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结构及回转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9817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撑结构及回转窑,支撑结构包括沿回转窑轴线交替设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和套在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的滚圈。第一支撑部分包括对称固定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一底板和固定在第一底板上的第一衬板,第一底板抵接在滚圈的内侧面上,第一衬板与滚圈的端面之间留有间隙。第二支撑部分包括交错固定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二底板和固定在第二底板上的第二衬板,第二底板抵接在滚圈的内侧面上,第二衬板与滚圈的端面之间留有间隙。回转窑包括上述支撑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降低滚圈在转动过程中的变形,延长回转窑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结构及回转窑
本技术涉及水泥制造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撑结构及回转窑。
技术介绍
回转窑主要由窑头、窑体、窑尾和支撑架等组成,窑头、窑体和窑尾组成回转窑的核心,完成进料、煅烧和排料等生产任务。窑体是回转窑的主体,通常有30-150米长,圆筒形,中间有3-5个滚圈。滚圈部分用于支撑窑体和限制窑体的运动,避免其在转动的过程中掉落下来。现有的滚圈直接固定在窑体的外壁上,在长时间的高温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变形和磨损,窑体的变形不可控,因此滚圈部分的变形也是随机的,在长时间的运转过程中,滚圈的形状逐渐发生改变,导致窑体出现震动,造成不可逆的机械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滚圈的变形。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回转窑,包括上述支撑结构。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支撑结构,包括沿回转窑轴线交替设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和套在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的滚圈;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包括对称固定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一底板和固定在第一底板上的第一衬板;所述第一底板抵接在滚圈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一衬板与滚圈的端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包括交错固定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二底板和固定在第二底板上的第二衬板;所述第二底板抵接在滚圈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衬板与滚圈的端面之间留有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交替对滚圈进行支撑,第一支撑部分位于滚圈的两侧,第二支撑部分交替分布于滚圈的两侧,当滚圈在长时间的转动过程中发生变形后,会逐渐与第一衬板和第二衬板接触,二者均能够限制滚圈的变形。滚圈在与第一衬板接触后不在变形,但是与第二衬板接触后会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形变,滚圈的变形会朝着设定的方向发生。第二衬板是均匀的交替分布在滚圈的两侧的,因此滚圈的变形也较为均匀,不会出现局部变形量过大导致的震动问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一衬板一体成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底板和第一衬板可以使用一块厚板加工,加工难度更低,并且在后续的安装过程中可以通过一次安装就将二者固定到回转窑外壁上。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衬板与滚圈的端面之间的缝隙宽度为2-3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了第一衬板与滚圈端面之间的宽度,该宽度既能够使滚圈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又限制了滚圈的最大变形量,使其不会影响到回转窑窑体的正常运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底板与第二衬板一体成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底板与第二衬板可以使用一块厚板加工,加工难度更低,并且在后续的安装过程中可以通过一次安装就将二者固定到回转窑外壁上。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衬板与滚圈的端面之间的缝隙宽度为2-3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了第一衬板与滚圈端面之间的宽度,该宽度既能够使滚圈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又限制了滚圈的最大变形量,使其不会影响到回转窑窑体的正常运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中的两块第一底板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固定在回转窑体的外壁上;所述隔板与相邻的第一底板之间均留有间隙,隔板的厚度小于第一底板的厚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转窑窑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变形时,会推动隔板抵接在滚圈的内侧面上,此时隔板会向回转窑的窑体施加一个与其转动方向相反的推力,阻止回转窑窑体的继续变形。隔板与相邻的第一底板也留有缝隙,既不会直接接触,又可以尽可能的增加与滚圈内侧面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板与第一底板的厚度差值为0.5-1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了隔板与滚圈内侧面之间的缝隙宽度,从而限制了回转窑窑体在该处的最大变形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板与相邻第一底板之间的缝隙宽度为2-3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了隔板与相邻第一底板之间的缝隙宽度,该宽度既不会使二者发生直接接触,又能够尽肯能的增加隔板与滚圈内侧面的接触面积,降低二者之间的压力。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回转窑,包括上述内容中任意一种支撑结构。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交替对滚圈进行支撑,第一支撑部分位于滚圈的两侧,第二支撑部分交替分布于滚圈的两侧,当滚圈在长时间的转动过程中发生变形后,会逐渐与第一衬板和第二衬板接触,二者均能够限制滚圈的变形。滚圈在与第一衬板接触后不在变形,但是与第二衬板接触后会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形变,滚圈的变形会朝着设定的方向发生。第二衬板是均匀的交替分布在滚圈的两侧的,因此滚圈的变形也较为均匀,不会出现局部变形量过大导致的震动问题。2.第一底板和第一衬板和第二底板和第二衬板均为一体成型,这种结构的制造和安装难度都更低,现场安装时直接使用焊接的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安装时间也更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给出的一种使用示意图。图2是基于图1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撑部分,2、第二支撑部分,3、滚圈,4、隔板,11、第一底板,12、第一衬板,21、第二底板,22、第二衬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支撑结构,主要由第一支撑部分1、第二支撑部分2和滚圈3等组成。第一支撑部分1包括对称固定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一底板11和固定在第一底板11上的第一衬板12,第一底板11直接焊接在回转窑体的外壁上,第一衬板12可以选择焊接在第一底板11上,也可以在制作时选用一块厚板,将第一底板11上的第一衬板12按照连接后的形状制作出来。每一个第一支撑部分1中的两块第一底板11沿着回转窑体的轴线设置,从两侧对滚圈3进行支撑。第一支撑部分1的数量为多个,以回转窑体的轴线为中心,在回转窑体的外壁上均匀分布,在滚圈3的两侧进行多点支撑。滚圈3的内侧面抵接在第一底板11上,两侧的端面与相邻的第一衬板12之间均留有间隙,该间隙的宽度为2-3mm。第二支撑部分2由第二底板21和第二衬板22两部分组成,第二底板21固定在回转窑体的外壁上,第二衬板22固定在第二底板21上。安装时,第二底板21焊接在回转窑体的外壁上,第二衬板22焊接在第二底板21上。第二底板21和第二衬板22也可以选择用一块厚板,按照二者固定在一起后的形状加工。第二支撑部分2中第二底板21的数量也为两个,这两个第二底板21也分别位于滚圈3的两侧,和第一支撑部分1的区别在于,第一支撑部分1中两个第一底板11的连线平行于回转窑体的轴线,第二支撑部分2中两个第二底板21的连线与回转窑体的轴线相交。滚圈3的内侧面抵接在第二底板21上,其两端的端面与相邻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回转窑轴线交替设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一支撑部分(1)与第二支撑部分(2)和套在第一支撑部分(1)与第二支撑部分(2)的滚圈(3);/n所述第一支撑部分(1)包括对称固定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一底板(11)和固定在第一底板(11)上的第一衬板(12);/n所述第一底板(11)抵接在滚圈(3)的内侧面上;/n所述第一衬板(12)与滚圈(3)的端面之间留有间隙;/n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包括交错固定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二底板(21)和固定在第二底板(21)上的第二衬板(22);/n所述第二底板(21)抵接在滚圈(3)的内侧面上;/n所述第二衬板(22)与滚圈(3)的端面之间留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回转窑轴线交替设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一支撑部分(1)与第二支撑部分(2)和套在第一支撑部分(1)与第二支撑部分(2)的滚圈(3);
所述第一支撑部分(1)包括对称固定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一底板(11)和固定在第一底板(11)上的第一衬板(12);
所述第一底板(11)抵接在滚圈(3)的内侧面上;
所述第一衬板(12)与滚圈(3)的端面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包括交错固定在回转窑体外壁上的第二底板(21)和固定在第二底板(21)上的第二衬板(22);
所述第二底板(21)抵接在滚圈(3)的内侧面上;
所述第二衬板(22)与滚圈(3)的端面之间留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11)与第一衬板(12)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板(12)与滚圈(3)的端面之间的缝隙宽度为2-3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伟谢丽江屈晓新王正伟宋瑜徐龙
申请(专利权)人:涿鹿金隅水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