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18976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包括:下游注浆孔、侧边注浆孔、中间注浆孔和注浆管;所述下游注浆孔沿拟加固场地冲沟下游布置,所述侧边注浆孔沿拟加固场地冲沟两侧布置,所述中间注浆孔在下游注浆孔和侧边注浆孔所包围的区域内布置,每个所述下游注浆孔、侧边注浆孔或者中间注浆孔内均放置有所述注浆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下游注浆孔及侧边注浆孔的封堵土体孔隙效果防止浆液顺着冲沟向下游及向冲沟两侧流通,减少了注浆量,节约资源及时间,减小了对周边地下环境的影响;在注浆管侧面开孔,使整个地层能够均匀注浆,增强了注浆加固效果,有效减少不均匀加固情况的发生,提高了地基基础工程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地基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的紧张促使建筑用地向城市周边快速扩张,这难以避免的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地基,特别是具有冲沟地形的深厚填土地区、开山回填地区等较松散的填土地基,这类地基对加固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注浆方法对注浆的控制常以压力控制为主,但是在具有冲沟地形的较松散的填土地基中进行注浆时,则存在浆液顺着孔隙向下游流通的现象,大大增加了注浆量,且难以起到均匀加固地基的作用。如果不能采用合理的注浆加固措施,难以达到预期的加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包括: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中间注浆孔(3)和注浆管(4);所述下游注浆孔(1)沿拟加固场地冲沟下游布置,所述侧边注浆孔(2)沿拟加固场地冲沟两侧布置,所述中间注浆孔(3)在下游注浆孔(1)和侧边注浆孔(2)所包围的区域内布置,每个所述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和中间注浆孔(3)内均放置有所述注浆管(4)。所述下游注浆孔(1)先施工,再施工侧边注浆孔(2),所述下游注浆孔(1)及侧边注浆孔(2)主要用来封堵土体孔隙。所述中间注浆孔需待下游及侧边注浆孔施工完成、并达到封堵土体孔隙效果后,再进行中间注浆孔的施工。所述注浆孔的施工工序为:先采用钻机成孔,再下放注浆管,然后进行注浆。下游及侧边注浆孔的注浆浆液可根据土体孔隙特点采取增加浆液黏度措施、加入速凝剂等,以加强封闭土体孔隙效果。进一步地,所述下游注浆孔(1)布置时不少于两排,呈梅花形布置。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注浆孔(3)呈正方形或者梅花形布置。进一步地,相邻下游注浆孔(1)间、相邻侧边注浆孔(2)间和相邻中间注浆孔(3)间的间距范围均为1.0m~2.5m。进一步地,所述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和中间注浆孔(3)均需穿过拟加固土层的厚度不小于0.5m。进一步地,所述注浆管(4)采用PVC管或者钢管,管径不小于42mm;所述注浆管(4)侧壁开孔,所述注浆管(4)侧壁上的孔呈梅花形布置,孔径不小于2mm,孔间距不大于50cm。进一步地,所述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和中间注浆孔(3)上方具有覆土层,该覆土层的厚度不小于2m。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下游注浆孔及侧边注浆孔的封堵土体孔隙效果能够防止浆液顺着冲沟向下游及冲沟两侧流通,大大减少了注浆量,节约资源及时间,减小了对周边地下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注浆管侧面开孔,使整个地层能够均匀注浆,增强了注浆加固的效果,有效减少不均匀加固情况的发生,提高了地基基础工程的安全;整体上具有安全可靠、施工方便和节约资源的作用,有效减少加固施工造价、增强加固效果和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用性和适用性强。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的平面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注浆管大样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的剖面图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的剖面图2。其中:1—下游注浆孔、2—侧边注浆孔、3—中间注浆孔、4—注浆管、5—注浆管侧面开孔、6—注浆孔壁、7—注浆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请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的平面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注浆管大样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的剖面图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的剖面图2,具体如下: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包括: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中间注浆孔(3)和注浆管(4);所述下游注浆孔(1)沿拟加固场地冲沟下游布置,所述侧边注浆孔(2)沿拟加固场地冲沟两侧布置,所述中间注浆孔(3)在下游注浆孔(1)和侧边注浆孔(2)所包围的区域内布置,每个所述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和中间注浆孔(3)内均放置有所述注浆管(4)。每个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或者中间注浆孔(3)外均设置有注浆孔壁(6),所述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和中间注浆孔(3)与所述注浆孔壁(6)之间均填充有注浆体(7)。如图1所示,所述下游注浆孔(1)布置时不少于两排,采用梅花形布置。所述中间注浆孔(3)采用正方形或者梅花形布置成若干排。相邻下游注浆孔(1)间、相邻侧边注浆孔(2)间和相邻中间注浆孔(3)间的间距范围均为1.0m~2.5m。所述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和中间注浆孔(3)均需穿过拟加固土层的厚度不小于0.5m。所述注浆管(4)采用PVC管或者钢管,其管径不小于42mm;所述注浆管(4)侧壁上开了若干个孔,若干孔呈梅花形布置,其孔径不小于2mm,孔间距不大于50cm。如图2所示,所述注浆管(4)侧壁上开了7个孔。所述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和中间注浆孔(3)上方具有覆土层,该覆土层的厚度不小于2m。该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的实施步骤是:先在冲沟的下游施工所述下游注浆孔(1),然后在冲沟的两侧施工侧边注浆孔(2),待下游注浆孔(1)及侧边注浆孔(2)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要求的固结时间及封堵土体孔隙效果后,再在所述下游注浆孔(1)和侧边注浆孔(2)中间进行中间注浆孔(3)的施工。实际施工时,先采用钻机成孔,然后下放注浆管(4),最后进行注浆。所述下游注浆孔(1)及侧边注浆孔(2)主要用来封堵土体孔隙。所述下游注浆孔(1)及侧边注浆孔(2)的注浆浆液可根据土体孔隙特点或试验确定注浆孔的排数和孔距等参数,以达到有效封堵周边土体孔隙的作用;同时还可采取增加浆液黏度和加入速凝剂等措施,以加强封闭土体孔隙效果,缩短凝固时间。所述中间注浆孔(3)施工时需满足设计要求,以达到充填土体孔隙的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适用性强:该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适用于具有冲沟地形的深厚填土地区、开山回填地区等较松散填土的地基加固,还适用于具有倾斜地层的其它松散土层的地基注浆加固。(2)加固效果好:下游注浆孔和侧边注浆孔封堵了周边土体孔隙,防止在施工中间注浆孔时发生浆液流失,同时在注浆管侧面开孔提高了地层在竖直方向上能够均匀的注浆,使得加固更加均匀、有效,且方便施工控制。(3)综合经济效益高:采用下游注浆孔和侧边注浆孔对加固范围土体周边孔隙进行封闭,能够有效减少浆液向下游及侧边外溢,减少了浆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中间注浆孔(3)和注浆管(4);所述下游注浆孔(1)沿拟加固场地冲沟下游布置,所述侧边注浆孔(2)沿拟加固场地冲沟两侧布置,所述中间注浆孔(3)在下游注浆孔(1)和侧边注浆孔(2)所包围的区域内布置,每个所述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和中间注浆孔(3)内均放置有所述注浆管(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中间注浆孔(3)和注浆管(4);所述下游注浆孔(1)沿拟加固场地冲沟下游布置,所述侧边注浆孔(2)沿拟加固场地冲沟两侧布置,所述中间注浆孔(3)在下游注浆孔(1)和侧边注浆孔(2)所包围的区域内布置,每个所述下游注浆孔(1)、侧边注浆孔(2)和中间注浆孔(3)内均放置有所述注浆管(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注浆孔(1)布置时不少于两排,呈梅花形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注浆孔(3)呈正方形或者梅花形布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冲沟地形的注浆加固控制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佑祥王泽希马郧郭运龙晓东吴彪郑珠光孙盼尹磊刘忠富赵鹏飞张婵娟王晓毅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