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952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上设置有下抱箍,下抱箍包括第一连接件和两根第一滑移杆,第一连接件固定于支架本体上,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固定有第一凸条,两根第一滑移杆的端面开设有第一滑移槽,第一滑移槽与第一凸条滑移配合,第一滑移杆的一端固定有竖直向上的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杆位于第一滑移杆远离第一滑移槽的一端,还包括用于将第一凸条固定于第一滑移杆上的固定组件。将管道放置在第一连接件上,推动第一限位杆使第一凸条在第一滑移槽内移动,使其侧面抵压到管道的外壁上,即根据管道的尺寸改变两个第一限位杆之间的距离;固定组件将第一凸条固定在第一滑移杆上,对不同规格的管道都能够固定得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
本技术涉及管廊支架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
技术介绍
综合管廊,就是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线缆、通信线缆、供热管道、排水管道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为一体,将各种工程管线架设在管廊支架上,管廊工程是保证城市正常运作的重要市政工程。目前,专利号为CN20898279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式管廊支架,包括安装板、安装支架、滑动杆和安装座,安装支架顶部固定安装有下抱箍,下抱箍通过铰接件铰接有上抱箍,对架设在支架上的管道进行固定。但是,由于综合管廊中包含不同规格和尺寸的管道,上述管廊支架中下抱箍和上抱箍形成的圆环是不变的,部分尺寸的管道将在下抱箍和上抱箍内水平滚动,使得下抱箍和上抱箍对管道的固定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具有对不同规格的管道都能固定得更好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上设置有下抱箍,所述下抱箍包括第一连接件和两根第一滑移杆,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本体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固定有第一凸条,两根所述第一滑移杆的端面开设有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滑移槽与所述第一凸条滑移配合,所述第一滑移杆的一端固定有竖直向上的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一滑移杆远离第一滑移槽的一端,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凸条固定于所述第一滑移杆上的固定组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管道放置在第一连接件上,通过推动第一限位杆使第一凸条在第一滑移槽内移动,从而使两个第一限位杆相互靠拢,并使其侧面抵压到管道的外壁上,即根据管道的尺寸改变两个第一限位杆之间的距离;再通过固定组件将第一凸条固定在第一滑移杆上,即第一凸条在第一滑移槽内不再移动,从而对不同规格的管道都能够固定得更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柱,所述第一滑移杆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沿所述第一滑移杆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第一滑移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凸条上开设有若干个沿所述第一凸条长度方向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与所述固定槽插接配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第一限位杆之间的距离与管道的尺寸符合时,通过将固定孔内的固定柱端部插入固定槽内,实现将第一凸条固定在第一滑移杆上的目的。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上抱箍,所述上抱箍包括第二连接件和两根第二滑移杆,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固定有第二凸条,两根所述第二滑移杆的端面开设有第二滑移槽,所述第二滑移槽与所述第二凸条滑移配合,所述第二滑移杆的一端固定有竖直向下的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二滑移杆远离第二滑移槽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杆的底端设置有插接柱,所述第一限位杆的顶端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柱与所述插接槽插接配合,所述第一限位杆上设置有调节所述插接柱伸入所述插接槽内的长度的调节组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组件改变插接柱伸入插接槽内的长度,达到改变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距离的目的;通过推动第二限位杆使第二凸条在第二滑移槽内移动,从而使两个第二限位杆相互靠拢,实现两个第二限位杆之间的距离与两个第一限位杆之间的距离相同,便于将插接柱插入到插接槽内,这样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同时对管道的水平方向进行限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对管道的竖直方向进行限制,使得管道的固定更加的稳固。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插接柱上的外螺纹和设于所述插接槽槽壁的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所述第二限位杆的端面开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孔内转动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插接柱固定于所述旋转杆的底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旋转杆使得插接柱旋进插接槽内,从而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靠拢;通过反向转动旋转杆使得插接柱旋出插接槽内,从而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远离,达到改变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距离的目的。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旋转杆的顶端固定有旋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钮使得旋转杆的转动更加容易,让工人操作更加的省力。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侧面的调节槽,所述调节槽与所述插接槽相连通;所述插接柱的侧面固定有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调节槽滑移配合;所述插接柱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杆上,所述调节槽的槽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块插接配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调节好时,通过拨动卡块使得插接柱转动,从而使卡块插入到对应的卡槽内,实现插接柱伸入插接槽内的长度不变的目的。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卡块的一侧设置有拨出块,所述拨出块位于所述卡块远离卡槽的一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拨出块将卡块从卡槽内抽出,方便了工人的操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下表面均设置有缓冲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缓冲层能够对管道起到一定的减震效果,且缓冲层能够减少管道表面的磨损。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将管道放置在第一连接件上,通过推动第一限位杆使第一凸条在第一滑移槽内移动,从而使两个第一限位杆相互靠拢,并使其侧面抵压到管道的外壁上,即根据管道的尺寸改变两个第一限位杆之间的距离;再通过固定组件将第一凸条固定在第一滑移杆上,即第一凸条在第一滑移槽内不再移动,从而对不同规格的管道都能够固定得更好;2.通过转动旋转杆使得插接柱旋进插接槽内,从而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靠拢;通过反向转动旋转杆使得插接柱旋出插接槽内,从而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远离,达到改变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距离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下抱箍和上抱箍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下抱箍和上抱箍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架本体;21、第一连接件;22、第一滑移杆;23、第一限位杆;3、第一凸条;4、第一滑移槽;51、固定柱;52、固定孔;53、固定槽;61、第二连接件;62、第二滑移杆;63、第二限位杆;7、第二凸条;8、第二滑移槽;9、插接柱;10、插接槽;11、外螺纹;12、内螺纹;13、转动孔;14、旋转杆;15、旋钮;16、调节槽;17、卡块;18、卡槽;19、拨出块;20、缓冲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支架本体1,管廊工程中,一般采用预埋槽道的方式,即在管廊的混凝土墙上开设槽道,在槽道上打有锚孔,C形槽钢的背面一体成型有锚钉,将锚钉埋入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所述支架本体(1)上设置有下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抱箍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两根第一滑移杆(22),所述第一连接件(21)固定于所述支架本体(1)上,所述第一连接件(21)的两端固定有第一凸条(3),两根所述第一滑移杆(22)的端面开设有第一滑移槽(4),所述第一滑移槽(4)与所述第一凸条(3)滑移配合,所述第一滑移杆(22)的一端固定有竖直向上的第一限位杆(23),所述第一限位杆(23)位于所述第一滑移杆(22)远离第一滑移槽(4)的一端,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凸条(3)固定于所述第一滑移杆(22)上的固定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所述支架本体(1)上设置有下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抱箍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两根第一滑移杆(22),所述第一连接件(21)固定于所述支架本体(1)上,所述第一连接件(21)的两端固定有第一凸条(3),两根所述第一滑移杆(22)的端面开设有第一滑移槽(4),所述第一滑移槽(4)与所述第一凸条(3)滑移配合,所述第一滑移杆(22)的一端固定有竖直向上的第一限位杆(23),所述第一限位杆(23)位于所述第一滑移杆(22)远离第一滑移槽(4)的一端,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凸条(3)固定于所述第一滑移杆(22)上的固定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柱(51),所述第一滑移杆(22)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沿所述第一滑移杆(22)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固定孔(52),所述固定孔(52)与所述第一滑移槽(4)相连通;所述第一凸条(3)上开设有若干个沿所述第一凸条(3)长度方向的固定槽(53),所述固定柱(51)穿过所述固定孔(52),并与所述固定槽(53)插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抱箍的管廊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抱箍,所述上抱箍包括第二连接件(61)和两根第二滑移杆(62),所述第二连接件(61)的两端固定有第二凸条(7),两根所述第二滑移杆(62)的端面开设有第二滑移槽(8),所述第二滑移槽(8)与所述第二凸条(7)滑移配合,所述第二滑移杆(62)的一端固定有竖直向下的第二限位杆(63),所述第二限位杆(63)位于所述第二滑移杆(62)远离第二滑移槽(8)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杆(63)的底端设置有插接柱(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刚强张晓琴邹琼芳张志强陈敏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鸥鹏建筑工程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