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Φ-OTDR的光缆通道内人为触缆作业信号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8666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Φ‑OTDR的光缆通道内人为触缆作业信号识别方法,采用Φ‑OTDR与待测光缆相连接,获取光缆沿线的振动数据分布,然后通过信号提取、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的方案对数据特征处理,进而识别出光缆的触缆作业信号从而识别光缆是否遭到人为恶意破坏或偷盗,从而为光缆的安全运行提供实时预警服务,提高光缆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Φ-OTDR的光缆通道内人为触缆作业信号识别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缆监测
,具体是一种基于Φ-OTDR的光缆通道内人为触缆作业信号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随目前由于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通讯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各大城市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地下光缆分布网。这些地下光缆线路分布的范围越广,为了检修维护方便,地上的人手井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市政建设和道路维修等导致了路面施工场地的增多,这样就增大了光缆被偷盗、违规施工、有意或无意破坏的可能性,这些行为势必会影响光缆通信的安全性。目前各大运营商会或者供电公司针对该情况会安排巡线人员参照光缆地图进行日常巡线,确保线路安全,检查光缆沿线的安全,但是这样的人力监测存在诸多局限性:1)一些公路上的人手井盖可随意拆卸,当巡线人员达到现场后,井盖可能已经遭到搬移,地下光缆已经受到人为破坏,2)人力有限,一组巡视人员监管的范围比较小,对于长线路光缆光靠人力无法做到全面监控。目前针对这些问题,虽然设计了一些光缆状态监测系统,但是因为监测原理、施工信号、噪声来源的多样性,大量的误触发、误告警反而增大了巡线人员的工作量。考虑到在各类施工影响当中,最直接、最能够威胁光缆安全的行为要数直接的接触光缆的施工,例如偷盗光缆、拉扯光缆、未经允许的管道入侵/布线等操作,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识别光缆通道内人为触缆作业信号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能够识别光缆通道内触缆作业信号的方法,其采用Φ-OTDR(相位敏感的光时域反射仪)与待测光缆相连接,获取光缆沿线的振动数据分布,进而通过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的方案对数据特征处理,最终识别出光缆的触缆作业信号。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Φ-OTDR的光缆通道内人为触缆作业信号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Φ-OTDR与待监测光缆的一芯冗余光纤相连接,实现光缆中分布式振动信号的监测;步骤2:对所测得的振动信号按照时间-空间整理为二维数组X,其元素X(i,j)指空间点i在时刻j的振动信号强度;步骤3:对上述数组按照Y(i,j)=(X(i,j)-X(i,j-1))/Xmean(i)进行预处理,其中Xmean(i)表示对X数组中第i行所有元素取均值后的结果;步骤4:对数组Y进行归一化,转换为灰度图像IMG1;步骤5:在日常的数据运维过程中,通过人为模拟触缆作业的方式获取一次触缆作业时的振动信号,并按照与步骤2-4相同的流程处理数据,将得到的灰度图像记为IMG4;根据此事件的发生时间、停止时间、空间范围,通过人工的观察数据、比对事件的时间/空间位置,提取出单次拉扯/触碰光缆事件的空间影响范围,进而从IMG4切分出本事件的灰度图像,即为单次人为触缆施工信号的模板M0;步骤6:以步骤4所得灰度图像IMG1的最大值、最小值为参考尺度计算分割阈值,将灰度图像IMG1转换为二值化数据IMG2;步骤7:基于二值化数据IMG2得到每一个可能的施工事件的起止空间范围I;步骤8:基于步骤7中的施工事件的起止空间范围I,从灰度图像IMG1切分出每一个可能的触缆作业区域的信号灰度图Z;步骤9:将模板M0缩放得到模板M,以适应当前可能的施工区域大小;步骤10:按照模板匹配法计算可能的触缆作业区域的信号灰度图Z与模板M之间的匹配置信度R;步骤11:如果R大于设定的第一阈值,即认为是本次匹配数据可信,转到步骤12;否则,认为在光缆线路上的信号不是人为触缆施工信号;步骤12:统计过阈值信号在单位时间段内的出现次数N;步骤13:如果N大于设定的第二阈值,则转到步骤14;否则,认为在光缆线路上的信号不是人为触缆施工信号;步骤14:认为在光缆线路上发现人为触缆作业信号。进一步的,所述步骤7具体为:先将IMG2进行形态学处理以滤除信号中的噪点得到信号IMG3;然后计算IMG3在空间轴上的投影信号S,S也即IMG3中每一空间点在时间上的和值,投影值S为0的区域即为无信号区域,S中非0区域为可能的事件区域,0值与非0值的交界点即为事件边界;基于事件边界切分出每一个可能的施工事件的起止空间范围I。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阈值设置为0.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阈值设置为每分钟6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法采用Φ-OTDR与待测光缆相连接,获取光缆沿线的振动数据分布,然后通过信号提取、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的方案对数据特征处理,进而识别出光缆的触缆作业信号,从而识别光缆是否遭到人为恶意破坏或偷盗,为光缆的安全运行提供实时预警服务,提高光缆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于Φ-OTDR的光缆通道内人为触缆作业信号识别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数据监测过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人为触碰光缆信号模板信号;图4为本专利技术现场实际测到的人为触碰光缆信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见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Φ-OTDR的光缆通道内人为触缆作业信号识别方法,其基于Φ-OTDR监测的光缆沿线的振动信号,能够准确解析出每一起人工触缆施工信号。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将Φ-OTDR与待监测光缆的一芯冗余光纤相连接,实现光缆中分布式振动信号的监测,Φ-OTDR振动监测的数据监测过程如图2所示;步骤2:对所测得的振动信号按照时间-空间整理为二维数组X,其元素X(i,j)指空间点i在时刻j的振动信号强度;步骤3:对上述数组按照Y(i,j)=(X(i,j)-X(i,j-1))/Xmean(i)进行预处理,其中Xmean(i)表示对X数组中第i行所有元素取均值后的结果,本步骤将数组X转换为数组Y,可滤除因设备噪声、外界低频干扰引起的信号噪声,也能够补偿光纤中光信号的衰减,进而提升信噪比;步骤4:对数组Y进行归一化,转换为灰度图像IMG1;步骤5:在日常的数据运维过程中,通过人为模拟触缆作业的方式获取一次触缆作业时的振动信号,并按照与步骤2-4相同的流程处理数据,将得到的灰度图像记为IMG4;因为是人为模拟的信号,故可以明确的知道此事件的发生时间、停止时间、空间范围,通过人工的观察数据、比对事件的时间/空间位置,提取出单次拉扯/触碰光缆事件的空间影响范围,进而从IMG4切分出本事件的灰度图像,即为单次人为触缆施工信号的模板M0,一组典型的模板信号如图4所示;步骤6:以上述灰度图像数据IMG1的最大值、最小值为参考尺度计算分割阈值,将IMG1转换为二值化数据IMG2;步骤7:基于二值化数据IMG2得到每一个可能的施工事件的起止空间范围I,具体的,先将IMG2进行形态学处理以滤除信号中的噪点得到信号IMG3;然后计算IMG3在空间轴上的投影信号S,S也即IMG3中每一空间点在时间上的和值,投影值S为0的区域即为无信号区域,S中非0区域为可能的事件区域,0值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Φ-OTDR的光缆通道内人为触缆作业信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1:将Φ-OTDR与待监测光缆的一芯冗余光纤相连接,实现光缆中分布式振动信号的监测;/n步骤2:对所测得的振动信号按照时间-空间整理为二维数组X,其元素X(i,j)指空间点i在时刻j的振动信号强度;/n步骤3:对上述数组按照Y(i,j)=(X(i,j)-X(i,j-1))/Xmean(i)进行预处理,其中Xmean(i)表示对X数组中第i行所有元素取均值后的结果;/n步骤4:对数组Y进行归一化,转换为灰度图像IMG1;/n步骤5:在日常的数据运维过程中,通过人为模拟触缆作业的方式获取一次触缆作业时的振动信号,并按照与步骤2-4相同的流程处理数据,将得到的灰度图像记为IMG4;根据此事件的发生时间、停止时间、空间范围,通过人工的观察数据、比对事件的时间/空间位置,提取出单次拉扯/触碰光缆事件的空间影响范围,进而从IMG4切分出本事件的灰度图像,即为单次人为触缆施工信号的模板M0;/n步骤6:以步骤4所得灰度图像IMG1的最大值、最小值为参考尺度计算分割阈值,将灰度图像IMG1转换为二值化数据IMG2;/n步骤7:基于二值化数据IMG2得到每一个可能的施工事件的起止空间范围I;/n步骤8:基于步骤7中的施工事件的起止空间范围I,从灰度图像IMG1切分出每一个可能的触缆作业区域的信号灰度图Z;/n步骤9:将模板M0缩放得到模板M,以适应当前可能的施工区域大小;/n步骤10:按照模板匹配法计算可能的触缆作业区域的信号灰度图Z与模板M之间的匹配置信度R;/n步骤11:如果R大于设定的第一阈值,即认为是本次匹配数据可信,转到步骤12;否则,认为在光缆线路上的信号不是人为触缆施工信号;/n步骤12:统计过阈值信号在单位时间段内的出现次数N;/n步骤13:如果N大于设定的第二阈值,则转到步骤14;否则,认为在光缆线路上的信号不是人为触缆施工信号;/n步骤14:认为在光缆线路上发现人为触缆作业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Φ-OTDR的光缆通道内人为触缆作业信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Φ-OTDR与待监测光缆的一芯冗余光纤相连接,实现光缆中分布式振动信号的监测;
步骤2:对所测得的振动信号按照时间-空间整理为二维数组X,其元素X(i,j)指空间点i在时刻j的振动信号强度;
步骤3:对上述数组按照Y(i,j)=(X(i,j)-X(i,j-1))/Xmean(i)进行预处理,其中Xmean(i)表示对X数组中第i行所有元素取均值后的结果;
步骤4:对数组Y进行归一化,转换为灰度图像IMG1;
步骤5:在日常的数据运维过程中,通过人为模拟触缆作业的方式获取一次触缆作业时的振动信号,并按照与步骤2-4相同的流程处理数据,将得到的灰度图像记为IMG4;根据此事件的发生时间、停止时间、空间范围,通过人工的观察数据、比对事件的时间/空间位置,提取出单次拉扯/触碰光缆事件的空间影响范围,进而从IMG4切分出本事件的灰度图像,即为单次人为触缆施工信号的模板M0;
步骤6:以步骤4所得灰度图像IMG1的最大值、最小值为参考尺度计算分割阈值,将灰度图像IMG1转换为二值化数据IMG2;
步骤7:基于二值化数据IMG2得到每一个可能的施工事件的起止空间范围I;
步骤8:基于步骤7中的施工事件的起止空间范围I,从灰度图像IMG1切分出每一个可能的触缆作业区域的信号灰度图Z;<...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逸闫志超郭政汪骄阳张洲彭钢肖游刘紫南夏偲佳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武汉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