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及方法、机器人技术

技术编号:2519204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及方法、机器人,该控制电路包括变压模块和控制模块,通过变压模块接收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源信号,并对电源信号进行电压变换,接着通过控制模块对电压变换后的电源信号进行调节,以输出不同的供电电压单独对不同负载进行供电。由此设置控制模块对电压变换后的电源信号进行灵活性调节,可针对不同负载进行单独供电,无需采用多个直流/直流变压器,该电路结构简单,避免了当供电系统出现故障排查困难的情况,解决了现有的机器人技术存在着需要实现多个电压变换时,则需要多个直流/直流变压器,导致电路臃肿复杂,并当出现故障进行排查时复杂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及方法、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及方法、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衍生出来智能高端的机器人也越来越多样化。在机器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复杂。同一台机器人,用户通过路由器上网时所需的电压是12V,通过无线网卡上网时所需的电压是5V,对于硬件固定的机器人,常规电路实现电压的一次变换需要一个DC/DC(直流/直流变压器),若想实现多个电压变换,则需要多个DC/DC,导致电路臃肿复杂,当出现故障进行排查时复杂困难,并且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因此,现有的机器人技术存在着需要实现多个电压变换时,则需要多个直流/直流变压器,导致电路臃肿复杂,并当出现故障进行排查时复杂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及方法、机器人,旨在解决现有的机器人技术存在着需要实现多个电压变换时,则需要多个直流/直流变压器,导致电路臃肿复杂,并当出现故障进行排查时复杂困难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变压模块,被配置为接收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源信号,并对所述电源信号进行电压变换;控制模块,与所述变压模块及至少两个负载连接,被配置为对电压变换后的所述电源信号调节至对应所述负载所需要的供电电压,并分别对至少两个所述负载进行供电。r>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两个开关模块;每个所述开关模块均与所述控制模块及对应的所述负载连接,被配置为导通时,则与其连接的所述负载接收到所述供电电压并进行工作,关断时,则与其连接的所述负载停止工作。优选地,所述变压模块包括:变压芯片、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稳压单元、第四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感、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以及第十六电阻;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变压芯片的VIN管脚共接并接入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变压芯片的EN管脚共接,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接所述变压芯片的SS/TR管脚,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接所述变压芯片的RT/CLK管脚,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接所述变压芯片的BOOT管脚,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十四电感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变压芯片的PH管脚共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变压芯片的COMP管脚共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十四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共接并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接地。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六稳压管以及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一端共接并与不同负载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共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受控端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六稳压管的阳极,所述第六稳压管的阴极接地。优选地,每个所述开关模块均包括: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十五电容、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二十六电阻;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入端共接并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出端接对应的所述负载,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受控端以及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受控端与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至少两个负载;电源模块,被配置为输出电源信号;以及如上述所述的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源模块及至少两个所述负载连接,被配置为对所述电源信号进行电压变换及调节后,以输出不同的供电电压单独对不同负载进行供电。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负载包括主控板、显示屏、扫描器、指纹仪、身份证阅读器以及摄像仪中的任意两项或多项。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具备预设电压值的直流电源。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接收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源信号,并对所述电源信号进行电压变换;对电压变换后的所述电源信号进行调节,以输出不同的供电电压单独对不同负载进行供电。优选地,还包括:控制与其中一个所述负载相连接的回路导通,以使对应的所述负载接收到所述供电电压并进行工作,并且其它所述负载停止工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及方法、机器人,该控制电路包括变压模块和控制模块,通过变压模块接收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源信号,并对电源信号进行电压变换,接着通过控制模块对电压变换后的电源信号进行调节,以输出不同的供电电压单独对不同负载进行供电。由此设置控制模块对电压变换后的电源信号进行灵活性调节,可针对不同负载进行单独供电,无需采用多个直流/直流变压器,该电路结构简单,避免了当供电系统出现故障排查困难的情况,解决了现有的机器人技术存在着需要实现多个电压变换时,则需要多个直流/直流变压器,导致电路臃肿复杂,并当出现故障进行排查时复杂困难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图3为对应图2的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中变压模块和控制模块的示例电路图。图4为对应图2的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中第一开关模块的示例电路图。图5为对应图2的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中第二开关模块的示例电路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n变压模块,被配置为接收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源信号,并对所述电源信号进行电压变换;/n控制模块,与所述变压模块及至少两个负载连接,被配置为对电压变换后的所述电源信号调节至对应所述负载所需要的供电电压,并分别对至少两个所述负载进行供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不同负载电压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变压模块,被配置为接收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源信号,并对所述电源信号进行电压变换;
控制模块,与所述变压模块及至少两个负载连接,被配置为对电压变换后的所述电源信号调节至对应所述负载所需要的供电电压,并分别对至少两个所述负载进行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两个开关模块;
每个所述开关模块均与所述控制模块及对应的所述负载连接,被配置为导通时,则与其连接的所述负载接收到所述供电电压并进行工作,关断时,则与其连接的所述负载停止工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模块包括:
变压芯片、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稳压单元、第四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感、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以及第十六电阻;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变压芯片的VIN管脚共接并接入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变压芯片的EN管脚共接,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接所述变压芯片的SS/TR管脚,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接所述变压芯片的RT/CLK管脚,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接所述变压芯片的BOOT管脚,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十四电感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变压芯片的PH管脚共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变压芯片的COMP管脚共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十四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共接并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接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六稳压管以及第一开关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奇杨善策熊友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