辊轴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为从动端,辊轴的驱动端装配有链轮传动组件,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齿轮以两段传动方式或端部传动方式传动至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从而带动整个输送系统上的若干辊轮组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驱动机构和若干辊轮组;所述若干辊轮组依次排列在支撑框架上,每个辊轮组均包括一根辊轴和设置在辊轴两端的固定模块座,辊轴通过两端的固定模块座可拆卸的装配在支撑框架上,辊轴与固定模块座转动连接,所述辊轴上固定连接辊轮,辊轮设置在支撑框架内侧,所述辊轴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为从动端,辊轴的驱动端装配有链轮传动组件,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齿轮以两段传动方式或端部传动方式传动至若干组链轮传动组件,从而带动整个输送系统上的若干辊轮组转动。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固定装配在辊轴的驱动端,若干辊轮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一链轮传动连接,若干辊轮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二链轮传动连接,每个辊轮组上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分别与两侧的辊轮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段传动方式为驱动机构输出齿轮传动连接两个相邻的第一链轮,所述的两个相邻的第一链轮位于整个输送系统的中部,两个相邻的第一链轮分别作为中心传动源依次带动两侧的辊轮组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传动方式为驱动机构输出齿轮传动连接一个第一链轮,所述的一个第一链轮位于整个输送系统的端部,该第一链轮作为端部传动源带动一侧的辊轮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由互相平行的两组铝型材组成,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减速机,电机和减速机固定在支撑框架外部的侧壁上,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设置在支撑框架外侧,所述辊轮为两个,两个辊轮通过键连接到辊轴上;所述固定模块座上开设有圆形装配腔,圆形装配腔内装配有轴承,辊轴通过轴承与固定模块座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第一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相邻两个固定模块座的距离与链条长度相配合,相邻两个固定模块座之间的间隙通过楔形块定位,支撑框架两侧的若干固定模块座对称设置;所述楔形块设置有底座,底座上设置螺栓孔并与两侧的固定模块座螺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链轮辊道线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辊轮组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形成一个驱动链轮组,固定模块座与驱动链轮组之间设置限位套和垫片,驱动链轮组向辊轴的端面方向依次设置有垫片、碟簧、垫片和锁紧环;所述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之间设置有隔离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泉文黄跃进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德新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