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部件、减震机构、致动器及减震部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9196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在使用凝胶状部件来抑制共振等的情况下也容易操作的减震部件、减震机构、致动器及减震部件的制造方法。在该致动器中,构成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减震机构的减震部件(9)具有凝胶状部件(95)、接合于凝胶状部件的一表面(951)的第一薄膜(91)以及接合于凝胶状部件的另一表面(952)的第二薄膜(92),侧面(953)处于敞开状态。减震部件的一表面(951)侧经由第一薄膜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一部件,减震部件的另一表面(952)侧经由第二薄膜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二部件。第一薄膜的尺寸大于凝胶状部件的一表面(951),第一薄膜的端部遍及四周从凝胶状部件的侧面(953)伸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部件、减震机构、致动器及减震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凝胶状部件的减震部件、减震机构、致动器及减震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作为通过磁驱动机构产生振动的设备,有一种致动器已被提出,其具有保持线圈的支承体和经由减震部件被支承体支承的可动体,在可动体上设置有永磁体。另外,在致动器中,在可动体和支承体之间设置有由硅凝胶等凝胶状部件构成的减震部件,防止驱动可动体时的共振(参照专利文献1)。另一方面,有一种用两个薄膜将凝胶状部件完全覆盖的结构已被提出(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778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856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使用硅凝胶等凝胶状部件作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震部件时,因为其本身具有吸附性,所以减震部件的操作并不容易。例如,在工作台上将凝胶状部件分割之后,用吸附头从工作台上逐一吸附并输送凝胶状部件时,凝胶状部件可能会吸附在工作台上,存在不容易输送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n凝胶状部件;以及/n第一薄膜,所述第一薄膜接合于所述凝胶状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表面,/n位于所述凝胶状部件的另一表面和所述一表面之间的所述凝胶状部件的侧面处于敞开状态,所述另一表面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位于与所述一表面相反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131 JP 2019-0155881.一种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凝胶状部件;以及
第一薄膜,所述第一薄膜接合于所述凝胶状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表面,
位于所述凝胶状部件的另一表面和所述一表面之间的所述凝胶状部件的侧面处于敞开状态,所述另一表面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位于与所述一表面相反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薄膜的尺寸大于所述一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薄膜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凝胶状部件的所述另一表面接合有第二薄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薄膜的尺寸大于所述另一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是使所述一表面的尺寸与所述另一表面的尺寸不同的斜面。


7.一种减震机构,具备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部件;以及
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能移动,
所述减震部件的所述一表面侧经由所述第一薄膜粘接于所述第一部件,所述另一表面侧与所述第二部件相接。


8.一种减震机构,具备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部件;以及
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能移动,
所述减震部件的所述一表面侧经由所述第一薄膜粘接于所述第一部件,所述另一表面侧经由所述第二薄膜粘接于所述第二部件。


9.一种减震机构,具备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部件;以及
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能移动,
所述减震部件的所述一表面侧经由所述第一薄膜粘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向章二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