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十辊轧机辊系,包括下辊系模块和上辊系模块,所述上辊系模块包括下工作辊、下支撑辊、下中间辊和两下背衬辊,所述上辊系模块与下辊系模块的结构相同,并且相互竖直对称设置于下辊系模块的上方,所述上辊系模块从下往上排布依次为上工作辊、上支撑辊、上中间辊和两上背衬辊,十辊机辊系的分布可达到分段压下轧制效果,当三支伺服油缸压下至设定位置时,因带材的轧制变形会产生中波或中边波,影响板形,此辊分布压下点可根据板形进行调控,三支伺服油缸可进行单独调整压抬,不用换弧形辊调整板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十辊轧机辊系
本技术涉及轧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十辊轧机辊系。
技术介绍
轧机在金属轧制工艺中不可或缺,现有的板材或带材轧钢装备,主要有包括上下支撑辊和上下工作辊的热轧四辊轧机和包括上下支撑辊、上下中间辊和上下工作辊的冷轧六辊轧机两种。如公开号为CN207271807U所公开的一种四辊轧机,主要包括底座、机架、第一工作辊、第二工作辊、第一支撑辊和第二支撑辊,或者如公开号为CN101549354A所工开的一种六辊轧机,这两种具有不同功能的轧机,分别采用不同的轧制方式,承担两种不同坯料金属轧制任务。但传统的轧机在当三支伺服油缸压下至设定位置时,因带材的轧制变形会产生中波或中边波,影响板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十辊轧机辊系以解决所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十辊轧机辊系,包括下辊系模块和上辊系模块,所述下辊系模块包括下工作辊、下支撑辊、下中间辊和两下背衬辊,所述下支撑辊辊面贴合地设置在下工作辊的下方,所述下中间辊辊面贴合地贴合设置在下支撑辊的下方,两个下背衬辊水平设置,且两背衬辊的辊面都与下中间辊贴合,所述上辊系模块与下辊系模块的结构相同,并且相互竖直对称设置于下辊系模块的上方,所述上辊系模块从下往上排布依次为上工作辊、上支撑辊、上中间辊和两上背衬辊,上工作辊与上支撑辊之间、上支撑辊和上中间辊之间、上中间辊和两背衬辊之间的辊面相互贴合。优选地,所述两下背衬辊与两上背衬辊的结构相同,都包括轴芯、两顶套、两端盖、背衬套和四列轧机轴承,所述两顶套固定设置在轴芯的两端,所述两端盖设置在两顶套的外侧,所述背衬套设置在两端盖之间且与两端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背衬套的内部设置有四列轧机轴承。优选地,所述下中间辊的轴心线到下背衬辊的轴心线形成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呈夹角30—60°设置。优选地,所述背衬套的厚度为10—20cm。优选地,所述上中间辊和下中间辊的截面直径为20—40cm。优选地,所述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的截面直径为10—20cm。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十辊机辊系的分布可达到分段压下轧制效果,此辊分布压下点可根据板形进行调控,三支伺服油缸可进行单独调整压抬,不用换弧形辊调整板形。附图说明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技术。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图1为本技术的十辊系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十辊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上背衬辊和上背衬辊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中:下辊系模块1、下工作辊11、下支撑辊12、下中间辊13、下背衬辊14、上辊系模块2、上工作辊21、上支撑辊22、上中间辊23、上背衬辊24、轴芯3、两顶套4、两端盖5、背衬套6、四列轧机轴承7。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查阅以下详细描述之后,本实施例的其它系统、方法和/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旨在所有此类附加的系统、方法、特征和优点都包括在本说明书内、包括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并且受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在以下详细描述描述了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另外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根据以下将详细描述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十辊轧机辊系,包括下辊系模块1和上辊系模块2,所述下辊系模1块包括下工作辊11、下支撑辊12、下中间辊13和两下背衬辊14,所述下支撑辊12辊面贴合地设置在下工作辊11的下方,所述下中间辊13辊面贴合地贴合设置在下支撑辊12的下方,两个下背衬辊14水平设置,且两背衬辊14的辊面都与下中间辊贴合,所述上辊系模块2与下辊系模块1的结构相同,并且相互竖直对称设置于下辊系模块1的上方,所述上辊系模块2从下往上排布依次为上工作辊21、上支撑辊22、上中间辊23和两上背衬辊24,上工作辊21与上支撑辊22之间、上支撑辊22和上中间辊23之间、上中间辊23和两背衬辊24之间的辊面相互贴合。所述两下背衬辊14与两上背衬辊24的结构相同,都包括轴芯3、两顶套4、两端盖5、背衬套6和四列轧机轴承7,所述两顶套4固定设置在轴芯3的两端,所述两端盖5设置在两顶套4的外侧,所述背衬套6设置在两端盖5之间且与两端盖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背衬套6的内部设置有四列轧机轴承7。所述下中间辊13的轴心线到下背衬辊14的轴心线形成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呈夹角30—60°设置。所述背衬套的厚度为10—20cm。所述上中间辊23和下中间辊13的截面直径为20—40cm。所述上工作辊21和下工作辊21的截面直径为10—20cm。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为以上实施例的进一步描述,具体为:十辊轧机辊系,包括下辊系模块和上辊系模块,所述上辊系模块包括下工作辊、下支撑辊、下中间辊和两下背衬辊,所述下支撑辊辊面贴合地设置在下工作辊的下方,所述下中间辊辊面贴合地贴合设置在下支撑辊的下方,两个下背衬辊水平设置,且两背衬辊的辊面都与下中间辊贴合,所述上辊系模块与下辊系模块的结构相同,并且相互竖直对称设置于下辊系模块的上方,所述上辊系模块从下往上排布依次为上工作辊、上支撑辊、上中间辊和两上背衬辊,上工作辊与上支撑辊之间、上支撑辊和上中间辊之间、上中间辊和两背衬辊之间的辊面相互贴合。所述两下背衬辊与两上背衬辊的结构相同,都包括轴芯、两顶套、两端盖、背衬套和四列轧机轴承,所述两顶套固定设置在轴芯的两端,所述两端盖设置在两顶套的外侧,所述背衬套设置在两端盖之间且与两端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背衬套的内部设置有四列轧机轴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中间辊的轴心线到下背衬辊的轴心线形成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呈夹角45°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衬套的厚度为15cm。所述上中间辊和下中间辊的截面直径为20cm。所述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的截面直径为20cm。具体装配时,所述上背衬辊的上方会安装三个伺服油缸,分别为两个上背衬衬辊之间设置一个大油缸,两侧会分别设置一个小油缸。综上,其旨在上述详细描述被认为是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应当理解,以下权利要求(包括所有等同物)旨在限定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十辊轧机辊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辊系模块和上辊系模块,所述下辊系模块包括下工作辊、下支撑辊、下中间辊和两下背衬辊,所述下支撑辊辊面贴合地设置在下工作辊的下方,所述下中间辊辊面贴合地贴合设置在下支撑辊的下方,两个下背衬辊水平设置,且两背衬辊的辊面都与下中间辊贴合,所述上辊系模块与下辊系模块的结构相同,并且相互竖直对称设置于下辊系模块的上方,所述上辊系模块从下往上排布依次为上工作辊、上支撑辊、上中间辊和两上背衬辊,上工作辊与上支撑辊之间、上支撑辊和上中间辊之间、上中间辊和两背衬辊之间的辊面相互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十辊轧机辊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辊系模块和上辊系模块,所述下辊系模块包括下工作辊、下支撑辊、下中间辊和两下背衬辊,所述下支撑辊辊面贴合地设置在下工作辊的下方,所述下中间辊辊面贴合地贴合设置在下支撑辊的下方,两个下背衬辊水平设置,且两背衬辊的辊面都与下中间辊贴合,所述上辊系模块与下辊系模块的结构相同,并且相互竖直对称设置于下辊系模块的上方,所述上辊系模块从下往上排布依次为上工作辊、上支撑辊、上中间辊和两上背衬辊,上工作辊与上支撑辊之间、上支撑辊和上中间辊之间、上中间辊和两背衬辊之间的辊面相互贴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辊轧机辊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下背衬辊与两上背衬辊的结构相同,都包括轴芯、两顶套、两端盖、背衬套和四列轧机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宝林,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博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