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251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2
一种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涉及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支撑装置、升降装置、第一转动装置、第二转动装置、传动装置和训练接触件;升降装置包括升降驱动组件和基座;升降驱动组件与支撑装置连接,且升降驱动组件能够驱使基座上下移动;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分别与传动装置连接,且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均能分别转动,以改变设置在传动装置上的训练接触件的位置;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均设置在基座上,且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均随基座上下移动,进而令训练接触件上下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上肢多种训练模式以及能够满足人体不同训练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康复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
技术介绍
上肢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行使许多重要功能,健康强壮的上肢是满足人体日常活动需求的关键。随着人体老龄化发展,上肢偏瘫患者日益增多,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由医师一对一针对患者进行手把手训练,这种康复训练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由于医师水平良莠不齐,无法保证患者得到足够的训练强度,不能精确控制训练参数,不利于科学的制定治疗方案。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康复机器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康复机器人贯穿了康复力学、生物力学、机械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机器人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了国际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实现上肢多种训练模式,满足人体不同训练需求的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上肢多种训练模式以及能够满足人体不同训练需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包括支撑装置、升降装置、第一转动装置、第二转动装置、传动装置和训练接触件;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驱动组件和基座;所述升降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装置连接,且所述升降驱动组件能够驱使所述基座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分别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且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能够分别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或所述第二转动装置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上的所述训练接触件的位置能够改变;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均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同时随所述基座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进而令所述训练接触件随所述传动装置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包括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外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且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且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能够分别绕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或所述第二输出轴绕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转动时,能够改变所述训练接触件的位置。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第三传动杆和第四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和所述第四传动杆,所述第三传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和所述第四传动杆;所述训练接触件与所述第四传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杆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传动杆随所述第一输出轴转动;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传动杆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二传动杆随所述第二输出轴转动。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转动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转动驱动组件固定在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一转动驱动组件通过第一传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或,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包括第二转动驱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驱动组件固定在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二转动驱动组件通过第二传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转动透盖、第一转动底部轴承和第一转动挡圈;所述第一转动透盖、所述第一转动底部轴承和所述第一转动挡圈均外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第一输出轴通过所述第一转动底部轴承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转动底部轴承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转动挡圈;所述第一转动透盖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以固定所述第一转动底部轴承;和/或,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包括第二转动轴承座、第二转动底部轴承和第二转动透盖;所述第二转动轴承座、所述第二转动底部轴承和所述第二转动透盖均外套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所述第二转动轴承座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承座内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转动底部轴承,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所述第二转动底部轴承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透盖与所述第二转动轴承座固定连接,以固定所述第二转动底部轴承。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还包括外套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二转动套筒;所述第二转动套筒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底部轴承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台阶之间;和/或,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还包括均外套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二转动衬套座和第二转动衬套;所述第二转动衬套座与所述支撑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衬套座内部,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支撑装置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转动衬套可转动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转动顶部轴承;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顶部轴承连接,且所述第一转动顶部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肩上;和/或,所述第二输出轴包括第二输出轴本体部和第二输出轴转接部;所述第二输出轴本体部与所述第二输出轴转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本体部与所述支撑装置可转动连接,且第二输出轴本体部伸出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转接部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丝杠轴承座、丝杠轴承、升降透盖、升降套筒和丝杠;所述丝杠轴承座、所述丝杠轴承、所述升降透盖和所述升降套筒均外套在所述丝杠上;所述基座与所述丝杠可转动连接;所述升降驱动组件通过升降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丝杠,以使所述丝杠转动,以及使所述基座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其中,所述丝杠的轴线、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和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相互平行;所述丝杠轴承座与所述支撑装置固定连接;所述丝杠轴承座内设置有所述丝杠轴承,所述丝杠通过所述丝杠轴承与所述支撑装置可转动连接;所述升降透盖与所述丝杠轴承座固定连接,以固定所述丝杠轴承;所述升降齿轮组与所述丝杠轴承之间设置有所述升降套筒;沿所述丝杠的轴向,所述升降套筒的高度大于所述升降透盖的厚度,以使所述升降透盖与所述升降齿轮组间隔设置。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支撑装置设置有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的光轨,所述光轨的轴线平行于所述丝杠的轴线;所述光轨与所述基座之间设置有光轨轴承;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顶盖、底盘和支撑柱;所述顶盖与所述底盘之间通过所述支撑柱连接;所述底盘的底部连接有万向轮和/或定向轮;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的顶部穿过所述顶盖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底部均与所述基座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通过升降驱动组件驱使基座沿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进而驱使设置在基座上的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同时沿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进而使训练接触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装置、升降装置、第一转动装置、第二转动装置、传动装置和训练接触件;/n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驱动组件和基座;所述升降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装置连接,且所述升降驱动组件能够驱使所述基座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n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分别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且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能够分别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或所述第二转动装置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上的所述训练接触件的位置能够改变;/n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均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同时随所述基座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进而令所述训练接触件随所述传动装置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装置、升降装置、第一转动装置、第二转动装置、传动装置和训练接触件;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驱动组件和基座;所述升降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装置连接,且所述升降驱动组件能够驱使所述基座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
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分别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且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能够分别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或所述第二转动装置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上的所述训练接触件的位置能够改变;
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均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同时随所述基座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进而令所述训练接触件随所述传动装置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包括第二输出轴;
所述第二输出轴外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且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轴线重合;
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且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能够分别绕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或所述第二输出轴绕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转动时,能够改变所述训练接触件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第三传动杆和第四传动杆;
所述第二传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和所述第四传动杆,所述第三传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和所述第四传动杆;所述训练接触件与所述第四传动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杆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传动杆随所述第一输出轴转动;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传动杆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二传动杆随所述第二输出轴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转动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转动驱动组件固定在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一转动驱动组件通过第一传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
和/或,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包括第二转动驱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驱动组件固定在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二转动驱动组件通过第二传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的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转动透盖、第一转动底部轴承和第一转动挡圈;所述第一转动透盖、所述第一转动底部轴承和所述第一转动挡圈均外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第一输出轴通过所述第一转动底部轴承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转动底部轴承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转动挡圈;所述第一转动透盖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以固定所述第一转动底部轴承;
和/或,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包括第二转动轴承座、第二转动底部轴承和第二转动透盖;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楚向前付章军徐红亮郭利伟张峰涛陈晓群王港申张慧鹏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汇博神方智能康复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