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8975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包括:强夯加固体和注浆加固体;其中,强夯加固体包括固结加固体和封孔填料;注浆加固体包括引孔、注浆管、止浆塞和水泥土加固体;所述引孔和注浆管均位于所述强夯加固体和注浆加固体的中心;注浆管竖直贯穿所述强夯加固体和注浆加固体;强夯加固体在注浆加固体的上部,且强夯加固体下部和注浆加固体上部具有若干长度的重叠;注浆加固体顶部位置处固结加固体内壁与注浆管之间设置有止浆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效果是:工艺简单,施工易行,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建设周期,有效提高了地基密实度、承载力和压缩模量等,具有高效性和实用性,性价比高,适应当前建设形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地基基础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当地基处理遇到厚度较大的不良地基时,由于深度大,不良地基的工程性质较差,往往面临着工艺选择收限、地基处理技术难度大,造价高等问题。强夯是一种动力固结地基加固技术,通过反复将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重锤冲击和振动可迅速改良地基,强夯施工简便、易行,具有工期短、绿色经济等诸多优点,作为地基处理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性价比。但其仅可加固至地表以下一定深度。注浆是一种化学加固法,是用压浆设备把浆液压入不良地基中,浆液通过渗透、填充及挤压等方式扩散,凝固、硬化后胶结成结构较密实、承载力高的加固体。注浆具有施工便捷、造价较低的特点,在地基处理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加固地表以下数十米深度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其施工方法简便,能够在保证地基加固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价,较好的解决较大加固深度面临的工艺选择收限、地基处理技术难度大,造价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包括: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其中,所述强夯加固体(1)包括固结加固体(1.1)和封孔填料(1.2);所述注浆加固体(2)包括引孔(2.1)、注浆管(2.2)、止浆塞(2.3)和水泥土加固体(2.4);所述引孔(2.1)和注浆管(2.2)均位于所述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的中心;所述注浆管(2.2)竖直贯穿所述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所述注浆管(2.2)与固结加固体(1.1)之间的缝隙填充封孔填料(1.2);所述强夯加固体(1)位于注浆加固体(2)的上部,且强夯加固体(1)下部和注浆加固体(2)上部具有若干长度的重叠;所述注浆加固体(2)顶部位置处所述固结加固体(1.1)内壁与所述注浆管(2.2)之间设置有止浆塞(2.3);所述止浆塞(2.3)包括定位螺杆(2.3.1)、欧姆卡(2.3.2)、组装螺丝钉(2.3.3)、第一止浆片(2.3.4)、第二止浆片(2.3.5)和止浆毡布(2.3.6);所述定位螺杆(2.3.1)通过开孔穿过所述注浆管(2.2),置于注浆管(2.2)内预定深度处;所述注浆管(2.2)两侧的所述定位螺杆(2.3.1)上分别套有一个所述欧姆卡(2.3.2);所述组装螺丝钉(2.3.3)共有4个,所述组装螺丝钉(2.3.3)分别竖直设置于所述注浆管(2.2)两侧的所述欧姆卡(2.3.2)两端,所述组装螺丝钉(2.3.3)通过所述欧姆卡(2.3.2)连接于所述定位螺杆(2.3.1),所述组装螺丝钉(2.3.3)均自上向下依次穿过所述欧姆卡(2.3.2)、所述第一止浆片(2.3.4)、若干止浆毡布(2.3.6)、第二止浆片(2.3.5)。进一步地,直立设置所述引孔(2.1),所述引孔(2.1)为圆形,所述引孔(2.1)的孔径范围为70~200mm。进一步地,所述注浆管(2.2)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引浆段,下段为注浆段;所述注浆管(2.2)仅在所述注浆段开孔,沿所述注浆管(2.2)径向两端开孔,竖向上90°旋转交替开孔;所述的注浆管(2.2)管底可封闭或不封闭。进一步地,所述定位螺杆(2.3.1)、组装螺丝钉(2.3.3)、第一止浆片(2.3.4)和第二止浆片(2.3.5)均为合金材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止浆片(2.3.4)、所述第二止浆片(2.3.5)和所述止浆毡布(2.3.6)均为圆形;所述第一止浆片(2.3.4)和第二止浆片(2.3.5)的直径均为160mm,厚度均为2mm;所述止浆毡布(2.3.6)的直径为200mm。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止浆片(2.3.5)上设置有若干圆孔,孔径为20mm,环形等间距布置。进一步地,所述若干止浆毡布(2.3.6)的堆叠方式为自然堆叠。进一步地,所述封孔填料(1.2)为无收缩水泥砂浆,通过振捣将引孔(2.1)内壁和注浆管(2.2)外壁之间的空隙填筑密实。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工艺简单,施工易行,降低了工程成本,有效提高了地基密实度、承载力和压缩模量等,具有高效性和实用性,可缩短建设周期,性价比高,适应当前建设形势。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注浆管(2.2)的结构图;图3(a)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止浆塞(2.3)的结构图;图3(b)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止浆塞(2.3)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止浆片(2.3.5)开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不良地基为碎石填土地基,厚度最大达50米,碎石含量60%,粒径2~200cm不等,属于高填方地基,回填时未作处理,松散,具有自重压密性,如在该场地兴建建筑物,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工后沉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所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有效的解决了本实施例面临的加固深度大、工艺选择收限、地基处理技术难度大,造价高等问题。请参考图1、图2、图3(a)和图3(b),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注浆管(2.2)的结构图;图3(a)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止浆塞(2.3)的结构图,图3(b)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止浆塞(2.3)的俯视图;如图1和2所示,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具体包括: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其中,所述强夯加固体(1)包括固结加固体(1.1)和封孔填料(1.2),所述固结加固体(1.1)通过12000kN·m能级强夯加固形成;所述注浆加固体(2)包括引孔(2.1)、注浆管(2.2)、止浆塞(2.3)和水泥土加固体(2.4);图1中所示的标号3为不良地基层底,s1为强夯加固体(1)与注浆加固体(2)的重叠长度,s2为注浆管(2.2)穿过不良地基的长度,r为由注浆管(2.2)进行注浆得到的注浆扩散半径;所述引孔(2.1)和注浆管(2.2)均位于所述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的中心;所述注浆管(2.2)竖直贯穿所述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所述注浆管(2.2)竖直贯穿所述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所述注浆管(2.2)与固结加固体(1.1)之间的缝隙填充封孔填料(1.2);所述强夯加固体(1)位于注浆加固体(2)的上部,且强夯加固体(1)下部和注浆加固体(2)上部具有若干长度的重叠;所述注浆加固体(2)顶部位置处所述固结加固体(1.1)内壁与所述注浆管(2.2)之间设置有止浆塞(2.3);如图3(a)和图3(b)所示,所述止浆塞(2.3)由6个部件组成,具体包括定位螺杆(2.3.1)、欧姆卡(2.3.2)、组装螺丝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其中,所述强夯加固体(1)包括固结加固体(1.1)和封孔填料(1.2);所述注浆加固体(2)包括引孔(2.1)、注浆管(2.2)、止浆塞(2.3)和水泥土加固体(2.4);所述引孔(2.1)和注浆管(2.2)均位于所述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的中心;所述注浆管(2.2)竖直贯穿所述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所述注浆管(2.2)与固结加固体(1.1)之间的缝隙填充封孔填料(1.2);所述强夯加固体(1)位于注浆加固体(2)的上部,且强夯加固体(1)下部和注浆加固体(2)上部具有若干长度的重叠;所述注浆加固体(2)顶部位置处所述固结加固体(1.1)内壁与所述注浆管(2.2)之间设置有止浆塞(2.3);/n所述止浆塞(2.3)包括定位螺杆(2.3.1)、欧姆卡(2.3.2)、组装螺丝钉(2.3.3)、第一止浆片(2.3.4)、第二止浆片(2.3.5)和止浆毡布(2.3.6);所述定位螺杆(2.3.1)通过开孔穿过所述注浆管(2.2),置于注浆管(2.2)内预定深度处;所述注浆管(2.2)两侧的所述定位螺杆(2.3.1)上分别套有一个所述欧姆卡(2.3.2);所述组装螺丝钉(2.3.3)共有4个,所述组装螺丝钉(2.3.3)分别竖直设置于所述注浆管(2.2)两侧的所述欧姆卡(2.3.2)两端,所述组装螺丝钉(2.3.3)通过所述欧姆卡(2.3.2)连接于所述定位螺杆(2.3.1)上,所述组装螺丝钉(2.3.3)均自上向下依次穿过所述欧姆卡(2.3.2)、所述第一止浆片(2.3.4)、若干止浆毡布(2.3.6)、第二止浆片(2.3.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向组合的地基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其中,所述强夯加固体(1)包括固结加固体(1.1)和封孔填料(1.2);所述注浆加固体(2)包括引孔(2.1)、注浆管(2.2)、止浆塞(2.3)和水泥土加固体(2.4);所述引孔(2.1)和注浆管(2.2)均位于所述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的中心;所述注浆管(2.2)竖直贯穿所述强夯加固体(1)和注浆加固体(2);所述注浆管(2.2)与固结加固体(1.1)之间的缝隙填充封孔填料(1.2);所述强夯加固体(1)位于注浆加固体(2)的上部,且强夯加固体(1)下部和注浆加固体(2)上部具有若干长度的重叠;所述注浆加固体(2)顶部位置处所述固结加固体(1.1)内壁与所述注浆管(2.2)之间设置有止浆塞(2.3);
所述止浆塞(2.3)包括定位螺杆(2.3.1)、欧姆卡(2.3.2)、组装螺丝钉(2.3.3)、第一止浆片(2.3.4)、第二止浆片(2.3.5)和止浆毡布(2.3.6);所述定位螺杆(2.3.1)通过开孔穿过所述注浆管(2.2),置于注浆管(2.2)内预定深度处;所述注浆管(2.2)两侧的所述定位螺杆(2.3.1)上分别套有一个所述欧姆卡(2.3.2);所述组装螺丝钉(2.3.3)共有4个,所述组装螺丝钉(2.3.3)分别竖直设置于所述注浆管(2.2)两侧的所述欧姆卡(2.3.2)两端,所述组装螺丝钉(2.3.3)通过所述欧姆卡(2.3.2)连接于所述定位螺杆(2.3.1)上,所述组装螺丝钉(2.3.3)均自上向下依次穿过所述欧姆卡(2.3.2)、所述第一止浆片(2.3.4)、若干止浆毡布(2.3.6)、第二止浆片(2.3.5)。


2.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盼刘海涛刘佑祥王泽希尹磊郭运龙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