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uck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743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Buck电路,包括基本Buck拓扑结构和缓冲电路,所述缓冲电路利用耦合电感的漏感与缓冲电容,在开关管开关过程中进行谐振,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流开通和零电压关断,有效降低了开关管的电压、电流和热应力,并能抑制整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流,提高了电路的变换效率,且电路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和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uck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Buck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电路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Buck电路为DC/DC变换的一种基本拓扑,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功率密度,Buck电路又称降压斩波电路,主要由开关管、续流二极管、储能电感组成。其中开关管是最重要的器件,通过控制电路可使开关管进行高频的开通与关断,调节开关管导通与关断的时间,即占空比,可以改变输出电压的大小。传统Buck电路中开关管的导通与关断受控制电路输出的驱动脉冲控制,常用的开关控制方式为固定周期开关控制,即硬开关,硬开关控制技术成熟,易于实现,但在高频开关时开关损耗较大,降低了电路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Buck电路,以解决传统Buck电路在高频开关时开关损耗较大、降低电路效率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Buck电路,包括开关管S0、电感L0、二极管D0、电容C0、电阻R0,直流输入正极依次经开关管S0、电感L0、电阻R0到达直流输入负极,电容C0与电阻R0并联,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经二极管D0的负极、二极管D0的正极与所述直流输入负极相连,所述Buck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感L1、电容C1、电容C2,电感L1接入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与二极管D0负极之间,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还依次经二极管D1负极、二极管D1正极、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二极管D3负极、二极管D3正极与所述直流输入负极相连,二极管D1、二极管D2的公共端经电容C1与开关管S0的输入端相连,二极管D2、二极管D3的公共端经电容C2与电感L1、二极管D0的公共端相连。可选的,电容C0为电解电容。可选的,所述Buck电路还包括开关管S1,开关管S1与二极管D0并联。可选的,开关管S1为NMOS。可选的,所述Buck电路还包括开关管S2、电感L3、二极管D4,开关管S0的输入端还依次经开关管S2输入端、开关管S2输出端、电感L3与电感L0、电阻R0的公共端相连,开关管S2、电感L3的公共端经二极管D4负极、二极管D4正极与所述直流输入负极相连。可选的,二极管D0、二极管D4均为快恢复二极管。可选的,所述Buck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电感L4、电容C3、电容C4,电感L4接入开关管S2、电感L3的公共端与二极管D4负极之间,开关管S2、电感L3的公共端还依次经二极管D5负极、二极管D5正极、二极管D6负极、二极管D6正极、二极管D7负极、二极管D7正极与所述直流输入负极相连,二极管D5、二极管D6的公共端经电容C3与开关管S2的输入端相连,二极管D6、二极管D7的公共端经电容C4与电感L4、二极管D4的公共端相连。本技术的Buck电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Buck电路利用耦合电感的漏感与缓冲电容,在开关管开关过程中进行谐振,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流开通和零电压关断,有效降低了开关管的电压、电流和热应力,并能抑制整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流,提高了电路的变换效率,且电路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和实现;(2)本技术的Buck电路可为同步Buck电路,开关管的导通电阻很低,续流过程的通态损耗大大减小,整个Buck电路的效率得到提升;(3)本技术的Buck电路通过两路Buck拓扑交错并联,可使输出电压纹波相位错开,相互抵消,从而大大减小输出电压的纹波;两路并联运行还可以减小器件的电流应力,提升功率等级,并能减小电路的电能损耗,从而提升整个Buck电路的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Buck电路的电路图;图2为本技术的Buck电路的另一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的Buck电路的另一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Buck电路包括开关管S0、电感L0、二极管D0、电容C0、电阻R0,直流输入正极依次经开关管S0、电感L0、电阻R0到达直流输入负极,电容C0与电阻R0并联,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经二极管D0的负极、二极管D0的正极与所述直流输入负极相连,所述Buck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感L1、电容C1、电容C2,电感L1接入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与二极管D0负极之间,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还依次经二极管D1负极、二极管D1正极、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二极管D3负极、二极管D3正极与所述直流输入负极相连,二极管D1、二极管D2的公共端经电容C1与开关管S0的输入端相连,二极管D2、二极管D3的公共端经电容C2与电感L1、二极管D0的公共端相连。图1中的电感L2为电感L1的漏感。开关管S0、电感L0、二极管D0、电容C0、电阻R0构成基本的Buck拓扑,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感L1、电容C1、电容C2构成本实施例的缓冲电路,开关管S0优选为NMOS管。本实施例中,首先开关管S0导通,电感L2存在极大地抑制了二极管D0的反向恢复.使二极管D0的电流缓慢线性上升,从而流经开关管S0的电流线性上升,获零电流开通条件;接着二极管D0的反向恢复结束,电容C1、电容C2、电感L2通过开关管S0、二极管D2构成谐振回路开始谐振,电容C1放电,电容C2充电,接着电容C1上电压降到零,为开关管S0创造零电压关断条件;当电容C1上电压降到零时,二极管D1导通,电感L2和电容C2通过二极管D1、二极管D2构成回路发生谐振电感L2的能量转移至电容C2,当流经电感L2的电流降至为零时,该谐振过程结束;接着缓冲电路停止工作,电路进入正常的脉宽调制开通过程;接着开关管S0关断,由于存在电容C1,开关管S0的漏源极电压上升缓慢,获得了零电压关断;接着开关管S0的漏源极电压达到一定值,开关管S0导通,电容C2和电感L2谐振放电,使耦合电感电流继续增大,同时电容C1继续充电,并且在此阶段开关管S0的漏源极电压上升到直流输入电压,从而能保证开关管S0在下一开关周期实现零电流开通;当开关管S0的漏源极电压上升到直流输入电压时,二极管D2导通,电容C2和电感L2继续谐振,当电感L2的电流增加到一定值时,谐振结束,电容C2上的电压开始线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uck电路,包括开关管S0、电感L0、二极管D0、电容C0、电阻R0,直流输入正极依次经开关管S0、电感L0、电阻R0到达直流输入负极,电容C0与电阻R0并联,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经二极管D0的负极、二极管D0的正极与所述直流输入负极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Buck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感L1、电容C1、电容C2,电感L1接入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与二极管D0负极之间,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还依次经二极管D1负极、二极管D1正极、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二极管D3负极、二极管D3正极与所述直流输入负极相连,二极管D1、二极管D2的公共端经电容C1与开关管S0的输入端相连,二极管D2、二极管D3的公共端经电容C2与电感L1、二极管D0的公共端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uck电路,包括开关管S0、电感L0、二极管D0、电容C0、电阻R0,直流输入正极依次经开关管S0、电感L0、电阻R0到达直流输入负极,电容C0与电阻R0并联,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经二极管D0的负极、二极管D0的正极与所述直流输入负极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Buck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感L1、电容C1、电容C2,电感L1接入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与二极管D0负极之间,开关管S0、电感L0的公共端还依次经二极管D1负极、二极管D1正极、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二极管D3负极、二极管D3正极与所述直流输入负极相连,二极管D1、二极管D2的公共端经电容C1与开关管S0的输入端相连,二极管D2、二极管D3的公共端经电容C2与电感L1、二极管D0的公共端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电容C0为电解电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管S1,开关管S1与二极管D0并联。


4.如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坚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整流器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