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685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注塑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它主要包括配料、混料、注塑、冷却等步骤。其中,配料步骤涉及的原料包括3,4‑二氟‑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水杨酸对辛基苯基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注塑级PC塑料颗粒。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在保证注塑效率基本不降的前提下,其制得的注塑件能够在不需要进行后续退火处理的条件下具备低应力、高可靠性、高耐用性的特性,并且在冷热温差冲击试验中,其表现与传统注塑工艺经退火后制得的注塑件基本相当甚至更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注塑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
技术介绍
注塑是汽车行业中的零部件生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加工方式。注塑件在汽车零部件中具有较广的应用场景,如仪表板本体骨架、蓄电池支架、控制箱、座椅支撑架、备胎座、挡泥板、隔音板等等。同时,注塑件在生产上也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与较短的生产周期,综合效益较高。注塑件生产成型过程中,由于原料塑化的不均匀或者是在注射成型时模具温度的不均衡,使注塑件成型时冷却降温速度不一致,造成注塑件产生不均匀结晶、取向和收缩,结果使注塑件产生内应力。由于注塑件中内应力的作用,在使用或贮存时注塑件的性能发生变化或者出现变形或裂纹等现象。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其使用环境相对恶劣,如光线暴晒、夏日高温、冬日严寒、持续振动等等。因此,对于应用于汽车领域的注塑件,其应力控制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消除或减少成型注塑件中的内应力,避免产生较大的变形或开裂,现有的处理方法是对成型后的一些注塑件要进行退火处理。具体是把成型脱模后的注塑制品放在有一定温度的油、液体石蜡或甘油等加热介质中,或放在有热空气循环的供箱中,控制加热温度低于注塑件的热变形温度20℃左右。去除其他准备及后续处理工作,仅热处理通常需要耗时几个小时至十几个小时,整个退火处理工序相对于注塑工序也显得非常繁琐低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在保证注塑效率基本不降的前提下,其制得的注塑件能够在不需要进行后续退火处理的条件下具备低应力、高可靠性、高耐用性的特性,并且在冷热温差冲击试验中,其表现与传统注塑工艺经退火后制得的注塑件基本相当甚至更优。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配料,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称取各组分,包括:3,4-二氟-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0.20-0.30%、水杨酸对辛基苯基酯0.65-0.80%、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5-2.0%和余量为注塑级PC塑料颗粒;所述注塑级PC塑料颗粒的均分子量在18000-22000范围内;S2:混料,将S1中称取的各组分置于密闭式混料罐中混合均匀;S3:注塑,将S2所得混合物装入注塑机,设置注塑机料筒温度295-305℃、注射压力105-120MPa、模温105-115℃、保压时间2-5s;S4:冷却,将工件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再静置1h以上即得到成品;其中,室温不低于10℃。PC塑料即聚碳酸酯,是一种强韧的热塑性树脂,由双酚A和碳酸二苯酯通过酯交换和缩聚反应合成。本专利技术发现在均分子量为18000-22000的PC塑料颗粒中同时加入少量3,4-二氟-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和水杨酸对辛基苯基酯并配合对传统注塑工艺的适度优化,能够显著改善注塑成品的应力特性。PC塑料的均分子量过大或过小,其改善效果有所减弱。其中,3,4-二氟-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因其结构具有独特的取向特性而在液晶领域中有一定的应用,但还未发现有报道将其应用于注塑领域并作为添加剂来调节PC分子链的成型。水杨酸对辛基苯基酯虽然在注塑领域也作为添加剂使用,但其通常用作光稳剂,基本原理是其本身能够吸收紫外光以保护塑料本体分子链结构。本专利技术发现其除了能够发挥光稳剂作用外,在配合3,4-二氟-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使用时还能够对PC塑料内部应力特性起到一定的辅助改善作用。此外,添加少量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是为了改善材料的相容特性。选用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醋酸乙烯的质量百分含量在18-32%之间均可,如EVA美国杜邦210W或其同类产品。优选地,上述的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在S1中,3,4-二氟-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占0.25±0.01%、水杨酸对辛基苯基酯占0.72±0.02%、注塑级PC塑料颗粒的均分子量为20000。优选地,上述的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占1.8%。优选地,上述的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在S3中,设置注塑机料筒温度为298℃。料筒温度过低,不利于PC软化导致物料阻力过高和注射压力损失过大。料筒温度升高,虽然有利于熔体充模,但温度过高,原料容易发生分解,导致成品力学性能下降,同时导致成品颜色变深,表面出现银丝、暗条、黑点、气泡等缺陷。优选地,上述的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在S3中,设置注射压力为113MPa。PC熔体粘度高、流动性较差,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注射压力,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注射压力相较于常规的PC注射压力略偏高一些。优选地,上述的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在S3中,设置模温为109℃。模具温度成品的力学性能具有较大影响。模温升高,料温与模温间的温差减小,原料模腔内缓慢冷却,有利于减小成品的内应力。但是,模温过高会导致脱模困难和成品的力学性能下降。优选地,上述的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在S3中,设置保压时间为3s。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保压时间较常规PC注塑的保压时间进行适当延长,在此期间,内应力并未出现明显增大,但能够显著提高成品的尺寸精度,降低收缩率,优化表面质量。如果进一步延长保压时间,内应力也随之增加。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在保证注塑效率基本不降的前提下,其制得的注塑件能够在不需要进行后续退火处理的条件下具备低应力、高可靠性、高耐用性的特性,并且在冷热温差冲击试验中,其表现与传统注塑工艺经退火后制得的注塑件基本相当甚至更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这些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并不是一种限制。实施例1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配料,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称取各组分,包括:3,4-二氟-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0.20%、水杨酸对辛基苯基酯0.65%、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5%和余量为注塑级PC塑料颗粒;所述注塑级PC塑料颗粒的均分子量在18000-22000范围内;S2:混料,将S1中称取的各组分置于密闭式混料罐中混合均匀;S3:注塑,将S2所得混合物装入注塑机,设置注塑机料筒温度295℃、注射压力120MPa、模温105℃、保压时间2s;S4:冷却,将工件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再静置1h以上即得到成品;其中,室温不低于10℃。实施例2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配料,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称取各组分,包括:3,4-二氟-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0.30%、水杨酸对辛基苯基酯0.80%、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2.0%和余量为注塑级PC塑料颗粒;所述注塑级PC塑料颗粒的均分子量在18000-22000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配料,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称取各组分,包括:3,4-二氟-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0.20-0.30%、水杨酸对辛基苯基酯0.65-0.80%、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5-2.0%和余量为注塑级PC塑料颗粒;所述注塑级PC塑料颗粒的均分子量在18000-22000范围内;/nS2:混料,将S1中称取的各组分置于密闭式混料罐中混合均匀;/nS3:注塑,将S2所得混合物装入注塑机,设置注塑机料筒温度295-305℃、注射压力105-120MPa、模温105-115℃、保压时间2-5s;/nS4:冷却,将工件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再静置1h以上即得到成品;其中,室温不低于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配料,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称取各组分,包括:3,4-二氟-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0.20-0.30%、水杨酸对辛基苯基酯0.65-0.80%、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5-2.0%和余量为注塑级PC塑料颗粒;所述注塑级PC塑料颗粒的均分子量在18000-22000范围内;
S2:混料,将S1中称取的各组分置于密闭式混料罐中混合均匀;
S3:注塑,将S2所得混合物装入注塑机,设置注塑机料筒温度295-305℃、注射压力105-120MPa、模温105-115℃、保压时间2-5s;
S4:冷却,将工件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再静置1h以上即得到成品;其中,室温不低于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的低应力注塑工艺,其特征在于:S1中,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法斯特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