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引体向上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653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引体向上器械,包括立柱,立柱的顶部设置有水平柱,水平柱上套设有转动柱,转动柱的两端均设置有保护机构,转动柱的两侧均设置有把手,保护机构包括转动环,转动环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弹簧座一,弹簧座一的底部设置有弹簧一,弹簧一的底端与卡齿固定连接,转动环的外侧套设有框架,框架的内侧底部设置有支架,支架的表面开设有滑槽,支架的后侧设置有凸块,凸块的前端设置有与滑槽相配合的滑动销。有益效果:采用自由转动的把手,利用杠杆原理,使得使用者的左右手必须发力大小相同才能完成引体向上动作,从而使得使用者的左右手臂能得到均衡的锻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引体向上器械
本技术涉及体育器械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新型引体向上器械。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越来越根深蒂固,对于拥有一个良好的体型也越来越渴求,而引体向上作为一种常见的健身运动,锻炼了几乎所有的上身肌群,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然而,目前现有的引体向上器材的把手多为固定式设计,即把手在人体的运动过程当中始终固定不动,由于人体常见的左右手臂力量不均衡的特点,因此在人们进行引体向上锻炼的过程中,大多数人由于左右手臂发力的不均衡,造成左右手臂锻炼效果的不均衡,从而使得其无法保证使用者的双臂得到绝对均衡的锻炼。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新型引体向上器械,使得使用者的左右手臂能够得到均衡锻炼的优点,进而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使得使用者的左右手臂能够得到均衡锻炼的优点,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引体向上器械,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部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水平柱,所述水平柱上套设有与之相配合的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两端均设置有保护机构,所述转动柱垂直于所述保护机构的两侧均设置有把手;其中,所述保护机构包括套设于所述水平柱外侧的转动环,且所述转动环的一侧与所述转动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环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弹簧座一,所述弹簧座一的底部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弹簧一,所述弹簧一的底端与卡齿固定连接,且所述卡齿通过销轴与所述转动环的表面连接,所述转动环的外侧套设有框架,所述框架的内侧底部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的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支架的后侧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配合的滑动销,所述凸块靠近所述转动环的一侧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卡齿相配合的棘齿。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转动柱的安装,所述水平柱上开设有与所述转动柱相配合的凹槽。进一步的,为了可以达到防滑效果,便于使用者的使用,所述把手远离所述转动柱的一端均设置有手握区,且所述手握区的外侧均设置有防滑纹。进一步的,为了使得凸块可以实现自动复位,为保护机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所述凸块的顶部设置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顶部设置有弹簧座二,且所述弹簧座二的一侧与所述框架的内壁固定连接。进一步的,为了可以对弹簧一和弹簧二的运动起到导向效果,避免弹簧发生偏移现象,为弹簧的正常运动提供保护,所述弹簧一的两端与所述弹簧座一和所述卡齿的连接处之间、所述弹簧二的两端与所述弹簧座二和所述凸块的连接处之间均设置有卡柱。进一步的,为了可以分别对转动柱的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进行保护,避免使用者因单手脱落导致把手快速转动而给其自身造成损伤,保证使用者的使用安全,两组所述保护机构中所述卡齿和所述支架的安装方向相反。(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新型引体向上器械,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采用可绕水平柱自由转动的把手,利用杠杆原理,使得使用者的左右手必须发力大小相同才能完成引体向上动作,从而使得使用者的左右手臂能得到均衡的锻炼。(2)本技术通过在转动柱的两端设置有保护方向相反的保护机构,使得两组保护机构可以分别对把手的顺时针快速转动和逆时针快速转动进行锁死,从而可以避免使用者因单手脱落导致把手快速转动而给其自身造成损伤,进而有效地保证了使用者的使用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引体向上器械的正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引体向上器械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引体向上器械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引体向上器械中保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立柱;2、水平柱;3、转动柱;4、凹槽;5、保护机构;501、转动环;502、弹簧座一;503、弹簧一;504、卡齿;505、销轴;506、框架;507、支架;508、滑槽;509、凸块;510、滑动销;511、棘齿;512、弹簧二;513、弹簧座二;514、卡柱;6、把手;7、手握区;8、防滑纹。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引体向上器械。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引体向上器械,包括立柱1,所述立柱1的顶部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水平柱2,所述水平柱2上套设有与之相配合的转动柱3,所述转动柱3的两端均设置有保护机构5,所述转动柱3垂直于所述保护机构5的两侧均设置有把手6;其中,所述保护机构5包括套设于所述水平柱2外侧的转动环501,且所述转动环501的一侧与所述转动柱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环501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弹簧座一502,所述弹簧座一502的底部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弹簧一503,所述弹簧一503的底端与卡齿504固定连接,且所述卡齿504通过销轴505与所述转动环501的表面连接,所述转动环501的外侧套设有框架506,所述框架506的内侧底部设置有支架507,所述支架507的表面开设有滑槽508,所述支架507的后侧设置有凸块509,所述凸块509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滑槽508相配合的滑动销510,所述凸块509靠近所述转动环501的一侧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卡齿504相配合的棘齿511。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可绕水平柱2自由转动的把手6,利用杠杆原理,使得使用者的左右手必须发力大小相同才能完成引体向上动作,从而使得使用者的左右手臂能得到均衡的锻炼。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柱2上开设有与所述转动柱3相配合的凹槽4。通过这样设置,便于实现转动柱3的安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把手6远离所述转动柱3的一端均设置有手握区7,且所述手握区7的外侧均设置有防滑纹8。通过这样设置,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滑效果,便于使用者的使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块509的顶部设置有弹簧二512,所述弹簧二512的顶部设置有弹簧座二513,且所述弹簧座二513的一侧与所述框架506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这样设置,使得凸块509可以在弹簧二512的作用下实现自动复位,为保护机构5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一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引体向上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所述立柱(1)的顶部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水平柱(2),所述水平柱(2)上套设有与之相配合的转动柱(3),所述转动柱(3)的两端均设置有保护机构(5),所述转动柱(3)垂直于所述保护机构(5)的两侧均设置有把手(6);/n其中,所述保护机构(5)包括套设于所述水平柱(2)外侧的转动环(501),且所述转动环(501)的一侧与所述转动柱(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环(501)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弹簧座一(502),所述弹簧座一(502)的底部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弹簧一(503),所述弹簧一(503)的底端与卡齿(504)固定连接,且所述卡齿(504)通过销轴(505)与所述转动环(501)的表面连接,所述转动环(501)的外侧套设有框架(506),所述框架(506)的内侧底部设置有支架(507),所述支架(507)的表面开设有滑槽(508),所述支架(507)的后侧设置有凸块(509),所述凸块(509)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滑槽(508)相配合的滑动销(510),所述凸块(509)靠近所述转动环(501)的一侧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卡齿(504)相配合的棘齿(5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引体向上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所述立柱(1)的顶部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水平柱(2),所述水平柱(2)上套设有与之相配合的转动柱(3),所述转动柱(3)的两端均设置有保护机构(5),所述转动柱(3)垂直于所述保护机构(5)的两侧均设置有把手(6);
其中,所述保护机构(5)包括套设于所述水平柱(2)外侧的转动环(501),且所述转动环(501)的一侧与所述转动柱(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环(501)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弹簧座一(502),所述弹簧座一(502)的底部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弹簧一(503),所述弹簧一(503)的底端与卡齿(504)固定连接,且所述卡齿(504)通过销轴(505)与所述转动环(501)的表面连接,所述转动环(501)的外侧套设有框架(506),所述框架(506)的内侧底部设置有支架(507),所述支架(507)的表面开设有滑槽(508),所述支架(507)的后侧设置有凸块(509),所述凸块(509)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滑槽(508)相配合的滑动销(510),所述凸块(509)靠近所述转动环(501)的一侧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卡齿(504)相配合的棘齿(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帅廷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