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屏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0211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屏蔽结构,用以解决现有屏蔽系统结构过于复杂、不方便操作、制造成本高、屏蔽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外屏蔽环和内屏蔽环,所述外屏蔽环套设在内屏蔽环的外部,内屏蔽环套设在屏蔽导线上,所述外屏蔽环和内屏蔽环相压接,内屏蔽环与外屏蔽环之间设置有具有导电性的弹性变形件,所述弹性变形件分别与外屏蔽环和内屏蔽环压接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外屏蔽环、内屏蔽环以及屏蔽导线屏蔽层的压接配合,实现屏蔽导线屏蔽层与外屏蔽环、内屏蔽环之间的可靠连接,屏蔽效果好,且弹性变形件分别与金属匹配界面、内屏蔽环配合,可形成有效电连接;结构简单合理,且成本低廉,易于生产制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屏蔽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线束屏蔽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屏蔽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对信息传输准确性要求愈发严格,为避免信号干扰,因此对整车以及各零部件的屏蔽效能,又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上对线束屏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设备在运行时各线束之间传递着各种信号,这些信号在传输时会互相干扰,干扰信号也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给设备运行带来隐患,因此在线束制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线束上导线与连接器之间、连接器与用电器之间的屏蔽,是行业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行业中做出了不同的尝试,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些屏蔽系统结构过于复杂,不方便操作,有些是制造成本很高,屏蔽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屏蔽系统结构过于复杂、不方便操作、制造成本高、屏蔽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屏蔽结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成本低廉,易于生产制造,并有效使导线与连接器、连接器与汽车用电器之间的屏蔽连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屏蔽结构,包括外屏蔽环和内屏蔽环,所述外屏蔽环套设在内屏蔽环的外部,内屏蔽环套设在屏蔽导线上,所述外屏蔽环和内屏蔽环相压接,内屏蔽环与外屏蔽环之间设置有具有导电性的弹性变形件,所述弹性变形件分别与外屏蔽环和内屏蔽环压接接触。所述外屏蔽环包括外环翻边结构和屏蔽压接结构Ⅰ,且外环翻边结构固定在屏蔽压接结构Ⅰ的下部,所述屏蔽压接结构Ⅰ套设在内屏蔽环上,且屏蔽压接结构Ⅰ、外环翻边结构均与内屏蔽环相压接配合,所述弹性变形件设置在外环翻边结构与内屏蔽环之间。所述内屏蔽环包括内环翻边结构和屏蔽压接结构Ⅱ,且内环翻边结构固定在屏蔽压接结构Ⅱ的下部,所述屏蔽压接结构Ⅰ套设在屏蔽压接结构Ⅱ上,且屏蔽压接结构Ⅰ与屏蔽压接结构Ⅱ里外压接配合,外环翻边结构与内环翻边结构上下压接配合,所述弹性变形件设置在外环翻边结构与内环翻边结构之间。所述屏蔽导线包括导线内芯,导线内芯的外部包裹有内绝缘层,内绝缘层的外部包裹有外绝缘层,所述外绝缘层的端部设置在内屏蔽环内。所述内绝缘层和外绝缘层之间设有屏蔽导线屏蔽层,且屏蔽导线屏蔽层从外绝缘层的端部向外翻折并压接在屏蔽压接结构Ⅰ与屏蔽压接结构Ⅱ之间。所述屏蔽压接结构Ⅱ的下部设有凸缘,凸缘的底边与内环翻边结构连接,且凸缘的外径小于内环翻边结构的外径,所述凸缘与弹性变形件相匹配。所述弹性变形件为触指弹簧或导电橡胶圈。本技术通过外屏蔽环、内屏蔽环以及屏蔽导线屏蔽层的压接配合,实现屏蔽导线屏蔽层与外屏蔽环、内屏蔽环之间的可靠连接,且屏蔽效果好;外屏蔽环与内屏蔽环之间设有弹性变形件,且弹性变形件分别与金属匹配界面、内屏蔽环配合,可形成有效电连接。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生产制造;在装配过程中,使用操作方便,连接可靠,并有效使导线与连接器、连接器与汽车用电器之间的屏蔽连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装配结构剖视图。图中,1为外屏蔽环,101为外环翻边结构,102为屏蔽压接结构Ⅰ,2为弹性变形件,3为内屏蔽环,301为内环翻边结构,302为屏蔽压接结构Ⅱ,303为凸缘,4为屏蔽导线,401为屏蔽导线屏蔽层,402为外绝缘层,403为内绝缘层,404为导线内芯,5为金属匹配界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屏蔽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所述外屏蔽环1套设在内屏蔽环3的外部,内屏蔽环3套设在屏蔽导线4上,所述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相压接,以确保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连接紧密。所述外屏蔽环1的外部包裹有金属匹配界面5,即金属匹配界面5套设在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的总成上,金属匹配界面5用于实现电气连接,具体为所述内屏蔽环3与外屏蔽环1之间设置有具有导电性的弹性变形件2,弹性变形件2为触指弹簧或导电橡胶圈,优选地,本技术中弹性变形件2选用触指弹簧,具有接触点多、集中力高、导电性能好且有很好的耐磨性,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所述弹性变形件2分别与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压接接触,且弹性变形件2的外侧与金属匹配界面5相接触、内侧与内屏蔽环3接触,从而形成有效电连接。由于外屏蔽环1与内屏蔽环3进行压接时,弹性变形件2受外力在沿着电缆径向方向上被压缩,并在径向受力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增大与内屏蔽环3以及金属匹配界面5的接触面积,大幅降低接触电阻。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外屏蔽环1包括外环翻边结构101和屏蔽压接结构Ⅰ102,且外环翻边结构101固定在屏蔽压接结构Ⅰ102的下部且向外伸出,外环翻边结构101的内径与屏蔽压接结构Ⅰ102的直径相等、外径不大于金属匹配界面5的内径,便于金属匹配界面5套设在外屏蔽环1上。所述屏蔽压接结构Ⅰ102套设在内屏蔽环3上,且屏蔽压接结构Ⅰ102、外环翻边结构101均与内屏蔽环3相压接,确保屏蔽效果好。所述弹性变形件2设置在外环翻边结构101与内屏蔽环3之间,具体为所述内屏蔽环3包括内环翻边结构301和屏蔽压接结构Ⅱ302,且内环翻边结构301固定在屏蔽压接结构Ⅱ302的下部且向外伸出,所述屏蔽压接结构Ⅰ102套设在屏蔽压接结构Ⅱ302上,且内环翻边结构301的内径和屏蔽压接结构Ⅱ302的直径均相等,屏蔽压接结构Ⅱ302套设在屏蔽导线4上,内环翻边结构301的外径不大于金属匹配界面5的内径,具体可为内环翻边结构301的外径与外环翻边结构101的外径相等,以便于金属匹配界面5的套设。所述屏蔽压接结构Ⅰ102与屏蔽压接结构Ⅱ302里外压接配合,有效使导线与连接器屏蔽连续;外环翻边结构101与内环翻边结构301上下压接配合,且弹性变形件2设置在外环翻边结构101与内环翻边结构301之间,此结构设计实现当外环翻边结构101和内环翻边结构301进行上下压接配合时,弹性变形件2因受到外界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使弹性变形件2的外侧与金属匹配界面5充分接触、内侧与内屏蔽环3充分接触,从而形成有效电连接,使导线与连接器、连接器与汽车用电器之间的屏蔽连续。所述屏蔽导线4包括导线内芯404,导线内芯404的外部包裹有内绝缘层403,且内绝缘层403的外部包裹有外绝缘层402,所述内绝缘层403、外绝缘层402均对导线内芯404起到绝缘保护作用,提高使用安全性。所述导线内芯404与内绝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所述外屏蔽环(1)套设在内屏蔽环(3)的外部,内屏蔽环(3)套设在屏蔽导线(4)上,所述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相压接,内屏蔽环(3)与外屏蔽环(1)之间设置有具有导电性的弹性变形件(2),所述弹性变形件(2)分别与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压接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所述外屏蔽环(1)套设在内屏蔽环(3)的外部,内屏蔽环(3)套设在屏蔽导线(4)上,所述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相压接,内屏蔽环(3)与外屏蔽环(1)之间设置有具有导电性的弹性变形件(2),所述弹性变形件(2)分别与外屏蔽环(1)和内屏蔽环(3)压接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屏蔽环(1)包括外环翻边结构(101)和屏蔽压接结构Ⅰ(102),且外环翻边结构(101)固定在屏蔽压接结构Ⅰ(102)的下部,所述屏蔽压接结构Ⅰ(102)套设在内屏蔽环(3)上,且屏蔽压接结构Ⅰ(102)、外环翻边结构(101)均与内屏蔽环(3)相压接配合,所述弹性变形件(2)设置在外环翻边结构(101)与内屏蔽环(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屏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屏蔽环(3)包括内环翻边结构(301)和屏蔽压接结构Ⅱ(302),且内环翻边结构(301)固定在屏蔽压接结构Ⅱ(302)的下部,所述屏蔽压接结构Ⅰ(102)套设在屏蔽压接结构Ⅱ(302)上,且屏蔽压接结构Ⅰ(102)与屏蔽压接结构Ⅱ(302)里外压接配合,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顺王国堂王永安张红娟范亚东李东强段志超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